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佑楣:在实践中认识三峡工程

作者:陆佑楣发布日期:2003-02-24

「陆佑楣:在实践中认识三峡工程」正文

陆佑楣,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本文为陆佑楣应北大讲坛邀请于2002年12月26日在北京大学所做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晚上好!有机会能够到北大讲坛来跟大家共同探讨三峡工程建设的情况和问题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知道大家的期望值可能很高,我可能讲得不好。我讲的过程有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提。

我讲的主题是在实践中认识长江三峡工程。大家都知道三峡工程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涉及的面很多,科学技术的、经济的、人文社会的,甚至于到政治问题。怎么来认识这个三峡工程?从孙中山先生到今天已经是80多年了,一个世纪,人们对长江、对三峡工程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深化。

要想讲清这些问题,我本来列了九个题目,有一些我想稍微精简一点。

第一个问题是你要认识三峡工程首先要认识长江和长江流域。长江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这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跟黄河一样。所以首先要认识长江和长江流域。第二个问题是长江三峡工程的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就是要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经历了将近快一个世纪,从孙中山先生1918年开始到1992年全国人大做出决策,这个过程是73年。第三个问题想讲一下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过程,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第四个三峡工程究竟是一个什么规模,是由什么东西组合成的,它的工程计划。第五个三峡工程在建设中遇到的一些挑战性的问题。第六个就是水库移民搬迁,这可能也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七个问题是三峡工程的环境评估的问题。第八个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工程建设的最新进展,预期的目标。最后有一个结束语,讲几句。

大家都知道人类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认识了自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高对自然的认识,适应自然规模,然后改造自然的条件以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长江三峡工程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实践和认识做出了自己的决策,终于在跨世纪的年代付诸实施。长江三峡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而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对长江和长江三峡的认识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就是到今天工程已经进行了十年,很快就要蓄水发电通航,但也不等于说对三峡工程的认识已经一步到位了,已经到此为止了,并不是这样。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它的理解,才能指导我们的行为,更完美地实现这个计划。(www.yypl.net)

第一个问题先讲讲长江。长江大家都很熟悉,横贯中国大陆,从帕米尔高原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发源,峰顶是6621米,在这个雪峰下面有很多汇流成长江,源头经过考察是在海拔5400米。学水利的学地理的都可以知道,长江跟所有的河流一样也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全长6300公里,在宜昌以上属于上游河段,4500公里,宜昌到鄱阳湖的湖口是中游河段,湖口以下是下游河段,所以从地理学和河流学将长江分成了三段。

长江在世界上的名次我们要从河流的长度和年入海流量两个方面来比较。从长度来讲,世界最长的河流是非洲埃及的尼罗河,长度第二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第三就是长江,6300公里。从水量来讲,最大的亚马逊河,年入海流量6万亿立方米,第二是非洲的刚果河,第三是南美洲的奥里诺科河,第四才轮到长江,长江年入海流量是9500亿立方米。所以从长度来讲排第三,从水量来讲排第四。

长江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河流,它的流经面积是180万平方公里,我们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大概长江流域是占了1/5左右。它地处北纬30度,所以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影响,所以雨量非常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100毫米。长江流域的人口有4亿人口,耕地面积有2300万公顷,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都是中国一些重要的省市,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地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区。

长江就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样,遵循着自然演变的普遍规律,生态环境在不断的演变当中,对人类的影响也是有两方面,既有哺育着中华民族繁衍生存的一面,也有频繁的洪水给沿江城镇居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面,其灾害的一面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心腹之患。因为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是结构均匀的,每年有汛期和枯水期的,汛期大概是5月到10月,枯水期就是11月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5月份。从公元1153年以来,在过去的850年当中,在宜昌地区发生的洪量超过80000秒/立米的有八次,其中超过90000秒/立米的有五次,而在1860年和1870年宜昌的洪峰曾经达到过92500秒/立米和10100秒/立米。这个流量可能大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大的洪水的时候,站在江边你可以看到它的能量和力量。就在刚过去这一个世纪当中,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以及大家都知道的1998年,都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洪水就会造成洪水泛滥,泛滥的本质问题就是河床疏水能力不够,根本问题是泥沙淤积造成的,。为什么长江的洪水大部分在中下游,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上游的河流纵坡比较陡,都在深山峡谷里,不是平原,纵坡比较大流速就大,泥沙就不会停留在上游河段,都冲到下游去。出了宜昌后就进入平原河段,平原河段流速减缓了,泥沙就沉积下来了,就逐步地抬高河床。所以根本问题是泥沙,但河流带进泥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当然也有人为的因素,盲目的开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泥沙就淤积,就要抬高河床,抬高河床就要发生洪水。每一次洪水都造成了生命和经济的极大的损失,仅仅以1998年为例,我们都经历过的,在7月和8月两个月内,出现了8次60000以上的洪峰,60天的洪水水量达到了2545亿,其中中游河段平均水量相当于每年总水量的56%。党中央和中国政府组织了全国的居民共同来抗洪抢险,没有造成很大的泛滥,但是仍然造成了32万公顷的耕地被淹没,1562人伤亡,直接的经济损失达到2000亿。因此治理长江和防洪减灾已经成为中国每一届政府刻不容缓的大事情。

由于长江的水量很大,它也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大家都知道水能的公式,功率=9.8(重力加速度)*效率系数*流量*水头,有了水库就能抬高水头,抬高了水头后又有这么大的流量,因此可以得到巨大的能量,所以长江是一条水力资源非常丰富的河流,是值得利用起来的。水力发电是不排放一立方废气的,也不消耗一立方水,也不排放一立方固体废物,也不排放一立方任何其它有害气体。所以水力发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清洁能源。水能资源总功率有限,但年年都可以不断地产生,不像煤矿石油开采了以后储量逐年减少,只要河流不干,这个能源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水能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江尤其是重庆以下的河段是一个黄金水道,是西部跟东部沿海的水上联系,所以长江的航运资源也是非常重要。(www.yypl.net)

下面我想讲一下第二个问题,长江三峡工程的历史背景。1919年,伟大的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实业计划》当中就提出来要在三峡河段“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曾设想要装3000万匹马力的发电机。可以说这是三峡工程最早的设想,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是一个设想而已,虽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设想。最近我查了一些资料,在孙中山先生以前有一个英国人,叫鲍威尔,他考察过三峡,也提出在三峡应该建一个水坝来发电,但这个没有一个很完整正式的计划,也就没正式实施。1932年,当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国民政府也组织了人员进行规划和设想,提出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但是当时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以也不具备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的条件。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前期,当时国民政府曾设想效仿美国的高坝建设经验,提出利用美国代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和清偿贷款方法的一个报告,在1944年5月份,邀请了美国的专家来华进行了十天的现场考察。这个美国人还是非常敬业的,当时宜昌还在日本人手里,他就坐着木船从重庆一直下来到了现在的坝址的位置,他进行了十天的全面考察,当时就提出来要美国来支持三峡工程。他做的一本很厚的计划,我们已经作为历史资料翻译出来了,他设想的还是很全面的,应该说这是一份可以实施的报告,但是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果要建成这个电站,电也用不出去。昨天我在飞机上看到《环球时报》有一篇文章,讲了这一段历史,事实上美国政府当时看了以后,感觉电费也收不回来就很难来支持开发这个工程。因此美国政府决定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的政局也不稳工业水平极低,这种状况之下要投入这么一个工程,是不现实的。当时国民党政府也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终止了这项计划。这段历史也说明了很早中国人就在设想这个问题,但当时的着眼点只看到了发电,只看到了它的能量。孙中山先生曾经设想要把这个电送到全国去,其实当时的电力技术也不可能。

1949年到1992年,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四十多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发生了一次仅次于1931年大洪水,随后1954年又发生了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这使共和国的领袖们很快地注意到了长江的洪水灾害问题,怎么来防止?虽然在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尚不具备三峡工程兴建的条件,但从此三峡工程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阶段,不断地进行研究。1950年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从组织上保证了三峡工程计划的研究和制定。随后又经历了长达四十多年的从水文到地质、社会经济需求、科学技术多方面进行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当然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还处在一个非常落后的时代,也很难在那个时代来兴建这么一个超级的工程。进行了几十年不断的认识,规划、设计、研究、专题科研、地质水文勘探,最后在90年代完成了三峡枢纽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这个报告由国务院进行审查以后,吸取了国内大量的权威专家来评审,然后提交给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在1992年七届五次会议正式举手表决通过,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的一项工程是需要全国人大大会上进行表决的,表决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不是百分之百地都赞成,2700多个代表2/3多数通过,还有1/3的人没有投赞成票,有弃权的,有反对的,反对的大概只有170多票。这样的话,三峡工程就走完了论证和决策阶段,这个阶段走过了73年历史。所有的工程项目也好,任何一个有目标的开发计划也好,必然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论证和决策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实施阶段,第三是运行经营的阶段。三峡工程第一个阶段走了70多年,充分地发挥了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但并不等于说决策完了以后,三峡工程一切问题都是肯定的,很多问题还是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来认识。(www.yypl.net)

第三个问题我想讲一下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过程。要决定为什么要建三峡工程、怎么建三峡工程,这是一个论证和决策的过程。论证的过程就分了十四个专题来分析究竟为什么要建三峡工程,基础条件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从水文、地质等最基本的自然条件分析其可能性,还有河流的泥沙问题,这是一个层次,就是能不能干这个工程,基础的自然环境得弄清楚;防洪、发电和通航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要进行分析;设备有没有能力来制造,从技术上来讲机电的设备能不能制造,施工有没有可能把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建起来,施工当中也存在着技术问题;还有电力系统的问题,有投资估算、经济评估的问题,生态与环境、移民问题。所以这些有需求也有制约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最终的综合评价,得出如果要建,水库建多大,水位到多少的结论。所以经过大概近三年的时间,组织了全部的专家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兴建三峡工程是必要的,防洪减灾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当时有很多同志说防洪还可以有很多其它的办法,是的,防洪也不一定要非得修一个三峡大坝,在上游的支流上也可以修很多小水库,下游的河堤要加固,下游的分洪区要进行退耕还湖,像洞庭湖,等等多种措施。但是经过分析论证以后,三峡的防洪目标是不可替代的,上游本来就是要建水库,而小的支流上的水库库容量都很小,这么大的库容是不可替代的。还有大堤也是要加固的,要综合措施,但是一个关键工程是三峡工程,因为它可以控制1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

第二个结论的意见是兴建三峡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虽然在三峡工程的技术有很多是当今世界没有遇到的,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