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改革的系统观」正文
目前,我国新闻改革的总目标已相当明确。这就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闻观念,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闻体制、媒介结构和操作模式。在这场重大的新闻改革中,党报的改革举足轻重,是改革中最重大的攻坚战。江泽民同志最近对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谈到党报时特别指出,党报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的重任。结合江泽民同志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示,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改革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已成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工作者的紧要课题。本文拟从系统论的角度,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报改革问题作一探讨。
整体性思考:党报主体地位的准确定位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同时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国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必须抓紧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我国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就流行"报纸(在当时,报纸主要就是指党报)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基础上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的理论观点。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照此,也确实收到某些成效。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兴起,"党报就是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指导实际工作"的单一功能就显得远远不够了。随着七十年代末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和整个社会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报就有一个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重新定位的问题。
党报主体定位--报业体系中主渠道的不可动摇性
我们现在论及党报,应当从执政党把握意识形态的独到地位和掌握宣传舆论的从属关系来予以充分的解释。从这个意义讲,将党报纳入国家政策研究的视野而予以审视,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将对党报问题关注的视野更多地挪至对党报报业规律的探讨,那么党报在整个报业体系中主渠道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是党报作为一种独立的报业体系在整个报业体系中显现出来。我们应当看到,建国以后,党报基本上是"一统天下"。这种"一统天下",一方面使党报的功能相当单纯,主要是强化党报的宣传指导功能,另一方面亦是指除党报,很少有其它类型的报纸(只有少量的青年团和工会报纸)。随着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公开发行的报刊猛增了十几倍,达到了上万种。各种类型的报纸,如晚报、专业报、行业报等均以各自鲜明的特点和分割市场的实力,共同形成了中国报业体系的格局。但尽管如此,党报毕竟以其长期办报所奠定的基础,长期办报积累的经验,长期办报形成的队伍等独到优势,在报业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当然,这种地位的确立,决计少不了上述国家政体,特别是国家政体中执政党对党报的拥有和掌握。
党报功能定位--报业体系中权威性的不可替代性
党报之所以在我国的报业体系乃至于整个新闻传播界具有极为突出的地位,而且成为新闻传播主渠道,不单单是上面论述所能涵盖的,其中重要的方面,即在于对其功能定位。从广义讲,党报的功能,应当涉及党报所肩负的使命。但肩负的使命决不是空泛的。因此,党报的功能定位,某种意义上,应在党报的权威性上十分强烈而突出地表现出来。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省级党委机关报总编座谈会上,丁关根同志代表党中央对党报如何增加权威性和吸引力作了专门的指示。中央所提及的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就是涉及了党报功能定位的问题,中央所提及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涉及了党报市场定位的问题(关于后者下面将专门论述)。
何谓党报的权威性?党报的权威性就是要体现出读者对党报的重视、信任乃至崇敬。具体地看,党报的权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党报获取传播重大信息的权威性。这儿所指的重大信息,当然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带有纲领性、方针性、政策性的信息。由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执政党地位,由于党报所具有的党的喉舌之使命,党报必然要在这些方面强烈地显示出自己的个性。传播学中提到的信息源问题,亦可解释这一新闻现象,即党报所接近,甚至是直接藕合的信息源具有重大信息发布传播的权威性。
其次在于党报把握引导正确舆论的权威性。党中央提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指示以后,对匡正新闻界特别是党报的办报思想、办报方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全面、正确、积极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更是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有的党报简单地甚至是消极地理解和对待"以正确舆论引导人"这一党对新闻工作的重要指示,在他们看来,只要不出政治思想问题,不帮倒忙,不给当地党和政府实际工作添乱,就算做好了舆论引导工作。固然,舆论工作的前提是要正确,不出问题,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不出问题"的水平上,则无法完成和出色完成党报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更谈不上中央最近提出的"把新闻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更高要求。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专门指出"提高引导水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正是针对了新闻界,特别是党报、党刊、党的广播电视部门出现的新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闻事业上的开放意识。作为党报部门,应当按照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改革开放,大胆尝试"的精神去理解中央的指示精神,而不是对中央的指示简单肤浅地理解。
再次在于党报宣传解释重大信息的权威性。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重大信息的发布,仅仅是党报传播重要信息的起始点,许多重大信息发布,都意味着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实施推进。在理论上、实践上对这些方针政策加以分析、论证,不但体现着党报新闻走向的脉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分析、论证,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真谛。当然,通过这些分析、论证,亦会让读者对这些方针政策带来的变化、调整,迅速而及时地了解、沟通。
此外,还在于党报洞察评论社会问题的权威性。正是由于党报代表着执政党的意志,那么体现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诸多社会问题都会处在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视野关注之下,党报亦会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党报以其对这些问题的观察和评析,体现出党报的特色。党报对于社会问题的洞察评析,还充分体现在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上,某种意义上说,党报能否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很大程度上看党报能否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气度和力度。
层次性思考:党报三个层面的全面改革
当今的新闻改革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这一方面是由新闻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所确定的,另一方面则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所决定的。在新闻改革这一背景中来看待党报改革,如果不以系统观加以审视、评判,往往就会失之偏颇。对党报改革系统观的深刻思考,突出的一点是要以层次的观点对党报改革的三个层面予以分析。
观念层:党报改革的深层律动
观念形成的变革是根本性的变革。党报面临着前所未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首先在这个层面既突出又强烈地表现出来。具体分析,党报在观念层面上的变更,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观念。我们这儿论及的市场观念,主要有这样的几层含义。首先,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经济报道已成重点,而大量的经济活动均在市场中进行。市场成为经济运作的睛雨表。而在这一背景下,大量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将来源于市场。党报既丧失了计划经济时代办报的某种优势,又面临着报业竞争的市场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其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对新闻传播同样要起作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统天下的"卖方市场",能否继续存在以往的"配给型"党报生产体制,是否能转变到"生产经营型"的轨道上来,这些,都构成了党报市场观念的深刻内涵。总之,党报以往以传者(生产者)为主,你们生产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从编辑、记者,一直到总编、社长,只考虑我给读者什么思想,让读者受到什么教育的格局,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传者为主的党报生产格局,正在向受市场作用的受者为主的生产格局转型。就拿《人民日报》来说,发行量已从七十年代的600万份,减至了现今的100多万份。从七十年代的统计数据看,党报已明显地呈现出10%~15%的急剧下降趋势。与市场观念紧密相关的问题是报业的商品性。对于这样的问题回避显然是不现实的,应当充分承认:既然新闻的发展规律要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那么新闻的商品性就不可避免。我们之所以在这一问题上比较清醒,关键的一点应当是:我们论及新闻的商品性不等于新闻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商品属性,其间的精神产品的特殊性应当予以足够的认识。当然我们论及党报市场观念时,亦应充分看到其间的弱点及消极作用,但研究市场,毕竟已成党报观念更新的最为紧迫的课题。
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便是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是作为一种机制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的。对于新闻传播领域引进竞争机制,以增强自身的生气和活力,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在这种竞争机制所形成的新闻竞争格局,大体上以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不同媒介间的竞争,如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介的竞争;二是同媒介内部的竞争,如广播中、电视中、报纸中自身之间的竞争。虽然这样的竞争层面体现出来的竞争类型,竞争手段林林总总,但竞争应当是自由、平等、公开的。这儿的自由,是指在宪法和专门法(尽管我国当前还没有出台新闻法)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新闻活动;这儿的平等,是指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垄断"的"特权";这儿的公开,是指竞争要在公开运作的市场进行。党报在这种竞争中,虽然各个方面均要经受考验,但目前最为突出的则是如何看待"平等"竞争。大锅饭情结,指令性订阅、公费订阅的想法和做法,终将为市场竞争规律所打破。
效益观念。效益是新闻传播的目的所在。效益在这儿的丰富涵义,应当包括传播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效益观念中,现在存在的误区还不仅仅是大家所强烈感受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突出矛盾。首先是对传播效益的重新发现和深刻认识。如果没有传播效益,一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无法实现。在效益观念上,党报的改革要紧的是在获得传播效益下大气力。传播当中的"有效传播"等重要理论应当在党报运作中得以具体体现。要真正做到这些,与之相关的一些观念,亦要进入我们的视野,如"受众观念"。中央一再提增强党报的吸引力,吸引问题正式深深触及了传播效益问题。中央最近批评某些党报存在着的"简单式"、"训导式"、"强压式"的新闻报道弊端,一针见血。在效益观念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当前十分突出的一对矛盾,在这方面,必须坚定地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当然,提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亦可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不过,在如何处理这样两个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如何保持党报"姓党"的特点;二是如何不降低党报的品格;三是如何对付广告客户的巨大压力。尽管,党报在这些方面尚有诸多困难,但《广州日报》等党报所做出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应当成为我们看到曙光的昭示。
体制层:党报改革的活力所在
以往在论及党报改革问题的时候,常常回避党报的体制改革,似乎一谈体制改革就有对党报性质怀疑之嫌。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