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作者:周大鸣发布日期:2015-07-07

「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正文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个案分析,认为“农民企业家”具有受正规教育时间不长,但有较好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本身有传奇色彩;传统与现代结合,集权力、经济、社会精英于一身的特点。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社会变革为农民企业家提供生长土壤,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威观念、集权观念和家庭观念对其有一定负面影响。

过去,人们所熟悉的企业管理人员的题材来自城市的工厂。其实,中国农村乡镇企业有其独特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近年来在中国乡镇企业办得成功的地方,总有一个资历深、眼光远、威望高、本身正的社区领袖在那儿任总管的角色。乡村社会中的这种角色已经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王汉生博士把这类角色称之为“农村精英”,农村精英分为经济精英、社会精英和权力精英三类,并定义为“在社区中负有领导、管理、决策、整合功能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笔者认为,现在的农村精英本身具有多重的身份认定,常常是集经济、社会与权力于一体。笔者且把这类角色称为“农民企业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民头”。

乡镇企业既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较为关注,如费孝通、张毅、马戎、扬沐、王晓毅等对乡镇企业的研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乡镇企业本身,二是研究乡镇企业与乡村发展,三是乡镇企业的个案分析。可是对乡镇企业的主体――企业领导者和工人却较少注意。尤其是对前者,除了一些正面的宣传外,缺乏对这一阶层的学术分析。笔者试图在本文中对农民企业家的特色及局限性作一点描述和分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农民企业家的特色

在给农民企业家归纳特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全国知名的农民企业家。

个案1:江苏江阴华西村吴仁宝,村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优秀企业家。1978年办起小五金厂,当年收入5万元。人多地少,土地不分,坚持集体经营为主,让少数人承包土地,多数人发展乡镇企业。1983年华西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华西的骨干企业都是联营,包括内联(与上海、北京、南京的大企业联营)和外联企业(与外资联营)。

“吴仁宝是一个社区农民领袖,他与倪振亮、史来贺、禹作敏等一样,他的话在那块土地上就是绝对真理,农民信、也服。”所以,华西发展重工业的思路尽管开头还议论纷纷,但不久就归于一统。听吴书记的,几十年他都搞对了,跟着干就是了。

华西村的股份制是独特的,如年薪,企业的负责人15-18万元,村党委、总公司负责人9万元左右,基层干部几万元不等,一般外来打工者3000-5000元。年收入高的村民只能领到1-2万元现金,其余的存入企业内部银行,作为股本金在企业参股;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则可以全部领现金,工厂只是象征性的扣除一点做股金,并配给少量股份。但规定人在股在,人走股消。理由是全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允许把钱抽到外地去。股金、股份把华西人绑在了一起,个人的命运与华西共存。

华西村的建筑是吴仁宝亲自设计的,建筑反映了其独特的思想。建筑之一的“向上亭”,亭分三层,寓意一是象征华西的艰苦创业经过了三个阶段,苦干的60年代,大干的70年代,实干加巧干的80年代;二是象征华西经济一个年代超过一个年代,生活一年比一年强;三是象征华西干部队伍老中青三结合,一代胜过一代。这些寓意用中英文写在亭子上。

320户人家住进了设计统一的别墅,每幢三层,每层三间。村头设计了一条巨龙,龙身长达500米,龙头高20米,龙腹是空的,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汽车道,上层是商场、餐厅和娱乐室。一条数千米长的雕梁画栋的彩色长廊把商店连结起来,形成别致的街道。农民公园里,一进门是“桃园三结义”的雕塑。但最有特色的是据《二十四孝图》建立起来的24座风格各异的亭子,每个亭子里是真人大小的24孝塑像。这传达了华西领袖们对后代们的期望:不要忘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在展厅里将所有家庭的谱系、财产公布出来。这似乎是宗族和祠堂的象征。

个案2:北京房山县窦店村倪振亮,村书记,兼北京房山区人大常委副主任,全国劳动模范。窦店村有1000来户,4100多人口。倪1956年当窦店党支部书记,拼命干了20年也没有干出什么名堂来。1976年后,大的政策环境宽松些,倪振亮领导大家加大农业投入,平地、打井、用良种,到1978年超交国家公粮50多万斤。有了多余的粮食后,又发展养殖业,批量地养牛、猪、鸡,农业的专业化和机械化发展起来了。1985年全面实现机械化,5000亩地仅需80个劳动力。

1979年后,上级曾强令分田到户,但倪书记坚决顶住了分田分财产,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一是继续发展种养业,年产值达1700万元。二是发展工业,办起了服装厂、砖厂和粮食加工厂,年产值超亿元。到1990年,公共财产积累达60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2000多元。倪书记有几个特点,一是不上桌子,决不陪客人吃饭;二是不多拿票子,只拿中等水平的收入。

个案3:河南新乡七里营乡刘庄史来贺。电视连续剧《农民》就是以史来贺为原型的。他1952年就当村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现在是正部级的村书记(全国人大常委)。刘庄被称为中原首富,是中国农村最先购买农用飞机的村庄。全村250多户,1300多人,1993年总产值近2亿元,人均年收入2700元。全村农民存款800多万元,户均存款34000多元。刘庄的发展道路与窦店类似,集体经营,共同致富,土地一块不分。但其乡镇企业较为发达,到1993年办起了31家企业,产值1.5亿元,1994年产值4亿元。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和良种化。村民住房由村里统一修建,家用电器(包括彩电、空调)用品由村统一配给。从小学到高中的学费,村民的医疗费全免。农民住房费、水电费全免,粮食、蔬菜、肉食定时发放。70岁以上的老人有津贴。

刘庄的发展是从土地开始的。从初级社开始,就逐渐把分散的土地平整连片,2000亩的土地连成4块,以适合机械化耕种。接着又搞水利建设,使低产田变成旱涝保收的稳产田。棉花、粮食亩产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全国的先进单位。同时发展畜牧业,积累资金发展社队企业。先后办起了面粉厂、棉油加工厂、奶糖厂、造纸厂、机械厂。工业的积累又投入到土地,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出。到1985年,公共积累达到1495万元,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资本。1989年,村办企业开始走上高科技发展道路,青霉素、肌苷、药用淀粉、生物基因实验工程的产品开始在刘庄生产。这些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使得刘庄的工业跃上了新的台阶。

也许是史来贺地位高,也许是刘庄的产品销路好,刘庄没有像别的超级村庄一样建立起宾馆、招待所之类的接待设施,也没有发展起服务业。

个案4:天津大邱庄禹作敏。提起大邱庄和禹作敏,不知道的人恐怕很少。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没有任何资源,也没有外资的注入,发展成“中国第一村”。大邱庄的成功可以说是农民企业家的杰作。本村人口5000,工业产值1993年56亿元,1995年超过100亿元。有300余家企业,雇佣了3万外来劳动力。村民人均存款10万,人均交税10万。

大邱庄的起步是在1978年,那时全国的农村忙于分田分地,大邱庄则走的是集体发展工业的道路。借贷15万元办起了冷轧带钢厂,当年赢利30万元,30万元又全部投入扩建厂。像滚雪球一样,厂越办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不到10年,最初创业的4家厂发展出300家厂,形成了4大企业集团。第二次飞跃是1990年,全国在治理整顿时,禹作敏却制订了高速发展计划。1992年4大集团投入8亿元,结果创产值51亿元。在全国设立了400多个办事处,形成庞大的销售网络。并在海南、深圳、广州、大连、上海、厦门、青岛等开放城市购置地产、开办实业。

大邱庄对土地的投入也是惊人,投入3000万用于改造5000亩盐碱地,并实行了机械化耕种。5000亩耕地仅需8人。

个案5:深圳万丰村潘强恩。他以农民理论家著称,提出了“共有制”理论。他在农民企业家中文化水平(中专)和理论修养比较高,有较强的开拓精神。他出版了几本长篇小说和理论专著。还组织了全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从事共有制理论的研究。他的职务是村书记和万丰股份公司董事长。

万丰村现有570户,1936人,其中劳动力920人,占总人口的47.5%。外来人口5万多,是本地人口的25.8倍。199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6万元,人均年消费支出7980.6元,人均节余8000多元(纯收入)。1994年村经济收入有90%以上来自工商业。万丰村全资企业和万丰合作参股企业的总产值达7亿元,村财政收入达8000万元。万丰村现有企业117个和两个工业区,绝大部分企业是三来一补型。此外在深圳、东莞、海南、甘肃、云南都有投资。

万丰村的各种工作已主要由外来工承担。外来劳动力有5-6万人(与季节有关),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是在“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做工,约占90%;二是在建筑工地做工,负责挖土方填方,或做其他小工,这些人普遍带家属,形成了简陋的棚户区;三是帮土地承包者进行耕种,主要种香蕉、甘蔗、蔬菜,通常以客家人(梅县)为多;四是种养专业户,主要是承包鱼塘养鱼和放鸭;五是在餐饮、宾馆、商店等服务行业做服务员。

万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直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仍是贫穷地区,人年均分配不足200元。从1982年开始兴办三来一补企业尤其是通过共有制集资办工业,使得本村迅速繁荣。万丰村工业化的结果,不仅完成了本地劳动力的转移,吸引了庞大的外来人口,还实现了向都市生活的转化。

首先,在社区生活环境建设方面,在万丰6.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2/3的地面修建了路,盖了房,居住着近6万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000多人。为便于交通管理,万丰村加强村建规划,划分出15个管理小区,纵横20条干支街道。近几年来,村里已投资3000万元用于道路交通建设,城市化面貌日新月异。其次,在市政管理方面,设立了村环卫管理处,从业人员70多人,配备了3辆环卫车,负责全村街道的清扫和防疫工作。同时,还成立了消防队,消防队员16人,消防车3辆,其中有1辆水炮灭火车。最后,在医疗保健方面,投资600多万元兴办了万丰医院,现有医务人员90多人,副主任医生10多人,拥有病床60多张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每天来此就诊的有400人。建立了3个农贸市场,以供村内的居民所需。还建立了公园,以满足居民的休闲生活。

像城市一样,万丰建立起公安与治安司法机构。公安局在万丰村设立了派出所,共有警员30多人。村办的治安大队有100多人,企业护卫人员600多人。这支队伍是维护万丰社会治安,打击流窜案犯,实行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的基本力量。另外,万丰还设立了民事裁判处,这种裁判权是农村原有民事调解权的进一步完善,因而更具权威性。万丰民事裁判处,主要处理、解决村内各种劳资纠纷,村民各种民事矛盾。1994年,该处与劳动部门一起处理各种个案100多起,公平合理地解决了一些企业发生的劳资纠纷,维护了工人(主要是外来工)和厂商双方的合法权益。

个案6:深圳南岭村张伟基书记。他的头上也有一堆“模范”、“先进”称号。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