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台湾主体意识如恶性发展 是灾难

作者:陈孔立发布日期:2014-12-26

「陈孔立:台湾主体意识如恶性发展 是灾难」正文

 

台湾主体意识是逐步建构起来的,本文不讨论它的由来及其建构过程,仅就当今的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关系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台湾主体意识仍在建构之中

台湾主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一、"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二、台湾前途要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李登辉通过"两国论"、陈水扁通过"一边一国"以及编写教科书等等手段,把台湾主体意识建构成"台独意识"。马英九当局继承了上述核心内容,只是不认同"两国论"和"一边一国"。当今台湾主体意识已经成为"台湾共识"。童振源指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国号'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2300万台湾人民。这是台湾朝野与民意的共识,也就是'台湾共识'"。①不过,对一部分人来说,台湾主体意识等同于"台独意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不是。现在台湾当局与台湾社会仍然在继续建构台湾主体意识,以下事实就是证明:

(一)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2009年10月10日马英九首次提出"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这个概念,他说:"60年来,台湾人民秉持正直、善良、勤奋、诚信、进取与包容的核心价值,以'台湾精神'完成改革,打造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他强调"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是"台湾人用台湾的空间,用台湾的人力,发展出一个丰富中华文化的模式,这就是发展了一个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2009年"国庆"讲话)。这说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必须是"台湾的",由台湾人建构的,以此与中国大陆的文化相区隔,体现了"台湾主体性",它是建构"台湾主体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台湾生活方式

马英九说:"台湾的民主与生活方式是台湾创意与活力的来源,这是我们在华人世界的骄傲。"(2010年元旦文告),"今天台湾所展现的活力与生活方式,已成为华人世界的标竿"(2011年"百年庆典"讲话)。"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2008年就职演说)他在《治国周记》中谈到"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时,指出:"我们发展出一套跟大陆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由民主的台湾不光是一个政治口号,事实上这已经变成我们活生生、每天都存在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影响我们,也一定会影响我们周边的华人社会。"②

这说明建构所谓"台湾生活方式",也是企图体现"台湾主体性",是建构"台湾主体意识"的一项具体内容。

(三)"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

早在2006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就提出:"国民党应强调的是'以台湾为主、对台湾有利'的'台湾主体意识',未来国民党论述会朝此方向努力。"这种"台湾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台湾内部事务中,而且体现在两岸关系中,2008年上任之后他强调要坚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推动两岸政策。江丙坤指出:"马英九特别指示,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基本态度也就是在谈判基本过程当中,要理性对等尊严,但追求的目的就是要让两岸和平共荣。"此后马英九在多次重要演说中一再强调这一原则,强调与大陆签订的各种协议都是秉持这一原则,坚持"对等、尊严、互惠"的理念。有人说马英九"亲中",他说,他一切都"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我只亲台湾"。在他自己的言论中充分体现了"以台湾为主"理念,例如,他说:"只要我们秉持'台湾精神',善用我们的优势,并坚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则,我们一定可以把台澎金马建设为举世称羡的乐土、我们引以为傲的美丽家园。"(2012年就职演说)"国家的前途、台湾的未来,都掌握在我们二千三百万人手中,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我们要以实力捍卫'中华民国''主权',以行动维护台湾尊严,以智慧打造台湾未来,让我们共同开创下一个百年盛世!"(纪念辛亥百年讲话)

这说明"以台湾为主"已经成为他的核心理念,他也力图要把这一理念建构成为以"'中华民国'(或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台湾前途要由2300万台湾人来决定"为核心的"台湾主体意识"。

实际上,这种建构还贯穿台湾当局政策主张的许多方面,实际上所谓"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两岸超稳定结构"、"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不应合作保钓"、"南海不合作"等等,也都是"台湾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强化。

民进党也在继续建构台湾主体意识。例如,蔡英文指出,台湾主体意识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的共识,她把所谓"'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是'中华民国'",当做"台湾共识"的核心。有学者概括蔡英文"台湾共识"的核心价值是"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国号'为'中华民国','主权'及于台、澎、金、马,'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互不隶属的政权关系",并称这是台湾民意的最大公约数。③

台湾社会也在建构与强化"台湾主体意识","爱台湾"、"台湾优先"、"台湾价值"、"台湾精神"、"台湾路线"、"台湾共识"、"守护台湾"、"天佑台湾"、"我是台湾人"等等,这些说法本来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以台湾为"我群"的目的就是要与"他群"区分开来,以此强化台湾的主体性。台湾一些本土社团更明确地表示,要"在捍卫本土政权、强化台湾主体意识、守护台湾方面,发挥更大效果"。④电影《KANO》通过1931年嘉义农林学校棒球队的日籍教练和台籍球员的事迹,用90%以上的日语发声,讲述"台湾人与日本人携手获得荣誉的故事",建构了"台湾人与日本人共同创造历史"的历史记忆,这是与中国大陆完全不同的历史记忆,以此体现"台湾主体性"。对于所谓"太阳花学运",有人赞扬它是高素质的"台湾自主性的公民意识"。有人企图通过煽动对中国大陆的敌视与抹黑,来强化台湾主体意识。可以说,在今日台湾,随时随地都在继续建构台湾主体意识,都在强化台湾认同。

 

台湾主体意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如果说过去建构台湾主体意识是针对国民党长期灌输的"中国意识",那么现在建构台湾主体意识则主要以台湾为"我群"、以中国大陆为"他群",并把二者区分开来。台湾当局从李扁到马英九都在建构台湾主体意识,因此有些人认为台湾主体意识都是台湾方面刻意制造出来的,而与大陆没有关系。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大陆因素,包括社会制度、对台政策、两岸交往以及"中国(大陆)崛起"等等都为台湾主体意识的建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陆的一些言论与行动则对台湾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强化产生了刺激与助长的作用。

两岸社会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处处都造成两岸不同的现实,在大陆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正确的说法、主张、政策,例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台湾则不以为然;同样,在台湾认为是正确的说法、主张、政策,例如"'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大陆则无法接受。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制度无法适应、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认同,甚至格格不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让台湾民众感到两岸文化"同源不同质"。这一切就为"你是你,我是我"、"你们大陆(或中国),我们台湾"乃至"两岸不是一个国家"等等看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大陆主张"一个中国",台湾认为国际公认的一个中国是PRC而不是ROC,只要承认一个中国,ROC就被"口头吞并"了;大陆主张"和平统一",台湾认为统一成为唯一的"选项",台湾失去了自主性;大陆提出"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台湾认为这是否定了"台湾前途要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大陆提出在国际上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原则,台湾认为这是对台湾"国际空间"的打压。诸如此类的"大陆因素"都对台湾造成"刺激",使他们极力争取在国际上"发声",极力体现台湾作为"主权国家"的主体性。

"大陆(中国)崛起"使得一些台湾民众产生挫折感,担心导致台湾对大陆的依赖,因而对大陆存在不少疑虑与戒心。"总体上说,中国大陆崛起并没有使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发生重大的变化,强化自我认同,维持两岸现状仍然是主流民意。"⑤

两岸交往交流固然有助于相互解,但也经常会接触到政治上的分歧,反而强化了台湾民众台湾主体意识的建构。以大陆习惯用语为例,大陆民众常用"统"、"一"、"共"、"同"、"合"、"大"、"快"、"近"、"亲"以及和平统一、一个中国、一中框架、一个国家、一家人、经济一体化、共同家园、命运共同体、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深化两岸合作、共同保卫东海南海的主权、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两岸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同胞兄弟血脉相连等等字眼和词汇,在许多台湾人看来,这都是"和平统一"攻势,是"统战",他们认为如果认同上述说法,台湾就要被"吞并"了。当然这些政策、主张都是我方的坚持,不能不讲,但越讲越激发反弹,其负面效应不能不给予重视。

总之,当前台湾主体意识的"他者"主要是中国大陆,因此在研究台湾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强化时,不能只研究台湾内部因素,而不考虑它与大陆的关系。大陆需要从自身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而这正是经常被忽视的地方。

 

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

显然,建构台湾主体意识是要与大陆区隔开来,造成与强化"我群"与"他群"的分歧,这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显然是不利的。现在的问题是,首先对台湾主体意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才能正确地面对。

有些人认为建构台湾主体意识,就会导致敌视大陆、"去中国化",形成"台独意识"和"独台意识"、"台湾主权独立意识"、"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自主意识",以(与大陆)对立、对抗和区隔为基础的意识,反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中国大陆、反两岸统一,因此,对于台湾主体意识必须坚决反对,加以消解与重构,或把它包容在中国意识之中。

我的看法是:台湾主体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建构与形成是正常的必然的现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于外界事物的作用而引起的,是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因此,考察台湾主体意识必须从它之所以能够产生的社会条件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这里只指出三个要点:

第一,台湾民众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生活在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认同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表明他们与台湾这个群体有归属关系,以台湾为生命共同体,并且以此与不是生活在台湾地区的人们区分开来,这完全是正常的。台湾学者刘性仁指出:"台湾主体意识并没有错,它可以说是一种最原始的本能,一种在地的认同,对于周遭环境的关怀与爱护,这再自然也不过"⑥。我曾经指出:"如果生活在台湾地区而不认同台湾,或不能建立起命运共同体,那么,他们有可能认同中国(包括大陆)并与大陆建立命运共同体吗?"⑦

第二,台湾问题的由来,最重要的因素是台湾长期维持着一个"代表全中国"的架构,一直保留着"中华民国"的称号,即一个"国"的架构。凡是一个"国"所要有的东西他都有("总统"、政府、议会、军队、"宪法"、"国旗"、"国歌"、护照等等),为了体现一个"主权国家",就需要一个作为"国"的主体意识。过去的"中国意识"(那时"中华民国"占据了联合国的席位,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和现在的台湾主体意识就是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