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阴影下的中国新一代记者」正文
在商业化的媒介环境中,今天的记者充当何种角色?
20多年前,当胡耀邦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办新闻系的时候,那时的学生都很天真地认为新闻媒体的功能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记者代表着社会良知,新闻的根本原则是真实性、准确性、平衡性。但是,今天当媒体走向市场,有的已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企业时,我们是否还可以按照传统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义给记者定位?
一
今天,一些新闻学院把传统的培养新闻记者的目标,修改为培养传媒人才。更多的新闻学院把本应该是商学院开设的媒介经营管理课程搬到了新闻学院。未来的新闻记者走进今天的新闻学院课堂,弄不清新闻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界限在哪里,弄不清新闻与媒体的差别在哪里。应该承认,一些坚守新闻核心价值要素的新闻教育工作者不顾媒体的商业化大潮,在课堂上坚持传承新闻学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但是,理想终究不等于现实。商业媒体社会里,记者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仅仅为养家糊口而日夜四处奔波的人。为什么这样忙碌?媒体一旦成为企业,一旦要追求经济效益,其投资者和所有者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就是要想方设法用最低的投入和成本获得最大的商业利润。最有效减少投入和成本的办法就是减少媒体人力资源的投入。如何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呢?广告和发行人员不用减少,因为多半媒体对广告发行人员不发工资,这些人是靠销售提成。唯一减少的人员投入是记者编辑队伍。用最少的编辑记者数量和投入获得轰动的封面文章、丑闻报道和独家新闻。
新闻媒体的卖点是新闻的真实,出售的商品是真实。与此同时,媒体的竞争点是速度和时效,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报道。媒体对记者编辑投入的减少意味着很多新闻没有经过认真的核实程序。
媒体走向市场和人才市场化的好处是,记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媒体加盟,记者可以通过揭露社会黑暗面的调查新闻为那些弱势群体说话。然而,现实却又使他们常常陷于尴尬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也是弱势群体。曾经有人问笔者之一:如果你现在是中国一家媒体的总编辑,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曰:强化新闻工作的忠诚感和自豪感。中国媒体的投资者、老板、老总们,每年热热闹闹地开会研讨,充满了对前途的希望和自豪感。但是,他们的雇员是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商业的大潮下,已经失去了这两个感觉。如果我是一家报纸的总编辑,我就要把新闻工作者作为媒体的核心人才。但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趋于商业化的环境里,中国的一部分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考虑如何养家糊口的人。
二
2003年中国最大的商业网站新浪网在其新浪传媒频道里,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了“媒体从业人员工作生活状况”。以下是根据调查数据制作的表格,直观地展示了参与调查的中国记者生活和工作的真实画面:①
参加调查者的年龄段(有效问卷:1717)
23岁以下 23岁~28岁 28~35岁 35岁~45岁 45岁以上
7.28% 38.96% 33.75% 15.98% 4.03%
参加调查者的婚姻状况(有效问卷:1689)
已婚 未婚 其他
47.79% 49.50% 2.71%
参加调查者的最高学历(有效问卷:1291)
大学本科 大学专科 硕士/双学位 高中/中专/中技 初中以下 博士
53.33% 28.57% 11.03% 5.32% 1.03% 0.71%
与所在单位的人事关系(有效问卷:1260)
国家编制 聘用全职 返聘 合作 兼职
26.86% 64.15% 0.38% 4.11% 4.49%
参加调查者的收入水平(有效问卷:1046)
1500元以下 1500~3000元 3000~5000元 5000~7000元 7000~10000 10000元以上
17.79% 38.78% 24.39% 10.01% 5.28% 3.75%
是否与单位签订正规劳动合同(有效问卷:1439)
是 否
57.21% 42.79%
是否与单位建立了社会保障关系(有效问卷:888)
是 否
57.13% 42.87%
是否享有下列各类假期(有效问卷:835)
带薪休假 婚假 病假 产假 探亲假 无
21.64% 13.71% 10.19% 7.42% 4.40% 42.64%
与单位出现劳动争议倾向采取何种解决方式(有效问卷:795)
和平谈判,正常工作 忍气吞声 放弃争议离职 谈不成就让步但会消极怠工 法律途径 向上级部门反映 匿名投诉
27.79% 27.21% 15.15% 15.00% 7.21% 5.29% 2.35%
晚上主要做什么(有效问卷:680)
睡觉 上网 锻炼 在娱乐场所享受 约朋友 其他 加班
29.81% 32.07% 2.97% 4.39% 5.34% 10.10% 15.32%
目前感到最困惑的问题(有效问卷:842)
太累了 工作枯燥无味 升职机会渺茫 其他
26.06% 26.75% 37.56% 9.64%
对自己经济收入状况的评价(有效问卷:1017)
比较富裕 小康 困窘 马马虎虎
2.56% 13.33% 28.82% 55.28%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有效问卷:975)
好好睡几天 上学读书 远游 其他
20.05% 32.15% 43.16% 4.64%
对自己职业最深的感受(有效问卷:1272)
再也不做媒体 痛并快乐着 得心应手 其他
18.06% 62.28% 6.57% 13.08%
是否经常感到疲惫(有效问卷:1567)
非常疲惫,且难恢复 疲惫,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复 轻松应付
37.96% 58.37% 3.67%
是否感到工作压力很大(有效问卷:980)
轻松应付 一般 很大
4.80% 37.08% 58.12%
每天的工作时间(有效问卷:979)
8小时以下 8~10个小时 10小时以上
27.25% 44.22% 28.53%
中国大概有近百万新闻工作者或者媒体从业人员,但接受调查的43%的人没有任何劳动合同,没有工资、没有工作证、没有记者证、没有社会保障。有的干了半年,也没有人发给他工钱。其生活和工作的窘境不比那些在北京打工的民工好多少,甚至未能签劳动合同。一些媒体的老总在回答为什么不跟记者签劳动合同这个问题时,曾得意地回答说,“我为什么要跟他们签劳动合同?不签合同,我一年可以省几千万元。”没有劳动合同和固定工资的记者意味着他们没有身份、没有社会保险,他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稿子或片子刊播。否则,他这天或者这星期就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更没钱去找女朋友。要想让自己的稿件和片子被采用,必须做得比别人好。好报道的标准就是能首先抓住编辑的眼球,诸如丑闻报道、名人新闻之类。丑闻做得越大、名人做得越响,被采用的篇幅就越大,报酬就越多。结果在这种媒介环境中,公众看到的新闻就越来越离奇,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脱节。许锋在一篇文章中指出,②在众多的记者把新闻事业看得无比神圣或者把当一名记者看作无尚光荣和无比骄傲时,有些新闻媒体的做法却让不少记者寒心。中国的《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可是,在一些新闻记者为其他人的劳动合同和劳动纠纷奔走讨回公正时,他们自己的劳动合同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可是,当前很多新闻媒体的老总并非不知道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概念,不和记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根本原因是一旦签订就要支付一笔社会保险费,而且今天买了,他明天走了,不划算。那么记者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呢,不稳定,或者没有归属感是重要的原因。一些记者有一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危机感,不敢得病,更不能得大病,很多记者怕老,等老得跑不动的那一天,谁来给他发工资,因为没有劳动合同,因为自己一直在法律之外徘徊,因为有关执法单位对新闻记者好像格外“通融”――有关劳动监察部门对个体企业的劳动监察力度很大,并时常成为社会的热点,而对于记者的权益保障,也许是不知道,也许知道却没放在心上,在劳动权利保护方面,如果按照百分比统计的话,记者可能比民工好不了多少。
眼下一部分新闻记者正在变成新闻民工,连一些基本的权利都缺乏。调查显示,他们中享受病假的仅占10%、享受产假的仅7%。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记者们疲于奔命,工作辛苦,而与此同时,媒体为了省钱,新闻采编人手不足,老手匮乏。为什么有的媒体不愿意雇用年纪大的记者?因为他们不仅担心老记者动辄要核实新闻、平衡新闻,反对新闻炒作,同时也有经济上的原因,雇用一个资深记者每个月可能要付1万元钱,而雇用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才二三千元,如果用一个新闻实习生,则一分钱都不用出。由于年轻一代的编辑记者生活在这种没有劳动保障的工作环境中,没有年薪和固定月薪,主要是靠稿费收入,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新闻报道的煽情、片面、忽略、夸张、造假。不少媒体是实行临时聘用制,被聘用的记者大多来自各个单位,原先的身份或者是干部、或者是工人、或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他们就有人事档案的归属问题,而目前很多媒体的做法是,对于他们的档案不闻不问,就是被原单位除名的,也没关系。再加上不与被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一旦发生劳动纠纷,这些记者只能苦水往肚里咽。《新闻记者》杂志曾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显示③,在被调查单位的新闻从业者中,已死亡的平均年龄仅为45.7岁,其中患癌症死亡的比率高达七成二,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2岁,一半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患病的状态。
三
结果是,记者的生活质量不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则越来越低劣。许锋指出,“还有一些都市报的老总,总是号召记者深入一线,挖掘内幕,暗访、偷拍、体验犯罪分子的违法犯罪过程,然后发布“独家”报道,这样的新闻读者当然爱看,也当然能让媒体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眼球,赢得广告回报,但是他们恰恰不该忽视的是记者的人身安全问题,我们不能容忍在所谓的竞争机制的旗帜下,让记者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去踩地雷、去破案、去与犯罪分子做斗争。”④如果记者由于种种原因,与当地政府或公安发生冲突后,媒体可以借机大肆炒作,获得了更大的知名度和市场空间。而记者在“铁肩担道义”的同时,却连自己的“道义”都无法保证。一个侵害记者的基本权利的媒体,连记者的社会保险都不愿购买的媒体,如何能确保新闻公正并维护社会公正?
张培元指出,⑤当前,由于新闻媒体大面积实行聘用制,少数聘用记者因人事关系松散而怀有强烈的短期寻租目的,因此利用职务之便替亲朋好友出力、出气的行为也开始抬头。值得密切关注的是,他们为了达到个人获利或出气的目的,往往会邀集多家媒体的记者共同出击,形成报道声势,迫使被采访对象委曲求全。
不得不正视一个客观现象:不少媒体的记者年龄偏低、报酬低廉、没有晋升、前途黯淡。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记者编辑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记者的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中国有470多个新闻院系或专业,为中国记者低龄化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基础。这意味着中国的媒体每年可以无偿地得到大量的新闻实习生而不是有偿的新闻记者。实习生干了一年半载后,要毕业了,跟实习的报纸要工作,报纸可以找借口说,“你不合格,没岗位,你走吧。”等这个实习生一走,马上又找来一个实习生顶上前面的那位。例如,2003年8月底,湖北电视台200多临时工记者遭“集体清退”。该台一个部门负责人解释被清退的理由是,“这几年大小交通事故接连不断,为了避免类似纠纷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