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台湾生活方式”解读

作者:陈孔立发布日期:2014-12-26

「陈孔立:“台湾生活方式”解读」正文

 

台湾官方和民间都一再强调自己生活方式的优越,大家引以为傲。马英九说:“台湾的民主与生活方式是台湾创意与活力的来源,这是我们在华人世界的骄傲。”[1] “今天台湾所展现的活力与生活方式,已成为华人世界的标竿”。[2] “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3]龙应台说:“海峡两岸,哪里是统一和独立的对决?对大部分的台湾人而言,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极其具体,实实在在,一点不抽象。”[4]有的台湾学者也说:“(台湾)三十年的民主政治已经生根,民主已成为年轻世代的生活方式。”[5]

那么什么是台湾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特点?强调台湾生活方式的意图何在?如何正确对待?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有关生活方式的两个基本观点

有关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果不厘清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就很可能产生“各说各话”“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形。学术界已经提出许多有关生活方式的理论和观点,这里只能选择与本文相关的两个基本观点,加以讨论。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

有人说,对生活方式这个概念,已经有过几十种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下了定义,但是似乎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因此,你如果要针对某人的观点提出异议,他可能回答说,我说的生活方式与你的不是一回事。但是,还有必要有一个大体上可以接受的说法,即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方式概念。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写道: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体系”[6]。又如:“在社会学中,生活型态(或生活风格、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或团体)生活的方式。这包括了社会关系模式、消费模式、娱乐模式和穿着模式。生活型态通常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或世界观。”[7]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国际化,‘生活方式’一般指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内容。它通常反映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8]有的学者提出:“生活方式是一定的个人、群体及社会全体成员活动的特征;这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同时也受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它的领域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群体生活三个系统的全部总和,并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社会活动体系。”[9]此外,还有人把生活方式细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个人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广义的定义可以作为讨论的参考。

有些定义则是狭义的,例如,有人认为生活方式是指“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与行为特征”;“个人由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个人在其环境中所表现之独特的生活形态与方式”。[10]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意义的提法,例如:“生活方式是人们观念的一种反应”;“生活方式是不同阶层人群在其生活圈、文化圈内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特征和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工作(学习)活动、基本生理需要活动(睡眠、吃饭、洗漱等)、闲暇活动(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等)和其他生活活动(锻炼、喝酒、抽烟、就医等)”。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说:“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总和,那么文化的实质就是生活方式。”[11] 台湾学者李亦园也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具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以及抽象的价值观、逻辑思惟和理想典范。”[12]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自己处于消费时代,因而把生活方式转化为消费方式来研究。

总之,各种说法不一而足。因此,在讨论台湾生活方式时,需要明确所指的“生活方式”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是一般意义的还是特殊意义的,并且看清是否正确的全面的表述。

(二)生活方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是多元的,它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何中华指出:“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样态就十分不同。 Internet技术的迅速而广泛的渗透,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更深刻的在于,它还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已有观念,甚至塑造了人们的新式生存。”[13]现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以及QQ群、“低头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这是几年前还难以想象的。同时,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职业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从马克思到韦伯的研究,说明“生活方式的差异与由经济决定的社会分层是对应的,你属于哪个阶级或阶层,你自然就会有哪种生活方式。”[14]布迪厄曾经对不同阶级对音乐的爱好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的阶级对音乐有着完全不同的偏好。支配阶级,尤其是其中的大学教授和艺术家阶层对巴赫钢琴曲表示出特殊的喜爱,中产阶级较喜欢格舍温的《蓝色狂想曲》,而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则受到中下层阶级的普遍欢迎。”[15]当然,农民的生活方式与渔民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在一个社会中,生活方式是多元的。总之,由于“人们的具体劳动条件、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教育程度、闲暇时间占有量、住宅和社会服务等条件的差别,使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职业群体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形成明显的差异性。”[16]

因此,在讨论台湾生活方式时,应当明确它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是多元的,并非大家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应当重视的是现代台湾比较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

 

二、有关台湾生活方式的表述

目前台湾官学两界提到的生活方式,往往从一些细节来表述和突出台湾生活方式及其特色。大体上可以概括如下:

一、民主自由:

对于“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龙应台做过十分具体的解说。她说:“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 另一个市长候选人。”“他习惯读到报纸言论 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他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如果他是个大学教师,他习惯于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授们选举产生,而不是和‘上级、长官’有什么特别关系;有特别关系的反而可能落选。”民主真正的意义“无形地溶在生活点滴里”。“是民主,使台湾变了。政府机构、军事单位从长期霸占的都市核心撤走;庶民历史重要,因此历史街区得到保存;族群意识高涨,弱势的权力--不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宗教信仰,得到平等保障;市民参与政府决策,因此声调的改造由市民意愿主导”。民主就是随时可以出国;民主就是可以凭本事上大学,不需要有特权;民主就是发表任何意见不怕有人秋后算帐;民主就是没有任何禁书;民主就是享受各种自由;等等[17]。王郁琦也说:“台湾因为实施民主政治,让官员因为受到监督而不敢舞弊,这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政治人物感受到压力,正是民主的价值。”[18]还有人说:民主监督让官员不敢滥权舞弊;台湾重视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国会充分监督的制度;媒体可以针对政府的弊案穷追猛打;等等。

二、文明礼貌:

台湾民众重视文明礼貌,“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等礼貌用语经常挂在嘴边;排队成为习惯,没有人插队;没有人闯红灯;没有人占用“博爱专座”;电扶梯的左侧总是留给有急事的人;“垃圾不落地”,到处干净卫生;等等。

三、人情味:

台湾民众有人情味,有公德心,温文儒雅,乐于助人。台湾“志工”文化兴盛,已经成为台湾的一种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解决许多困难。不仅如此,台湾民众也乐于助人,如果你向他们问路,就会得到详细的回答,或是给你画上地图,甚至还会陪你走一段路。这一切都给外来旅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如果与上述一般意义的生活方式的涵义相比,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台湾生活方式,主要涉及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方面,是特定涵义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般意义的生活方式,即不是生活方式的全部。但这种生活方式是比较普遍存在于台湾社会,既然台湾人引以为傲,并且也受到不少来访者的认可与赞赏,就应当得到大家的尊重。

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只讲“引以为傲”的一面,而不讲不足的一面,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不能对台湾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三、台湾生活方式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下面要讲台湾生活方式的另外一面。

先讲时代性。今日的台湾生活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处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处在社会变迁的环境下,处在民主发展进程中,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地步,在这种时

代背景下,台湾的生活方式必定要受到时代的影响和局限。

就以台湾方面引以为傲的民主自由来说,他们自己也承认:“台湾的民主有很大的民粹成分”,“台湾民主不自觉地走向民粹”,“台湾不是民主社会,而是民粹社会”。钮则勋指出:“马政府已经无法判断什么是真正的民意、什么是不正常的民粹,只好被民粹牵着鼻子走。”[19]在这次学生“占领立法院”事件中,陈文茜希望台大学生不要民粹化,她说:“如果台大生只用自己的聪明扮演民粹领导者,声援几件‘不是那么合理的抗争’,对社会的破坏程度,比土石流还可怕。”[20]美国《侨报》在社论中指出:“民主意味着不同意见的相互尊重,意味着协商,意味着程序的正义。倘若一部分人反对就可以瘫痪议事机构,这不是民主更像民粹。”[21]应当指出,台湾方面也承认他们在处在民主化的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这里没有必要列举更多民粹化的表现,大家都可以看到霸占立法院、霸占主席台、不相信代议制度、“只许我代表民意,不让别人表达民意”以及“先标举民主、却违反民主”[22]等等言行,之类民粹化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已经被许多人认可,甚至已经成为习惯。因此,在谈论在台湾“民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说在台湾“民粹也已经成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至于言论自由,在台湾可以说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什么都可以说,什么人都可以批评、抨击甚至谩骂,“名嘴”嬉笑怒骂、慷慨激昂,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因而产生了负面作用。朱云汉指出:“台湾媒体惯于‘扩大问题’,这给社会带来的是负能量”。“台湾的媒体每天都在关注‘究竟谁最能博得眼球’,这种传媒生态,使得台湾政客谨小慎言,却使台湾的‘名嘴’和‘财团’如鱼得水,因为没有媒体敢于得罪这两个团体。” [23] 在言论自由的条件下,出现了“狗仔队”文化和“呛声文化”等等。陈文茜指出:“这个言论自由最后是什么?是狗仔队取得了言论自由,而整个社会里头对社会文化,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