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泉: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

作者:严泉发布日期:2016-03-25

「严泉: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正文

影响当代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很多,从政治社会学视角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外在因素,包括选举制度、政党动员能力、候选人实力、选举环境等。另一类是有关选民自身特点的内在因素,包括选民的社会背景、政治态度等。

一、选举制度与投票行为

选举制度是影响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目前在台湾各级选举中,“总统”、县市长等政务官与“立委”、县市议员等各类民意代表选举制度并不相同,前者称为“单一选区相对多数选举制”,后者称为“复数选区单记非让渡投票制”。在不同的选举制度制约下,由于选民对候选人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其投票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在单一选区相对多数选举制下,当选者的票数不一定要超过有效选票的半数,只要候选人的选票领先即可当选。“在相对多数对决制下,两个主要的候选人或政党如欲获胜,则他们的政见绝对不能太偏激或太保守。因为在只选出一席的情况下,如要获胜就必须要吸引多数而非少数特殊选民的认同与支持。”1所以在相对多数选举制下,多数选民希望候选人在政见诉求上不要标谤太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或太偏激的言论,而是以人们较关切的事务及公共政策、福利政策等作为选举时的主要诉求。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民进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提出新中间路线,正是出于对选民这一投票行为特点的策略性考量。2004年“总统”选举中,陈水扁又提出“公投说”,也是因为“公投说”具有涉外性质,一般民众对于“外交”议题的共识要高于内政的议题。

因此在这类选举中,不是候选人个人素质的绝对好坏决定选举成败,而是选民所相信的、经过比较后的各“总统候选人”的相对优劣,才是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

“复数选区单记非让渡投票制”是指在复数选区中,不论应选名额为多少,每位选民只能投一票。之所以被称为“非让渡投票”,主要是指不管候选人得到多少票,均不能将多余的选票转移或让渡给其他候选人。按照这一投票规则,如果选区中有人高票当选或出现众多有实力的候选人瓜分票源的话,则实际所需的当选票数会很低。这样在复数选区中,仅需要掌握一定比例的选票,第三党及无党籍人士就有可能当选。候选人所要努力争取的,并非多数选民的认同,而是少数足以使其当选的选民的衷心支持。因此凸现个人色彩或高举鲜明旗帜就成为相当一部分候选人巩固铁票或争取游离票的重要手段。为争取特定少数,候选人一般不会向中间靠拢,而强调地方服务绩效、走偏、买票甚至贿选成为常见手段。与此相应地,由于候选人众多,选民比较重视的是候选人独特的政治立场,包括角色定位、文宣诉求的个性鲜明。

在“立委”选举中,由于受到“复数选区单记非让渡投票制”的制约,选民往往“选人重于选党”。除非政党只提名一位候选人,否则政党的标签并不是那么重要。在一个政党提名若干候选人的情况下,即使选民认同某个政党,他们仍然必须在此政党中再挑选一位候选人。

二、政党动员与投票行为

在台湾历次重大选举中,政党动员的能力与成效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也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

(一)选举议题的炒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政党提出选举议题,可以增强对选民的吸引力,加大胜选的机率。1994年陈水扁参选台北市长,就曾成功地撇开过去民进党人惯用的“台湾人悲情”及“受难者要翻身做主人”的论调,调整角度,改以对执政充满自信的面目出现,将选战定位为“提升生活品质之战”,打出了软性的“快乐的市民、希望的城市”等诉求,避开统独争议,强调尊重现有体制。这一选举议题的转变无疑是陈最后胜选的助力之一。与此相似的是,2004年“总统”选举民进党在两岸关系议题方面大做文章,其“统独之战”的两手策略运用得比较成功。一方面,为了巩固其基本票仓或在总体选情不太有利的情况下,陈水扁通常会在选举中发表激烈的“台独”言论。

同样地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泛蓝阵营在统独议题上政策突然逆转,借机寻求本省籍选民的支持。2003年11月12日,泛蓝阵营政策宣布改变对“公投立法”的立场,不再排斥决定“统独”的“公投”。进而提出“新宪三部曲”及“十大原则”,主张明年二月提出“中华民国”“新宪”版本、明年中公投入宪、后年初“公投新宪”,实施“中华民国”“新宪法”,比陈水扁规划的“新宪公投”还要早两年。

不过,对选举议题的对选民的实际成效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以1991年二届“国大”选举为例,虽然认为选民对一些重要议题有相当的认识与关心,但发现只有“总统”选举方式与海外黑名单这两项议题对选民投票发生显著的影响,其他许多议题像统独问题、制宪修宪问题等等对选民投票丝毫没有影响力。这项研究成果借机否定了民进党二届“国大”选举输在台独党纲的说法。所以选举议题在二届国大选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非关键性。2事实上,国民党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的败选也说明统独议题的急转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选情。

(二)选战策略的运用

各政党采取的对选民投票行为影响较大的选战策略主要有联合竞选、文宣活动、辅选战术、贿选等。

联合竞选成功的要素是配票策略运用得当。配票策略的先决条件是:一方面,要有一定比例具有高度政党认同的支持者,并且这些支持者愿意接受配票。另一方面,政党整体估票准确、票源要足够,配票要公平。上世纪90年代一些选举实践说明,联合竞选策略对一些选民,特别是政党的忠诚选民投票行为影响不小。在第三届“立委”选举中,在台北市南区参选的民进党4位候选人沈富雄、黄天福、叶菊兰、颜锦福以上届“立委”选举民进党在南区得票18万估算,认为其中7万人是“选党重于选人”,可大量配票;另外11万人是“选人重于选党”,可以鼓励配票。在民进党竞选部门的动员下,民进党选民广泛参与配合活动,按照以自己出生年月的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将票投给4个候选人,使得4个候选人统统上榜,成为名噪一时的“四季红”。近年来,国民党也开始重视配票策略,在刚刚结束的2004年第六届“立委”选举中,国民党共在16个选区实施配票策略。选举结束后,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认为配票的成功是泛蓝过半的原因之一,造成席次冲高,当选极大化。

一般来说,愿意配票的政党忠诚选民理念明确,政党认同性强,在选举中往往是“选党不选人”,即使把票投给自己根本没有印象的候选人也无所谓。不过近年来研究表明选民依配票指示投票的意愿并不高。如在1998年第四届“立委”选举中,许多选民表示不再像1995年那样依照配票的指示去投票。3过去通常认为国民党选民配票意愿最低,但是2004年“立委”选举结果却表明,这种状况已经有很大改变。

传单、宣传车、政见发表会、广告、电视辩论、民意调查等文宣活动的目的则是在选举活动中,候选人通过各种媒介将政治见解与施政理念传达给选民,并借以建立个人形象,扩大自己影响,吸引选民的注意。如在电视辩论中,候选人的口才、应变力、未来的远景,或构思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对应选民的胃口,都可以通过电视辩论得出一定的印象。至于候选人本身是否具有诚挚之心,关怀弱势之情,与人为善之愿,要与人民共同打拼之意,均可透过同样的管道得到清楚的认识。事实也是如此,历次选举调查表明,在文宣活动中,通过宣传车、海报等方式了解候选人的选民人数最多。其次是通过报纸广告、政见会、选举公报、电视报道等方式。4

与此同时,台湾选民参与文宣活动相当踊跃。有关调查表明,1994年县市长选举有18.2%的选民曾经参加过游行、捐款、发传单等文宣活动。其中台北市最高,为27.3%,高雄市18.4%。动员的方式有朋友、同事、亲戚、乡里长、党部、候选人、社团和电话语音等多种。而被动员到的台北选民更高达七成,高雄市六成三。5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二二八”、“三一三”绿蓝阵营大游行,数百万选民的参与人数均创造历史记录。

辅选战术方面,目前最常见的做法是大打“名人牌”。名人通常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可信度、吸引力、权威性。它的目标是通过名人辅选,尽量让选民认知参选的候选人,加深对候选人的了解,壮大选举气势。在近年来的选举中,通常民进党会打“陈水扁牌”,国民党会打“马英九牌”,亲民党会打“宋楚瑜牌”,台联党会打“李登辉牌”。在选举活动中,名人的造势活动对选民的影响不容低估,特别是陈水扁、李登辉借助行政资源打出的“总统”牌,往往更受选民关注。

贿选手段多年来在台湾选举中屡试不爽,极大地扭曲了选民意志。1991年的二届“国代”选举期间,警方接获贿选案件共有181件。1997年底县市长选举,彰化县一位候选人在选举前1个月已做好计划,准备买遍全县85.8万多名选民。选前两周开始发放贿金,直至投票前一天晚上,共发出70多万份,占贿金总额八成半,余下一成半则作为桩脚的活动费,总共花去3亿多元台币,创台湾历年来单一候选人贿选金额最高纪录。

一般来说,选战策略对选民主要有三大作用:首先具有强化作用,使选民维持原有的投票倾向。其次具有催化作用,使原先犹豫不定的选民,最后终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依原先的政治倾向投票。最后还有转化作用,使选民不顾原来的政治倾向或原来处于犹豫不决的情境中,终于因竞选活动的影响而作出违反其原先政治倾向的投票决定。

(三)意识形态的影响

台湾选举中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各党的统独立场与李登辉情结。过去的选战统独纷争炽烈,加上许多选民不放心民进党执政,可能引发台海局势恶化,所以国民党反对台独,主打安定牌有一定的选战成果。但是1997年民进党转型初步成功,在国家定位上着墨不多,急独政纲已经有建国党主张,于是国民党要以统独牌来影响选民的投票取向,顿失着力点,以致选举动员不如过去有效,难以在统独问题上得分。近年来,受到这种意识形态变迁的影响,主张台独的选民政治参与程度最高,其次是中间选民,而统派选民政治参与最低。6

而李登辉情结则是台湾政治中长期存在的显著现象。90年代初一项调查显示,国民党支持者具有李登辉情结的人数高于民进党支持者,就是在新党支持者中,也有一些有李登辉情结者。中间选民中,约有三成有或强或弱的李登辉情结。年龄层面,以中老年选民居多。省籍方面,本省人多于外省人。7即使是在李登辉卸任并被国民党开除党籍之后,台湾部分选民特别是中南部的一些选民仍有强烈的“李登辉情结”,所以在2001年“立委”选举中李登辉频频为台联党站台,对台联党的崛起实在是“功不可没”。

(四)政党形象的塑造

政党形象是政党在一般人心中的图像。政党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选民对政党及其候选人的好恶感觉。90年代初有民意调查表明,国民党在五个方面给人民良好的形象:代表全民、推动民主、温和改革、重视人权且唯一具有执政能力。国民党不足的地方包括:其代表有钱有势者、喜欢玩弄特权、纵容贪污腐化、代表外省人及保守反动。在民进党方面,其号召力有五个:代表一般民众利益、打击贪污腐化、打击特权、争取自由人权和推动民主有功。民进党最大弱点有三:第一,激进;第二,具暴力倾向;第三,缺乏执政能力。8

三、选举环境与投票行为

(一)地方派系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