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雯:从雾霾事件分析微博在社会舆论中的博弈

作者:赵倩雯发布日期:2015-12-03

「赵倩雯:从雾霾事件分析微博在社会舆论中的博弈」正文

【摘要】“微博是地球的脉搏”,美国《时代周刊》如此评价微博在信息传播上的强大功能。微博因其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的特点,与精英化的博客相比,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草根阶层的话语权,同时也成为公众参与的主要渠道,而许多公共事件率先通过微博引爆,标志着微博俨然成为我国网络舆论的主阵地。本文以雾霾事件为例,对微博用户的行为进行了深入挖掘,探讨微博如何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从而转移公众的关注点。

【关键词】雾霾事件;微博;社会舆论;博弈

在1998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因特网被正式承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第四媒体”。随着世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发生了巨大改变,网络掀起了新一轮的媒体革命。

新浪公司通过学习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推出了微型博客即微博,短短的140个字将中国带入了“微时代”。微博具有一对多的传播形态,是社会化媒介,人们通过群聚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听众部落,从而影响其对人和事物的看法,从而用碎片汇成对事件的完整映射。

另一方面,由于微博言论呈现一定的随意性和自由化的特征,从而导致微博舆论出现娱乐化、虚假化等负面功能。而应对这种倾向不能实行信息封锁或言论压制,要从根源上解决社会问题,解决公众的诉求,重建政府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一、愈演愈烈的雾霾事件

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恶化,雾霾现象出现增多且危害加重。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

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3年10月20日是哈尔滨市开栓供暖的第一天,结果在市区12个环境监测点位中有9个点位的PM2.5指数达到500,出现“爆表”。城郊及周边县市在秋季整地期间大量焚烧秸秆,产生大量烟尘,并与自然气象叠加,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而供暖燃煤炉的陆续启动,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影响因素。

哈尔滨市教育行政部门已通知全市中小学停课,部分公交线路已经暂停运营或加大发车间隔,这场雾霾给冰城人民的生活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013年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报告指出,近50年来我国霾日数明显增加。其中,雾日数呈现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明显。雾霾的危害在于提高死亡率,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在2014年春节期间,燃放鞭炮庆贺新春的传统,让雾霾重新包裹全国各地。燃放烟花爆竹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等颗粒物,导致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尤其是PM2.5浓度大幅度上升。而元宵节爆竹的最后燃放高峰,让本已糟糕的环境雪上加霜。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2月15日6点左右发布消息“早晨污染严重”,空气质量达6级严重污染。

二、雾霾引网民负面情绪爆发

2013年1月份以来,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使得关于雾霾天气的讨论在微博上持续发酵,各大媒体微博、各省市政务微博和每天忍受着雾霾侵蚀的市民百姓一起,加入了这场不断升温的雾霾天气讨论中。

雾霾天气话题从2012年12月底开始酝酿,1月份该事件相关舆情形成热点。2月逐渐降温,除新浪微博外,3月份此话题热度趋于平稳下降趋势。而新浪微博3月份该话题仍不断攀升,网友从最初对雾霾天气的展示、聚焦,到逐渐形成对空气质量的持续追踪。

哈尔滨PM2.5爆表事件发生之后,根据知微情报系统在10月19日0000至10月21日900的监测显示,微博讨论量在10月20日至21日之间持续上升。此次事件的负面情绪表达也从10月20日600起小规模爆发,一直持续到当晚2400,并于10月21日400起在此爆发,此次负面情绪量远大于20日,且有大幅蔓延趋势。

据人民网舆情检测室观察,仅2013年11月1日以来,微博平台上的每日相关微博均超过10万条,而11月4日《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发布又推动相关舆情热度再度升温(如图1、图2所示)。

图1 2013年11月1日至5日“雾霾”话题媒体关注度

图2 2013年11月1日至5日以来“雾霾”话题微博关注度

有网民指责一些地方的环境管理部门管理能力够,不仅盲目追求大都市的扩展,必然导致环境问题频发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2013年12月伊始,中国出现入冬以来最大范围的雾霾,江苏省13个城市全部重污染,上海首次启动橙色预警,山东一日两次发布黄色预警,全国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根据知微情报系统在11月27日至12月4日的监测显示,微博用户每日雾霾讨论时间呈现规律性:上午8点为讨论高峰时段,24点为低谷时段。网民的情绪中有63%为负面情绪,负面的声音主要为:污染、严重、感冒、疾病。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东部省份参与讨论者更多。

三、微博中舆论的“博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遍应用带来的媒介变革,微博这样的平台成为了舆论的天然土壤,“提供了一个个体向无限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喊话’和广播的手段”。而在微博中崭露头角的政府职能部门、手握“麦克风”的“意见领袖”、资质雄厚的传统媒体三者之间的博弈共同影响着微博舆论的走向。

(一)政务微博――谣言粉碎机

政务微博,即为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号,力行“织博为民”的宗旨。根据新浪网与人民网舆情检测室联合发布的《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0月底,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151个,其中包括机构微博66830家,公职人员微博33321位。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万余个,增长率超过60%,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2013年1月北京等多地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北京气象局连续三天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达到“爆表”程度的环境质量引发群众恐慌。针对这样的情况北京地区的政务微博积极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全程播报北京空气质量,并以各种“微提示”为广大市民提供生活出行的建议,从而安抚公众的负面情绪,让民众能够以更成熟的心态处理问题(如表1所示)。这样相关微博的集中发布,引发微博网友对公共环境质量以及环境保护的热议。

表1 政务微博直播雾霾天气的基本情况

虚拟的微博平台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公共领域,加之自媒体时代公民保障自身权益和知情权的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政务微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那么其作为政府形象扩声器的作用将成为摆设。在微博这样的“放大器”下,政府不再将“封、捂、堵、压、瞒”作为处理舆情危机的方法,用包容的态度看待普通公众的情绪宣泄,成为衡量当下执政水平的重要指标。早年雾霾事件这类敏感问题发生时,并没有得到政务微博的重视,随着雾霾逐渐侵蚀人们的生活,网友责难声越来越大,一条微博便能引起舆论的“蝴蝶效应”,使得政务微博将重心从面子工程转移到应对突发敏感事件。现在政府通过政务微博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指数,找到真正的原因,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布原因和处理办法。倾听网友的声音,主动与网友进行沟通,排解网友心中的怒气,帮助他们从自身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使得社会舆论迈向理性的轨道。

(二)媒体微博――整合资源的“把关人”

美国有研究称七成的突发性时间的发现始于微博,如此微不足道的媒介却吸引着众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许多传统媒体都看到了微博的力量,纷纷入驻微博。根据新浪网联合人民网舆情分析室联合发布的《2013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在2013年媒体机构认证数量同比增加40%,媒体人认证数量同比增加33%。报告对所有媒体机构微博和媒体人微博进行统计,得出了媒体微博的分布情况(如表2、表3所示)。

表2 媒体机构类型分布

表3 媒体人类型分布

雾霾的持续笼罩让各大媒体官方微博不断发出呼吁将治霾提上日程,呼吁公众从自身做起,立即行动,群策群力,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和畅快的呼吸。2014年春节期间,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代表的媒体微博纷纷提出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微倡议”,提倡公众尽量在雾霾天气中少放烟花爆竹,过一个干净健康的新年。同时传统媒体凭借自身在新闻发布、调查报道、深度评论、政策解说方面具有的一定吸引力和不可替代性,在微博平台上发布一些深层的内容。如《南方日报》在2013年12月17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伦敦如何摘掉“雾都”帽子》的微博,微博中列举了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之后的治理方法,微博后面附有内容更加详尽的长微博和报纸电子版的链接,转发量达387次。一些局部、偶发的个案,往往在网络舆论的“聚光灯”下不断升级,最终演变为全民大讨论甚至政治性的危机事件。媒体微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工具,如果在这时选择回避,对此类事件完全“失语”,多半会被视为“为政府撇清”,而遭到网友的嘲讽以及“习惯性质疑”。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