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

作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 选择字发布日期:2003-04-0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正文

王梦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王梦奎先生应北大在线之北大讲坛邀请在北京大学所做演讲全文,经本人审阅。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关于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做出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以作出以下四点基本判断:

(一)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长期困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是根本性的转变,表明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为主的阶段,转变为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这引起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即由过去的限制消费的政策,转变为扩大消费与改善供给相结合的政策。

(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工业化进程加快,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近20多年来,我国产业构成呈现出明显的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变动趋势。从农业方面说,1978―2000年,农业迅速发展,农产品供给实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在这个前提下,第一产业比重由28%下降为15%;在人口总量增加3亿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占总就业的比重由70%下降到50%以下;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量迅速增加,但在出口商品构成中所占比重由50%下降到10%,工业制成品比重由50%提高到90%。从工业方面看,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能力比较强大,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原材料、能源和交通运输等“瓶颈”得到基本缓解,现代服务业正在兴起。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贡献日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5%以上。按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在60年代提出的工业化划分标准,换算为1998年汇率,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国还没有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工业化初期为人均3010―5350美元,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初期。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是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有十多亿人口,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体制背景,进行国际比较,有许多指标会发生扭曲,在许多方面有不可比性。读书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三)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是理论创新,也是制度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都具有深远意义。综合评估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50%。任何国家的经济市场化程度都不可能达到100%。总的判断,中国已经由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转变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由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的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32位上升到第6位。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给中国造成不利,这完全是有的发达国家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

(四)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的跨越。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到达小康。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9.2%和49.1%。群众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将近3亿农村贫困人口中有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降到3%。国家统计局课题研究组根据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五个方面16项指标,对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20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大约有75%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13%接近小康水平,12%离小康还有较大差距。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成为现实。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牌。

上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按照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走了头两步,现在开始走第三步。

三步走走了两步,不等于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三分之二。前两步是20年,第三步要用大约50年。这里讲的是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考察中国经济,要注意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六位,按近些年的发展态势,2010年前后会超过法国(2005年)、英国(2007年)和德国(2013年),成为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位。但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要更多一些,也还是中下收入国家,在世界上的排名变化不大。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样的判断,和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初步达到小康水平”,是同样的意思,是“总体上”和“初步”这种总体判断的具体说明。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

第一,小康社会是从温饱到现代化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发展阶段,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现在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第二,即使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已经脱贫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很脆弱,很容易返贫。城镇有将近2000万人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数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第三,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人均GDP上海4000美元以上,贵州不到400美元;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是不平衡的。一般说来,吃饭穿衣的基本生存条件解决得比较好,在文化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还比较差。至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更大差距,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

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虽然某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但考虑到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全国总体情况来说,巩固和提高目前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2001年起,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考虑了全国发展不平衡的情况。(www.bdjt.com)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起点。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党的一贯宗旨。对于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路线、进程和方法,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里,我们对其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够,在经济建设方面曾经发生过急于求成的偏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根本性转折,同时也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确立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目标,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是这种战略调整的倡导者。他在1979年所提出的小康概念,引发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是对当时沿袭下来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样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再认识的结果。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当时曾经起到过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邓小平预见到这一点,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新说法”。他解释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这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或者只能是低标准的;而是说,20世纪末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不久他就正式提出,20世纪末的目标是达到小康。这种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调整,使我们的脚真正踏上了实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逐步形成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证明这种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完全符合中国国情。

“小康”这个词,最早是《诗经》上说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很劳苦,应该让他们稍得安宁。白居易的诗,还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过小康的说法(《老病相仍以诗自嘲》:“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后世人们把家庭稍有余财,可以安然度日,称为小康。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儒家的《礼记・礼运》,这是西汉时代的书。这部书里讲的“小康”,是和“大同”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一段话,人们都不陌生。在那里,“大同”是儒家的乌托邦,只存在于远古的尧舜时代,而现实社会(“今”)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今不如古。这是一种向后看的理论,但小康指的也是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局面。康有为的《大同书》是向前看的,他对未来大同社会做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空想设计。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所写的一篇著名论文里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达到大同的路,说共产党人要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这里所说的大同,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而赋予其全新意义的一个典范。邓小平关于小康的论述,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同时也是吸收民间语言)而赋予其全新意义的一个典范。

毛泽东所说的“大同”是未来的理想;邓小平所说的小康是现实的目标,是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温饱有余、但还不富裕,这么一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www.bdjt.com)

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促进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规划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大方向,在它的指引下顺利实现了头两步战略目标。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前期阶段作出了全面规划,实现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有机衔接,为从小康逐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行动纲领。

考虑到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初步实现,考虑到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五十年时间跨度比较大,考虑到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需要划出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提出一个鲜明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务实的、温和的、甚至可以说是较为低调的目标,有利于真实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也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精神实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首要的任务。经济增长速度,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这需要年均增长7.18%。这样,到2020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为4.3万亿美元,人口14亿多,人均可以达到3000美元。这是十六大提的唯一具体指标。1995年,在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已经提出,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在十六大报告起草过程中,曾经考虑过,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现在提“力争”20年翻两番,和原来要求是不同的量。这是考虑到中国经济基数越来越大,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是留有余地的。(www.bdjt.com)

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地区协调发展这么三个方面。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面临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中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