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国际粮食产品竞争如何破局

作者:陈锡文发布日期:2016-04-24

「陈锡文:国际粮食产品竞争如何破局」正文

2016年4月17日,“2016中国农业发展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报告厅举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以下为现场实录:

以下为现场实录:

陈锡文:大家早晨好,非常高兴再次来参加我们农业大学论坛。应该说农大举办的农业发展论坛已经很多年了,那么它对于解读每年的农村政策,分析当年的农村形势,引导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应该说发挥了很好的积极的作用。今年是十三五开局的第一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很重。我个人来说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的,大概非常重要的必须把握住几个原则性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树立和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我们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那么怎么把这个理念落实到各行各业,促进农村有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二要认真贯彻好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我想这对于当前农业农村是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而且农村农业在这方面的改革任务相当重。

第三个就是要贯彻好中央补短板的思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其中确实存在很多明显的短板。比如环境问题是短板、农业农村问题是短板、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更是短板。把握住这几个方面基本上可以把握住中央今年指导农村农业工作的重点。

今天重点讲一下农村供给侧改革,其中涉及到的粮食,特别是玉米。因为这个问题我想最近一两年国际国内社会上还是非常关注的。农业的发展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党的十六大以后,大家知道一讲农业都是连续十二年增产,农民连续十二年增收,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大家可能记得我们2003年的时候粮食总产量才8614亿斤,到去年增加了3000多亿斤。这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也在持续快速增长,到去年增加11422元,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这几个角度看我们过去十几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现在提出要对它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这项任务不仅仅农业,各个领域都有,农业作为供给侧来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想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也必须看到我们农业特别是在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就是供给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品种结构和市场的需求结构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像今年两会时期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讨论的时候曾经指出我们现在的粮食存在着阶段性的总量回落,那么这个品种方面结构矛盾我想大家感受比较深,从粮食进口结构,去年我们总产量是12429亿斤,我认为它和我们总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缺口,大概我们目前粮食的总需求在12800亿斤的样子,因此大概的需求存在400到500亿斤的缺口。

去年进口达到多少呢?去年粮食的进口总量接近2500亿斤,是2495.4亿斤,和缺口相比就多进了2000亿斤,为什么?其中很大的是我们自身供求结构存在矛盾,因为进口将近2500亿斤矛盾中有1634亿斤是大豆,也就是进口粮食中大豆占了65%。所以大豆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谷物的自给率非常高,占96%以上,大豆的供求结构来看我们去年生产234亿斤,进口1634亿斤,进口量是国产量的7倍,从这个角度看大豆是一个明显的缺口。但是能不能补的上,我想农业部门也在积极采取办法,调动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关系短期内很难补上缺口。我们的大豆产量低,成本高,价格也高,那么很多同志都知道1956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就制定了一个农业发展纲要,我曾经下乡去当农民,在黑龙江种地,我们领导天天教育,我们努力生产增加粮食生产,很重要的是提高单产。搞农业的都知道农业发展纲要对粮食的亩产提了要求,就是400斤、500斤、800斤亩产。北方地方黄河以北黑龙江以东地区的粮食单产达到亩产400斤,黄河附近应该达到500斤,过了长江应该达到800斤。我自己记得那时候我下乡的时候小麦在黑龙江不到300斤,玉米300斤多一点,但是纲要中也有关于大豆的亩产目标,那时候是260斤,已经60年过去了,迄今为止我们大豆亩产全国平均没有达到250斤,就是纲要奋斗目标60年在大豆上还没有实现,可见大豆的生产技术等等方面确实存在需要克服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想努力调动农民积极性,让他们生产大豆来替代进口大豆,我想相当长时间内做不到。1634亿斤大豆,按照我们现在生产水平,如果自己生产,需要6亿亩以上的播种量,别的怎么办?我想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需要国际市场的大豆来弥补我们自己的缺口,这个现状难以改变。既然这样我们算国内粮食的供求结构就必须考虑,不能考虑我们自己总共在数量,而一定要考虑到我们现在实际上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规模,所以在其他的品种上面就需要有适当的调节,尤其目前来看特别是玉米。这是我说的存在的供给侧的第一个大问题品种结构。

第二个大问题可能我们主要粮食品种的成本价格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尽管你自己产得出来,但是市场却被人家夺去。因为国际上的粮食确实与我们国内粮食价格明显的要优势,所以才能长期不断的进口。我们2011年前在有些粮食上还是出口,但是从2011年以后我们全部粮食品种都陷入了进口的局面。是不是不够呢?够,为什么要进口?而且进口越来越多?最主要价格缺乏竞争力。这个事情很复杂,从根本上讲确实中国人多地少,规模经营非常有限。所以中国资源决定了我们中国农业的基础竞争力不够的,这是一个先天不足,当然通过后天努力弥补。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十几年,大家能看到国内的经济有很多变化,国外的经济全球经济也有很多变化,国内经济具体讲到粮食上刚才也讲了2003年我们粮食产量只有8614亿斤,这是什么水平呢?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上世纪的历史最高值在1998年,我们粮食产量达到当时历史最高水平,10246亿斤,接着是持续五年的连续下降,降到2003年8614亿斤这是一个比较。第二个比较是从我们当时需求来看,当时这个粮食产量是满足不了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采取了非常强有力的甚至超出很多人想象的政策去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家在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主要是三大政策来调动农民积极性,第一宣布减免农业税一直到取消农业税,很多人知道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这个对调动农民积极性起了极大作用。第二个宣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这也是从来没有过,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扩大到四项补贴,每年给农民有接近1700亿。第三项政府就是当时宣布对市场紧缺的主要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在此之前中国曾经实行过保护价,粮食收购的保护价,当时很多同志还记得,那时候叫三项政策一项改革。那么最低价和刚才讲到的保护价相比有什么区别呢?保护价我们讲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你有多少你要有你要卖国家就按照国家保护价收是这样的政策。所以我刚才讲到九八年能创造10246亿斤这个记录。那么2004年开始最低价政策跟它有所不同,不是全部粮食,而是对市场紧缺品种,当时一个是小麦一个是稻米,只对这两个品种实行。只有当市场价格跌到政府公布最低价的时候才出手按最低价格收购。随着国有粮食部门收购的粮食越来越多,市场粮食价格就逐步回升,当市场价格回升到高于政府公布的价格的时候,农民的收入就低了。这条政策对解除农民在种粮问题上的后顾之忧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调查了解到农民感觉到三大政策都好,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对生产来讲起最大作用的是最低价政策,有了这个就知道最低限度我种粮能挣多少钱,而且不担心卖不出去,至少政府会按这个价收。

所以实行这个政策的第一年一年增产粮食760亿斤,在我们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当时粮食供求关系解决了。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国家不断的加强这些政策力度,所以我们才有连续12年增产这样一个骄人的业绩。所以这是讲他很好的方面。

但是问题首先这个政策之后大家也逐渐逐渐的生成了一些问题,因为粮食最低价是自政府2008年以后每年不断提高的,提到成了市场的最高价,当然就只有政府这一个大买主,别的所有的多渠道流通都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政策连续12年今年是第13年,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就会破坏市场经济,粮食就没有市场了,很多人评价政策死了。为什么会这样?政府也不是不明白,其实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很多同志都了解最低价出台以后连续四年没有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我刚才讲了2003年粮食减产,2004年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所以政府定的最低价和水平来讲低于最低价,农民心里有底了。从这基础上连续四年基本上没有大的启动,不仅没有启动价格水平也没有提高。2008年开始农民有意见,因为市场价格变化,不仅粮食销售价格变化,更重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大家都能记起本世纪初最开始十年是我们经济发展非常快的十年,这一方面是成就,但另一方面带来的问题:带来了要素价格快速上涨,对农业来讲最主要的是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世纪的时候,农民都是自己家种自己家的地,所以没有什么土地租金价格,也没有什么劳动力,但是新世纪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大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人的流动加快了,因此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所以土地开始流转。

流转大户也需要雇工来帮忙,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租和劳动力价格开始进入粮食生产的成本,而且大家都没想到会涨的如此之快。刚才前面提到,在几个最主要的粮食主产区都跟我说,在本世纪初的时候一公顷土地流转价格两千块,到了去年在一万两千,涨幅非常高。这就带动了农业成本的上升,所以农民要素成本带动市场发生变化,就是粮食收购的最低价已经明显低于市场价,农民觉得对他保护力不够,所以2008年后政府就开始提升这个价格。以后每年都要提,一直提到2014年。

提价幅度也是相当可观的,比如小麦2004年最初小麦价格7毛2,提到2014年最低价格已经变成1.18元。粳稻当初7毛5,现在1.55元,所以大家看看稻谷提价会在90%到106%。那么这些年这个价格快速上涨代表着我们农产品价格主要粮食价格有了非常明显的上涨,问题正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全球要素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家可能一定还记得,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熟悉的一个词到现在大家还在讨论:中国政府当时喊出未来几年增加投入4万亿带动经济增长,带给世界上影响都很大。细想,世界上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采取了刺激性的政策,所以当时经济学界的人都明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就要刺激金融,随后一定会通货膨胀,因为投入的钱多了。通胀之后要看经济能不能复苏,如果能复苏高通胀投入继续增加,如果不能复苏带来的结果一定很痛苦。实际情况证明,全球经济在通胀陷入了通缩,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跌,能源产品价格下跌,其中也带来了粮食全球价格的下跌。

很多同志研究这个问题,能看到以美元计的话,2005年和2012年粮食价格大概下跌了35%至40%,其中小麦跌幅1/3左右,大豆价格跌幅40%,玉米价格跌幅接近40%,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现象:国际市场粮价低,粮食就会大规模进来。分析这个原因很多人说你当初那个政策不对,当初有当初的情况,国内粮食为什么要提价?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弥补农民成本,让他种粮有合理收入这是一个方面。其实还有更大的背景,那就是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粮食也在增产,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太大,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这对政府决策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经济发展如此之好为什么城乡居民差距还会扩大?大家现在可能还记得,我国历史上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是2009年,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