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操:中国已走出条独特的工业化之路,未来呢?

作者:黄操发布日期:2016-05-13

「黄操:中国已走出条独特的工业化之路,未来呢?」正文

利润的历史和逻辑

工业国家竞争

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变化,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是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再用获得的利润进行研发或者扩大再生产。这便是企业的积累。而相应的,国家的工业化积累就要使国内工商业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并把这些利润用于工业化积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获得足够的利润是一难,利润用于工业化积累是二难。

从16世纪新航路开辟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和殖民帝国,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两国。但到了18世纪,西葡两国却落在了后面,没能成为工业化强国。这是因为两国把资金都消耗在战争和王室大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中,而不发展自己的工业,所需的工业品从英法等国输入。自己的殖民地反而成为他国的工业品倾销地。西班牙和葡萄牙错过了工业化的大好时机,令人唏嘘。但毕竟这事没有先例,需要一些想象力,所以也还可以理解。

成为第一个世界性工业强国的是19世纪的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的1860年代(注意这正是美国南北战争的时间),其工业的生产能力达到世界的40%―50%,欧洲的55%―60%。1841年,德国政治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这本旷世杰作中,对英国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括号里是笔者的解读):

“英国凭以达到今天强大地位的国家政策的准则是什么?这些准则大致说明如次:

1,一贯鼓励生产力的输入,商品输入考虑在后,而这一点考虑在先。(引进先进技术优先)

2,小心谨慎地抚育并保护生产力的发展。(保护和发展先进技术,避免外流)

3,输入的只限于原料和农产品,输出的只限于工业品。(国际市场的剪刀差)

4,把生产力的剩余部分,尽量用于殖民地的开拓与未开化国家的征服方面。(开拓殖民地)

5,关于对殖民地与附属国所需工业品的供应,完全由母国独揽,一方面关于那里的原料,尤其是殖民地产品,由母国享有优先接受权利。(对殖民地的市场垄断)

6,特别注意海外航运、母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用补助办法鼓励海上渔业,尽量积极参加国际航运事业。(发展自己的航运,控制流通)

7,靠了这些方法来建立海军优势,然后再靠了这些优势来进一步扩大国外贸易,扩大殖民地占领。(军事和殖民地贸易相辅相成,即军事和经济利益相互支撑)

8,承认殖民地贸易自由与海运事业的自由,但只以它从这方面的所得能超过所失为限。(虚伪的自由贸易)

9,承认海运事业上的相互权益,但只以英国居于有利的一方时为限,或以在外国因此就可以不再采取有利于它们自己的那些海运限制措施时为限。(只在自己赢的时候才服从规则)

10,关于农产品进口,对独立国家可以给予特权,但只是在因此使它自己的工业品出口也可以获得特权时为限。(国内市场也是武器)

11,如果象这类的特权不能通过条约关系向国外取得,就使用非法买卖的办法来达到目的。(耍流氓)

12,可以单单为了工商业、海运事业或殖民地利益而进行战争,或订立盟约;在这一点上要有决心。(为了利益不惜战争)

13,通过这类手段,无论对敌对友同样可以从中取利;对前者可以在海上断绝它们的商业活动,对后者可以通过用英国工业品支付的津贴的办法,使它们的工业陷于破产。(补贴倾销,破坏其他工业国的生产能力)”

不能找到或想到比这更好的总结了!美国在二次大战之后,特别是70年代之后的政策有多少是其变种或翻版?在这本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写的书中,李斯特还充分肯定了美国北方争取贸易保护政策对国家工业化的意义,他指出主流舆论说的“重商主义”其实是“工业主义”,并提出了德国工业化的贸易保护政策和策略。

其实从常识来看,贸易保护政策对后进工业国的意义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一个国家国内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竞争不过外国的进口品,亏损破产了,还发展什么工业?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就面临这一困境。美国南方向英国输出原料、进口工业品,要求自由贸易。美国北方幼稚的工业资本承受不了英国质优价廉工业品的竞争(还有隐藏其中的农业地租问题,这在上篇中已有论述),要求提高关税、贸易保护。

实施贸易保护后,美国则能发挥出英国不具备的优势:广阔的南方就是北方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产品倾销地,暂时不需要对外开拓和维护殖民地。换句话说,南方就是北方的殖民地。战争结束后,到19世纪末,美国就从一个二流的工业国上升为无冕之王,其工业产值几乎等于英、德、法三个主要工业国工业产值的总和。

英、法虽不像美国那样有广阔的腹地,但都先一步建立了殖民地作为原料来源地和市场倾销地。德国这个后进国就比较郁闷了。德国通过1870年的普法战争得到了法国的赔款,并得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丰富的资源。

凭着强烈的国家意志,德国工业化开始提速,速度仅次于美国。英德矛盾、法德矛盾逐步加深,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后进工业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终于在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从争夺世界各地殖民地的角度,才能称的上是世界大战。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继承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并大搞殖民地贸易,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结盟,正是这一延续的最好注脚。

但大战的结果,却是殖民地体系的解体和民族解放运动、美苏冷战和美国的称霸。由于要作为整体面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随着科技发展工业化核心产业的扩大和多样化,西方主要工业国之间的矛盾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得到了缓和。

为协调各国工业化的核心利益和贸易关系,西方主要工业国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各国自身的贸易保护方式也转向比较隐性的方式,如各种技术壁垒、环保壁垒、国家安全。其中最奇葩的是日本,日本虽然签署了各种贸易开放协议,但却是最封闭的国内市场。日本产经联组织下的核心商贸公司控制着日本的国内市场,不通过他们的渠道,外国重要工业产品基本无法进入日本市场。

另一方面,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贸易封锁。1949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就是这样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以防社会主义国家从外部获得重要的技术和生产资料。1952年,巴统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委员会,把400多项物资列入对中国实行禁运的目录。

最后,针对原殖民地和其他落后国家的贸易关系,在形式上也出现了改变。故事的一部分是,关贸总协定逐渐成为一个强国主导的共同的谈判平台,成为资产阶级程序正义的面纱。另一部分是,利用各种工具、特别是经济理论工具来作大忽悠。

历史的趣味在于历史喜欢重复自身的逻辑。古典自由主义发源地在英国,当时英国是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英国虽然鼓吹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但当时仰慕工业化的法美德俄日等后进国并未接受。还记得亚当・斯密是怎样一本正经地劝说美国不要搞工业的吗?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了最强的工业国。在经过一段国际政治的调整之后,美国从70年代开始全面鼓吹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受害尤重的是拉美国家。

美国一直视拉美为自己的后院。在50年代,美国控制了拉美石油产量的60%、炼油业的50%以及几乎全部的石油产品;控制了拉美铜生产的90%;控制了巴西、委内瑞拉、智利、秘鲁、古巴的铁矿开采,拉美的铁矿砂几乎全部运往美国;控制了墨西哥的锌和铅,古巴和巴西的镍,古巴的金和巴西大部分的金。美洲大陆的电话公司、水电公司、航空公司几乎全部为美国控制。农业上,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几乎控制了拉美的咖啡、可可、香蕉、甘蔗的生产和出口,成为拉美国家的“国中之国”。美国几乎控制了拉美对外贸易的一半。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动摇了美国的霸权,极大地鼓舞了拉美人民。从1960年至1976年,拉美通过参股、赎买、征收、没收等办法把198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其中美资企业158家,英资企业8家。即使经过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至70年代中期,美国资本依旧控制着拉丁美洲1/5的国内生产总值、1/3的工业生产,经营着1/3的对外贸易。然而美国并不甘心,陆续支持智利、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的军事集团发动政变,培植亲美军政府,借助军政府之手推行新自由主义,同时通过学术包装培养了一批经济学家,即“芝加哥男孩(或译芝加哥小子)”,来帮助军政府实施全套经济政策。

1984年,世界银行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在贷款给一个国家时要求对方必须按照新自由主义进行经济改革的怪现象――墨西哥不幸成为了第一个,其他拉美国家紧随其后。在此后的苏东剧变、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这种情形又再度上演。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推行新自由主义为发达工业国牟利的工具。由于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不能自拔,拉丁美洲自上世纪80年代“失去的十年”以来,长期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1991年至1996年,外资直接投资中用于并购的资金比例在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分别为38.9%、44.1%、15.6%;1997年至2002年,比例分别为82.3%、58.5%、42.6%,大量企业产权转向跨国公司。

美国在拉丁美洲搞的这一套也被称作新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控制方式不同。旧殖民主义是通过军事占领而形成经济垄断,新殖民主义是资本控制、培植经济和政治代理人,来把他国固定在初级工业化的地位,使其永远为自己服务。有人把政策的焦点集中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上,实际是模糊了视线。本质的问题不是私有化和国有化,而是外资化和国资化。要问的只是,国资化的表现形式,为什么是国有化而不是私有化?或者说,为什么私有化必然导致外资化?

我们知道,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崛起是由资产阶级主导,但德国是容克阶级主导的,俄国是沙皇主导的(在俄罗斯的传说里,几乎是彼得大帝一人促成了沙俄的崛起),日本是天皇和藩士政权主导的。这些政权都在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培育出了与本国政权紧密结合的工业资本。同样完成初级工业化的,还有二战后的韩国军事政权、台湾国民党军事政权。那么,为什么这些后来者不是以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支撑的政权来推行工业化呢?这个问题不妨反过来想,为什么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核心是贸易自由和私有化这两条?

贸易自由不用多说,工业化发达国家在自由贸易中对落后国家占有绝对的优势。那私有化呢?为什么不怕出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因为这些落后国家的资本在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资本面前太脆弱、太渺小,收购、控制起来从资金上没啥问题,关键是要对方愿意配合卖或合资。好比说你是一个重要产业企业的资本家,面对利益诱惑甚至威胁恐吓,你是愿意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坚持当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和跨国资本合流当买办资产阶级?子弹在飞,一步之遥啊。这就是落后国家资产阶级软弱性的根源所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现实却是全世界的资产者更容易联合起来,落后国家的资本很容易向强国跨国资本屈服、妥协而合流。

而如果是国有企业,要收购、控制的话,面对的是国家政权组织,就没那么容易了。实际上,国企往往被视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所以首先就要把其从政权中剥离出去。这样还可以避免受害国政府担着卖国的名声,反正新自由主义宣称自己只是一项经济政策。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