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道德风险

作者:信用与道德风险 选择字号发布日期:2001-10-08

「信用与道德风险」正文

时间:9月27日周四晚7:00

地点:理科1号楼1114W室

主讲人简介:

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91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2000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0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先后日本九州大学和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进行访问研究。

从1994年起先后发表《生命的尊严――中国近代人道主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文化通志》系列之一)《德育志》(上海人民出版社)、《论理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上海文化出版社)等专著,以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几篇,翻译论文近20篇,主编《原学》学术辑刊第一至第六辑。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学史、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比较研究、管理哲学与企业伦理。

讲座内容:

大家好。我想“信用”这个讲座的题目是很俗气的,在此我们将从一个学术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看大家是否能获得一种新的启发。大家都知道,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讲信用,这个社会就会减少很多成本,增加很多收益。那么信用是什么,我们就从这里谈起。

一、 信用的机制

1. 品质个性与信用

我们把“知识”提升为资本,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信用”也提升为一种资本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所有的社会活动首先取决于道德机制还是取决于才能和知识呢?我认为信用和才能相比是具有优先地位的。911事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美国社会的恐慌,美国的航空业收益大幅下降――反过来讲,信用也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也使中国今年月饼销售额大幅下降了。可以说,信用像一种机制,只要这个机制发生危机,就会涉及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那么,信用到底是什么呢?

信用首先是一种品质,我们在传统伦理中讲:“人无信不立。”这种品质取决于人的修养,这点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我们同时要知道,信用是一种关系,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最根本的东西。这种“关系”表明信用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机制,如果这个关系一旦受到冲击,就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考察什么样的人有信用,以及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信用的机制。有修养和没有修养的人在很多行为上是一致的,就是不会去违背社会的伦理,因为他怕受到谴责,他怕别人不信任他,怕舆论的批评,也可以说他遵守道德获得的好处比他违背道德信带来的好处要大。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用:

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稳定的真诚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信用的特点是诚实可靠的品德和持续稳定的承诺关系。

那么,哪一类人会维护信用呢?第一类人就是品德修养好的人,他把信用当成是人格的特征。第二类人是懂得“自利”的人,因为从长远来讲,建立信用无论对人还是对企业都是有好处的,这一点可以从博弈论等经济学说得到验证――一个人如果能够合理审慎地判断维护信用到底会造成什么后果的话,他就有积极性去维护信用;相反,如果不懂自利的人,往往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聪明”的人往往会维护信用。当然,聪明人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耍小聪明的人,一类是有智慧的人。耍小聪明的人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这一类人不大会维护信用,因为维护信用需要付出成本;而大智慧的人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结合起来,他会看到维护信用带来的好处大于付出的成本。第三类人是自信的人,他对建立自己的信用和履行承诺有足够的信心,这一类人大体上也是讲信用的人。第四类人是目光远大的人,他有远大的胸怀,也会维护信用。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类人,一类是有道德的人,一类是考虑计较好坏的,不论哪类人,只要有足够清醒认识的话,就会维护信用。

可是这个社会的信用为什么还是这么差呢?这是因为信用的连锁性,只要有人对信用进行破坏,就会对所有对信用有信心的人造成负面影响。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没有信用,这个信用链条就会断了,大家也会纷纷断掉这个链条,恶性连锁反应足以影响全局。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个人的信用是由个人来维护的。

第二,群体的信用是由管理来维护的。

第三,社会的信用责任主要在政府。社会的链条对所有人维护信用的冲击是最大的。打个比方,一个人的品格有缺陷的话,不会对社会有多大的影响;而一个官员品格有缺陷的话,他就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建立个人信用是为个人修养考虑,而维护社会信用的必须基于一个系统的考虑。

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们所知道的人中,哪一个是最有信用的呢?我想最有信用的人可能是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这是一种最顶级的信用,只是为了履行自己的义务,没有任何为自己打算的想法。那么,作为个人来讲,信用是一种道德的义务,这个义务是由于我们作为社会一分子,相互之间具有依存关系。这个社会道德系统是我们得到安全保障的第一步。我们讲过,懂得信用的人必须懂得自利,这点与我们过去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好多人其实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对自己有好处的――这种“自利”和我们说的“自私自利”不同,如果人们缺乏自利的能力的话,我们的社会道德、人权、财产根本不可能得到保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合理的自利,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利己。这种利己其实比利他的效果要好,因为你并不了解他人的需要,也不知道怎么利他,却知道怎么利己。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两个人同时去企业应聘,才能差不多的情况下,信用高的人报酬肯定更高――因为信用可以减少交易和管理成本。所以信用本身应该是一种资本,有信用的人,身价也应该增值。各位就业的时候,如果本身品行好的话,可以要求比别人更高的工资,你也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信用评估体系。我们常说“德才兼备”,事实上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非常少,北大的同学一般都有才,如果再有德的话,完全可以把它作为资本――我们应该懂得把我们的品德作为自利的一种资本。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愿讲信用呢?第一个原因是,信用是一种投资,就要付出代价――这种投资的成本是很高的,就是说你要一直投资下去。这就好比为什么没人愿意种树,为什么我们中国的信用就有点像西北的沙漠化呢?反过来讲,你的投资是有回报的,大家都愿意给讲信用的人打工,与讲信用的人合作。但是另一个问题,当讲信用的人和不讲信用的人打交道时,短期内是不维护信用的人占了上风,为此有人在不断地摧残信用,这就是信用难以建立的起来的第二个原因。如果我们自己的话,我们个人可以培养讲信用,可是当我们考虑到讲信用是会吃亏的话,我们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就没有维护信用的激励。

自主的道德,我们称为自律道德,这是靠自我约束的;而怕惩罚或为获得好处的道德,称为他律道德。自律行为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但是如果不断受到摧残,这个自律的链条就会不断松垮下去。个人的催垮其实是不起作用的,真正使信用受到催垮的原因,是不守信用的人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好处――这会鼓励更多的人去违背信用。我们的上市公司,有很多是做假帐的,所以才有朱基为会计学院的题的“不做假帐”的校训。上市公司刚开始时,并没有人对它的信用造成疑问,很长时间以后我们却发现,很多上市公司没有信用,事实上,这么长的时间里,信用的链条在不断的被默许下受到摧毁。因此在今天,当很多人想维护这个信用的时候,也觉得维护起来非常难,这个维护成本比原来人在淳朴状态下维护信用的成本要大得多。

还有一个问题,出于品德修养而去维护信用的人,往往会受到欺骗,因为他不怀疑别人。所以有道德的人,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往往会上当受骗。所以我们的信用行为,要结合我们的智力考虑,才能得到维护。这就是古人讲的“仁”和“智”,既要维护信用,又要让别人不破坏信用。

千万不要去相信那些随便就对你许诺的人,因为社会道德还没有到这样的层次,这样的人是不可靠的,往往出于欺骗的目的。相反的,只要一个人和你斤斤计较,这个人的信用度就是比较可靠的。我们常说上海人太精明,斤斤计较,但是生意上上海人属于信用比较高的一类。再举一个反例,一个代理商,他先到各个厂家建立自己的信用度,别人要什么价,他就给什么价,三五次后别人对他都很信任了。这时他提出现金周转不灵,要求对方把货先发过来,厂家对他深信不疑,发过来的货比以前三五次加在一起还要多,由原来几十万的交易发展为几百万的交易,结果这一次,他拿了货就走了。他利用建立起表面的信用,获取更大的好处。我们今天的信用和道德水平难以建立,不是因为我们大家动机都不好,而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低,自利水平弱。为什么赌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买彩票的人明知道机会是万分之一还是买,为什么买彩票的人都是收入不高的人?因为大家都相信“运气”。聪明的人是不信运气的,他认为所有的东西需要自己创造,只有笨的人才相信运气,认为大家都是靠运气。我说的这几类人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2. 信用的机制

那么信用是怎么来的呢?

一类信用属于社会正常的伦理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契约。你到医院去,医生肯定要为你看病,这就是一种契约;你坐车司机要保证你的安全。还有一类信用属于受托关系,所谓信托,就是我委托你办事,你付给我报酬的交易关系。当老板聘用员工时,付给每月2000的报酬,他们之间既是一种关于劳动力的契约,又是一种信托关系。这时要求托付方对受托人的人格判断必须很准确,否则会带来经济损失及其他不好的后果。这种信托有大有小,比如公务员就是社会公仆,我们委托办事的人――事实上他们与我们的关系是一种受托关系,我们付给他们报酬,他们必须忠诚于我们委托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职业道德。

委托也是一种伦理和情感上的契约关系。当你的朋友欺骗了你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不够朋友,这是因为你们之间是有这样一种托付关系,使你们之间能够保持双方的信任。在中国历史上最可靠的人并不遵循交易关系的契约,而是基于一种情感。这就是中国古代把朋友之“信”作为五伦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是一种很重要的伦理关系。我们交易的时候为什么都喜欢找熟人呢?因为熟人可靠,这里面的道德风险会比较少。

二、 信用与职业道德

1. 职业道德

无论是契约还是信托,人们都必须履行某种责任。比如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合同,要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员工要承担的具体事务,也就是他的职业和职责。这时,任何人都必须符合他所从事的事情的职业道德,并保障履行职业道德。没有职业道德的话,他就没有资格去从事这个职业。你也可以欺骗地找到一个并不打算履行职业道德的职业,但是很快就会失去。

职业道德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碰到的最重要的道德。我们今天所碰到的许多问题,都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比方说,贪污腐败是违背了我们托付给他们的责任,不具有作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勤勉奉公”。又比如,我们去医院的话,往往有很多不满意,因为医生没有遵守他们的职业道德,不把你当成需要帮助的人来看,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想帮助你。我在国外时总是很高兴的去看病,因为他们总是很认真负责的关怀你的病情;在国内却最怕去医院,因为心不在焉的大夫很难让人产生信任。其实,一个人履行职业道德,并不是对别人的恩赐,而是他的义务――事实上,他已经得到了他的报酬了。

2. 受托责任

职业既然决定于受托,因此,受托责任越大,职业道德的要求就越高。这里的职业道德也可大可小,比如扫地偷懒一点,影响不大;但是医生和法官的职业道德就很重要;还有飞行员的职业道德不好的话,就非常可怕了。所以一个人的职业所涉及的关系生命财产越高,他的职业道德就越重要。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他的职业道德呢?比如医生,要看他是否符合医生从业的品格要求,还要提高医术――也就是说职业道德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每个人要努力提高他所从事的职业技能。否则医生不知该开什么药,同样是缺乏职业道德的。所以教师必须一辈子保持好学不倦,其它职业也是这样,自我提高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那么契约和信托关系有什么区别呢?契约是互惠互利的,信托有时候则是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需要职业道德,但是这没有和任何人签订契约,作为社会工作的一分子,职业报酬取决于社会总收入和纳税人收入。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