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东方》致社会各界公开信」正文
关心《今日东方》成长与发展的各界人士:
《今日东方》自1904年创办以来,先因日军入侵被迫停刊,后因国家政策调整而停刊,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新闻媒体业市场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今日东方》全新改版后正处于蒸蒸日上之际(2003年第11期在北京市场的实销量已进入财经媒体前三名,日订阅量也正以每天20-30本的速度增长),却在12 月5日突如其来得到了杂志主办方──商务印书馆下发的一份“休刊”通知。
这份通知下发当日,《今日东方》全体员工丝毫不知情,正以极大热情全力准备著2004年1月份的出刊工作──采编人员已经采访组稿基本完毕,美编人员已经备足该月图片,运营、发行各部门正在做大范围的市场推广、征订。目前承担《今日东方》采编和运营工作的这支团队,骨干力量分别来自国内的主流财经媒体《21 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世界》、《中国企业家》、《经济观察报》等,平均年龄不足30岁,2002年11月起怀著创业的梦想汇聚在《今日东方》旗下的时候,看中的是《今日东方》百年品牌的传播实力、商务印书馆悠久历史积淀下的商务文明。而且经过一年来的艰苦摸索和不懈努力,已使《今日东方》从内容到运营实现了全面改观:
1、排名情况:根据和讯的传媒调查显示,目前的《今日东方》在专业财经杂志的队伍中已经排名第三位。尤其从2003年9月《今日东方》再次确定了内容、发行与运营新战略,并调整了管理队伍至今,市场监控数据表明,《今日东方》第11期在北京市场的纯发行量仅排名在《财经》、《中国企业家》之后,名列第三。
2、网络影响力:判断新闻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新闻的转载率和传阅率。根据统计,《今日东方》从2002年10月份开始试行改刊,到2003年11月份,总共九期,其中八期封面文章───2002年第11期《杨斌落幕》、第12期《李嘉诚神话北京遇阻》、2003年第1期《张仲谋台湾突围》、第2期《张瑞敏的致命诱惑》、第5期《TCL丑闻》,以及第7期封面《刘金宝梦断香港》、第9期封面文章《富人造反》、第11期的封面文章《方正病危》,转载率和传阅率都位居同类媒体前列。行业类文章,例如《2002-2003 生死家电业》、《五城市房地产泡沫调查》、《拯救中国汽车品牌》、《四小航空单独起飞》、《中国本土零售遭遇清场》和《水务业大洗牌》、《发现2004最具成长性行业》的转载率已达到60%以上,超过同类期刊的水平。而且上述文章在新浪网、搜狐网、和讯网等权威财经网站都被专门特别推介。
3、发行情况:截止到目前为止,经过不完全统计,《今日东方》的实际月销售量节节攀升,每期销量增长比例达到50%,其中北京、上海、香港、广州与新加坡等远东地区的销售形势最好,每月的赠阅量在6000份左右,数据库资源均为政府要员、社会名流、权威学者、企业精英以及京城各大俱乐部会员。
4、广告运营情况:从2003年9月到11月的3个月里,广告现金收入突破30万元;同时,在休刊前,杂志社运营中心已经与港龙航空、金六福等达成了广告协议,并与某房地产公司达成了大额广告协议。
5、品牌影响力情况:《今日东方》的品牌在业界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号召力。一是知名度已经在专家学者群体中“落地”,如京城最有名气的经济学家锺伟、巴曙松、易宪容、张国庆、阚凯力、赵晓、高辉清等都与《今日东方》形成了紧密合作关系;二是社会影响力显著,2003年11月18日与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合作成功举办 “第七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学术研讨会”,另有几场行业峰会已经筹备完毕,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是京城各大俱乐部近百名会员、社会主流媒体的主编与资深传媒介人士都对《今日东方》的成长热切关注、赞赏有嘉;四是与一批著名企业,比如新天国际、金六福酒业、金蝶软件、上海联华、东盛药业、张裕等都形成了战略合作;与此同时,上海阳光商厦、新加坡私人品牌物语、安隽博等数十家公司也已与《今日东方》运营和品牌推广方面达成初步合作。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家杂志,《今日东方》的前身《东方》杂志在近百年的岁月中,经历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台湾发展等重要历史时期,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和变迁,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在这块由众多有识之士共同开垦的土地上,不但有像杜亚泉、胡愈之等文化名人担任主编,还有众多近现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领军旗耕耘其中,如:王国维、梁启超、鲁迅、巴金、老舍、丁玲等,都在本刊发表处女作和重要文章。昔日,《东方》杂志涵盖时事政治、文化教育、又有商务财政、实业交通、还有学术论文、文艺作品等等,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无愧于当时盛传的关于“得一本《东方》杂志,便足周知中外近事”的评价。
《东方》杂志在 1948年底停刊前是中国期刊界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在海外华人中有广泛的影响。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经济,商务印书馆专业分工不再出版期刊,本刊由台湾商务印书馆接办,到上世纪90年代停刊。1999年9月,北京商务印书馆接办,因刊名被文化部所属《东方》杂志注册,本刊刊名改为《今日东方》。1999年9月至2001年9月《今日东方》是一本类似美国《读者文摘》性质的文化生活类杂志。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定位于“关注知识经济,服务成功男士”,转型为一本财经杂志。2002年10月至2003年9月,定位于“探寻在变革时代的商务精神”,成为财经大刊;从2003年10月起,为突现本刊核心竞争力,即突出行业变局的新闻调查和报道,以占据细分市场,本刊成为“一本关注主流行业成长的杂志”。
按照这个清晰的定位,我们多次调整采编人员,目前这支团队的一些业务骨干甚至是在2003年10月才被千方百计从主流媒体和广告公司挖过来,如果早知商务印书馆有叫停《今日东方》的想法,何必如此?
休刊之前的《今日东方》已基本确立了全新的发展战略,并从公司、人物、报告、评论、调查、风云等多个视角对国内主流行业进行深入关注和报道,每期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行业进行纵深剖析。这种做法,到目前为止,是任何财经媒体没有做的,也是杂志求得更大发展的一个机会。
为了有力支撑这一点,杂志社专门成立了以行业编辑、记者、特约研究员和证券分析师,以及杂志执行主编参加的行业研究小组,专门负责选题策划、专题研究、重要概念包装以及延伸的策划活动的组织任务。另一方面,我们还成立了策划中心,通过一系列行业论坛活动使杂志的品牌在行业内落地,并将行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到杂志旗下。目前,这些工作都已初见成效,许多国内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截止目前都还在积极与《今日东方》联系深入合作的事宜。
梳理《今日东方》的百年历史和发展现状,不难发现,这个已有百年品牌的老刊,不仅承载著沉重的现实意义与政治意义,更承载著一群年轻的新闻从业者开创传媒事业的理想和抱负。但如今,一切已成空!
在即将离开倾注我们一年心血和汗水的《今日东方》时,我们本著真实、客观、准确的态度,希望将《今日东方》杂志社一年(自2002年11月到2003年11 月)来的具体运作情况作上述清晰说明;希望对时刻关注《今日东方》成长的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和媒体同行们道一声感谢,感谢你们曾经对《今日东方》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挥别《今日东方》后,愿我们依然是创业路上的同行者!
《今日东方》杂志社全体员工
2003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