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仙:两种中国文化传统:区分、辩证与融通

作者:王铁仙发布日期:2010-12-24

「王铁仙:两种中国文化传统:区分、辩证与融通」正文

摘要: 提到中国的文化传统, 一般人总是只将它与中国古代文化联系起来。实际上, 我们还有一个文化传统, 那就是五四新文化。目前, 对于中国这两个文化传统,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而由此产生的偏向、矛盾、困惑成为学界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近些年, 由于“国学热”的兴起, 导致人们忽略、淡化甚至忘却五四新文化传统, 不少人过分热衷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且将之视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 这种看法是极端错误的, 只能促使社会倒退。五四新文化则一直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专制主义思想作为主导线索进行批判, 认为必须克服这一国民劣根性, 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当然,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不乏可贵的精华, 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中国这两种文化传统, 应认真分辨, 在互相参照的情况下进行辩证融通, 并创造性地转化, 从而构建起既融合东西又有创造的新世纪文化。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化;五四新文化;专制主义;现代性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至今, 有两个文化传统, 一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古代文化传统, 二是从“五四”开始形成的新文化传统。但由于近年来的“国学热”, 如今一提文化传统, 就只讲古代文化传统及其价值, 忽视甚至否定“五四”开始形成的新文化传统, 这种状况, 是不利于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古代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蕴含丰富深厚的文化成果和许多正确、合理的思想观念和可贵的民族精神, 那些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但是, 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宗法等级思想和专制主义, 它与现代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尖锐对立的。1915 年发端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则接续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后传播的一些西方思想观念与政治上的改革, 积极迎合欧洲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一系列现代性思想, 确立了个体自主自由的观念, 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坚决反对宗法专制; 不久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同时吸取了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思想成分, 由此, 形成了与古代文化传统既有历史联系又有很大区别的现代文化传统, 在思想上有力地推动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从而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对这两个文化传统加以辩证, 我们显然应高度重视“五四”以来的现代新文化传统。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融通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和合理因素, 并在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创造, 努力构建适合我们民族发展的思想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批判中国皇权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其批判的矛头集中地指向专制主义。

我国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 统治者利用和强化孔子言论中含有的宗法等级思想而形成的儒家学说, 一直与皇权社会的专制主义统治结合在一起。孔子的思想以“礼”为首, 强调宗法等级( 名分) , 要求由此确立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规范。董仲舒将孔子宗法等级思想归结为“三纲”并加以制度化, 又提出“天人感应 、灾异谶纬之说, 将儒学神学化。在汉武帝独尊董仲舒的儒学之后, 儒学反复强调“三纲”名教, 并将之奉为最高的伦理原则, 借以实行思想文化、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程朱理学很长时间里被作为官方哲学, 它更把宗法制度及其伦理纲常视为“天理”, 强调其合理性、神圣性和永久性, 使专制主义统治更为严酷。以宗法等级及其伦理纲常为基础的专制主义思想, 始终起着奴化和愚化民众的作用,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前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清初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批判绝对的君主专制, 被理学家视为异端, 但他们还是认为国家不可没有三纲礼教, 也并不否定皇权( 君权) 社会的政治制度。直到近代至“五四”前夕, 宗法和专制主义的统治始终没有改变, 而是进一步加剧了。所有这些使中国长期以来积贫积弱, 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宰割, 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个历史关头, 五四新文化运动力挽两千年的狂涛, 高呼“反孔批儒 , 热望以此振兴中华, 求得民族的生存、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和李大钊, 一开始都指出: 中国宗法主义的家族伦理、纲常礼教不适应现代的生活, 现代的社会。1他们的观点非常一致, 都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主义在现代的合理性。李大钊说,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 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 , “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 现在则已是“残骸枯骨“ 。2李大钊从世界新思潮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后, 对此作了科学的、具体的阐发。他指出, 一切政治、法度、伦理、道德、思想、风俗、习惯, 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组织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两千年来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大家族制度, 产生了孔子儒家“忠”、“孝“、“节”的纲常名教和专制主义的政治, “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完全是父权中心的大家族制度的发达体”; 而现在中国的农业经济既已动摇, 大家族崩颓粉碎,“孔子主义也不能不跟着崩颓粉碎了”。3因此, 他们认为, 必须破坏孔子偶像, 重新估定孔儒的价值。

但专制主义居于两千多年的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 是非常深固和强大的。它不仅扎根于思想政治领域, 而且广泛渗透于学术文化之中, 在民间世俗社会中也“深入人心”。因此, 新文化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以决绝的姿态, 大声疾呼, 宣传西方的思想观念, 向它宣战。陈独秀反复强调:对于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 猛勇之决心, 否则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 4“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 绝对两样”, “新旧两种法子, 好像水火冰炭, 断然不能相容”, 5等等。所谓西洋的新法子, 就是民主和科学, 要请这“两位先生”来破坏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 特权人治) 以至旧的艺术与文学。6 被胡适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 在(说孝) 一文中认为“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 这个“孝”

--------------------------------------------------------------------------------

1 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新青年》第2 卷第4 号, 1916 年12 月1 日;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 《李大钊全集》 第3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第149 页。

2《李大钊全集》第1 卷, 第247 页。

3《李大钊全集》第3 卷, 第144、147 页。

4 陈独秀: 《宪法与孔教》 , 《新青年》第2 卷第3 号, 1916 年11 月1 日。

5 陈独秀: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新青年》第5 卷第1 号, 1918 年7 月15 日。

6 陈独秀: 《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 《新青年》第6 卷第1 号, 1919 年1 月15 日。

--------------------------------------------------------------------------------

字, “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 以此来消除民众的反抗。1鲁迅1918 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 和《我之节烈观》等很多杂文, 尖锐地揭露中国自古以来“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2 伦理纲常、专制统治的虚伪和残暴以及封建家族制“吃人”的本质, 抨击鬼神迷信和盲目保存“国粹”的危害。他向着“痛骂革新”的“保古家”们宣言,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 一要生存, 二要温饱, 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 无论是什么, “全都踏倒他”。3

为了冲击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思想的巨大障碍, 他们的态度十分激烈, 出现了陈独秀等认为新旧两种思想文化截然对立、水火不能相容的偏激观点。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4 否定京戏等中国旧戏的价值, 5 周作人认为《西游记》、《聊斋志异》、《水浒》等旧小说是鬼神迷信、妖怪、强盗之类的书, 应该排斥, 6 鲁迅说中医不可靠, 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7 也都是例子。但是, 新文化运动是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历史时刻掀起的, 具有激烈的政治斗争性质( 在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 1919 年5 月4 日至6 月初, 广大学生、商人和工人开展大规模群众性政治斗争,即狭义的“五四运动”, 最终迫使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 并不是书斋里平心静气的学术文化研究活动, 对源远流长、丰富、复杂的古代文化成果和种种现象难免缺乏周到、细致的辨析。这是古今中外划时代性改革的开创者都难以避免的。我们要看到它的中心指向、本质和主流, 何况其中还有文化斗争策略上的考虑。

不过,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 并不否定古代文化传统中蕴含的优秀因素,更不是将之全盘推倒。鲁迅早在1907 年就在主张迎受“世界之思潮”的同时, 说要“弗失固有之血脉, 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 8 要另开新路而不失古代文化的根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易白沙、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独立, 不怕攻击、嘲骂, 勇猛批判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及与此相连的观念的种种危害。在他们的“反传统 斗争中,恰恰生动体现出古代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因素, 说明他们身上流着本民族固有的健康血液。在他们身上, 古代大批志士仁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包括儒家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 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 ( 范仲淹)”、“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顾炎武)”那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烈地表现出来。对于原始儒家孔子, 他们也大多肯定其历史地位和现代之价值。李大钊就表示, 孔子“确足为其时代之哲圣, 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 , “余之掊击孔子, 非掊击孔子本身00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 ; 他认为“孔子之说, 今日有其真价, 吾人亦绝不敢蔑视, 惟取孔子以助益自我之修养, 俾孔子为我之孔子可也”, 只要不作为偶像来禁锢国民的思想, “孔子固有之精华”, “将发扬光大之”。9 陈独秀说“孔教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10 “他在1915 年发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发难之作(敬告青年) 中提出的“六义”中, 说到“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一条时, 就提到“孔墨”, 显然认为孔子是具有进取精神的。他肯定“儒术孔道, 非无优点”, 他反孔道, 主要是反对独尊儒学, “阻碍思想文

--------------------------------------------------------------------------------

1 吴虞: 《说孝》 , 《星期日》 (社会问题号)1920 年第6 期。

2 《鲁迅全集》 第6 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第239 页。

3 《鲁迅全集》 第3 卷, 第45 页。

4 钱玄同: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 赵家璧主编: 《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 , 上海: 上海良友印刷公司, 1935 年, 第1412 146 页。

5 钱玄同:《寄陈独秀》, 赵家璧主编: 《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第51- 52 页。

6 周作人:《人的文学》 , 赵家璧主编: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196 - 197 页。

7、8 《鲁迅全集》第1 卷, 第416、56 页。

9 《李大钊全集》第1 卷, 第246-247、229-230 页。

10 陈独秀: 《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 》, 《新青年》第3 卷第1 号, 1917 年3 月1 日。

--------------------------------------------------------------------------------

化之自由发展 和“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1鲁迅也从未断然否定过孔子本人。儒家传统中的尊长爱幼、重视维系家庭关系和兄弟朋友互相扶助等道德品质, 在很多人的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如鲁迅敬养母亲( 也可称为“孝 ) , 顾全家庭兄弟亲情, 比一般声称服膺儒家道德的人做得还好。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