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哲:网络经济――跨越计划与市场

作者:何哲发布日期:2016-04-20

「何哲:网络经济――跨越计划与市场」正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一切传统时代的现实经济行为都会在网络时代得以重构、变革和创新。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网络经济的核心本质和内在逻辑进行审视。可以发现,网络经济与传统社会经济模式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社会受制于社会信息交换方式与处理能力落后形成的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模式和制度架构,在网络社会时代都将产生深刻的转变。由于网络社会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换,因此,供需双方之间可以实现直接的信息交互,从而大幅度降低整个社会中的交易成本,这直接改变了传统计划模式与市场模式严格划分的现实基础。因此,网络经济是跨越计划与市场的新的混合经济形态。本文分析了这一实质性的改变,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并提出若干前瞻性的展望。

关键词:网络;经济;计划;市场

作者简介:何哲(男,1982-)陕西西安人,博士,现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员,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方向包括网络社会治理;行政体制改革;国家发展战略;经济与制造业转型等。

当前,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型是人类正在整体进入网络社会。互联网正在全方位地融入到人类社会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的各个角落。传统社会中的一切人类行为与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交往,都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改变和重构。因此,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紧密连结,人类社会形成了跨越虚拟与现实的新的存在模式与社会组织方式,这种存在模式与组织方式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何哲,2014)。

网络社会在重构整个社会结构时,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类型--经济活动也被极大的重构和改变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网络经济正在蓬勃兴起。以网络经济的一种典型模式电子商务为例,据不同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B2C电子商务总额已经接近1.6万亿美元(阿里研究院&埃森哲,2015),而在中国,B2C与B2B的交易总额高达16万亿(国家统计局,2015),接近当年GDP总量的1/3,且增长率高达59.4%。除了电子商务外,网络金融,网络信贷,网络保险,乃至更深远的网络定制等模式都在飞速发展。

当整个社会在享受网络经济所带来的巨大便利,极高效率和面对其发展的巨大的前景时,对于网络经济背后的深层次理论问题还并未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和探索。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现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探索和分析现有的网络经济的各种模式,包括电子商务(Mahadevan,2000, 武志伟&陈莹,2013),网络金融(Pistor,2009)等;其次是探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网络经济中的不同模式的策略,特别是如何利用网络经济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江宇源,2015);第三是分析网络经济的兴起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Castells,1996;Manyika& Roxburgh,2011)。然而,纵观已有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对网络经济模式本身的内在探索还远远不够,这包括对一系列问题的回答:网络经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经济?它与之前的传统经济模式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由于基础研究的缺乏,使得人们在探索网络经济的各种模式影响与策略时,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框架,而只能在某些具体的领域进行探索。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回答清楚网络经济的一些基本的本质属性。

具体而言,通常在传统经济中,经济体系可以划分为计划与市场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和相应的治理手段。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网络经济到底能否同样归为这两种模式的一种,还是网络经济超越了计划与市场的划分。如果网络经济能够被纳入到传统的模式中的一种,那么对网络经济基本属性的认识以及所采用的相应治理手段就可以延续原先的传统模式,而如果网络经济实现了在模式上的超越,那么产生这种超越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由此产生的相应治理策略应该是什么?

因此,本文将集中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1)网络经济的实质是什么,是否能够归纳为计划还是市场某种传统模式划分中?2)如果网络经济是一种对传统经济模式实质性的超越,那么产生这种超越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其内在的逻辑,网络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了更好的分析这三个问题,我们将先从传统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和模式划分开始,随后探讨网络经济产生的实质性改变,继而再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经济的典型模式--计划与市场

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典型的划分是将其分为计划与市场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形式与逻辑上表现迥异,然而深入探索其实质,却可以发现其存在共同的逻辑。这种共同逻辑,也表现了传统经济形态与网络经济形态最大的区别。

(一)传统计划体制的典型模式

对于计划体制而言,其基本的形态是这样的:由于整个社会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散布在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生产者无法预知消费者具体的需求分布,而消费者也无法定位到生产者并告知整个需求。因此,社会通过政权体系,建立完整的生产信息收集与计划分配系统。每个消费者并不面对生产者,而是直接面对计划体系。同样,每个生产者也并不面对消费者,而是直接面对国家或者中央计划者。整个经济形成这样的循环:1)国家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并归总;2)国家收集生产者的生产资源信息;3)通过归总需求信息与生产资源信息,国家向不同的生产者下达生产指令;4)国家征集生产者的产品;5)国家向消费者配给资源。

图1 描述了这种结构,如图所示,在水平虚线以上是一个多层的计划体系,这一计划体系根据不同的层级形成严密的科层结构。而整个计划体系又根据面对对象不同分为两大块:在垂直虚线左侧的是面对消费者的体系,在垂直虚线右侧的是面对生产者的体系。在经济体系的运行周期中,首先所有的产品消费者都需要向最基层的计划单元提交需求,然后这一需求信息被层层归类汇总,并最终汇集到最高中央计划机构。中央计划机构根据所掌握的生产资源信息,再通过右侧的生产组织体系逐层下达生产计划,并最终发送到所有的生产者(厂商)处。随后,厂商组织生产,并将产品按照计划数通过基层的计划体系向上提交。最后再通过计划体系根据实现的需求信息进行产品分配。所以,整个计划体系在经济中扮演着信息-资源-产品上传下达的核心作用:在面对消费者时,上传的是需求信息,下行的是具体实物产品;在面对生产者时,计划体系下达生产计划,上行的是具体产品。最终形成生产-产品-需求的物质循环。这就是典型的计划体系。

计划经济模式存在很多缺点,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计划体系剥夺了最终消费者的选择权,从而使得最终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产品而不是主动发现和选择自己偏好的产品;其次,计划体系剥夺了生产者的竞争能力,生产者之间由于按照计划生产缺乏竞争,生产者并没有主动改进产品和促进多样化产品和提高效率的动机;第三,整个计划体系需要收集和匹配庞大的信息,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决策低下和效率低下。以上三点到最后集中体现为整个计划体系的运转代价太高,从而造成产品的单一、质量的低下和供给的短缺。

然而,尽管如此,计划体系并不是就是完全一无是处。计划体系究其设计动机而言,是为了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需匹配,从而消除由于供需不匹配的经济浪费。因此,计划体系在传统经济中依然是无处不在的,但这种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在市场经济模式中,企业作为整体在一个大的市场中参与竞争,但是企业内部,是按照严格的计划来组织生产的。但是计划体系的缺陷就在于为了实现需求与生产的匹配,牺牲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生产者的竞争-创新动机及整个体系的效率。

(二)传统市场体制的模式

与计划经济通过直接传输需求数量实现匹配不同,市场经济采取了另外的思路,市场经济没有直接的计划者而是通过构建完整的自由流通体系,通过价格机制来指导整个市场各个角落的生产与需求匹配。

市场经济形成了如下的典型循环:1)消费者持有一定购买能力的货币;2)消费者产生了对某种产品的需求;3) 消费者到市场中寻觅物品,通过比较产品质量和价格来购买产品实现交易,形成市场价格;4)市场价格形成后,反应到生产者一端;5)生产者发觉市场价格对于自己有利可图,从而继续生产并向市场供给产品;5)产品供给增多后,需求相对减弱后,会导致价格的下降;6)当市场价格下降到生产者无利可图时,生产者选择停止供给产品。

注释:其中P与Q表示价格与数量,S与D分别表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在实际中,由于各种因素如边际收益的递减或者规模收益上升导致表现为曲线,这里仅是用直线示意。

图2描述了自由市场体系的经济模式,图的上半部分描述了市场的基本结构,下半部分描述了每个环节的供需曲线。在传统经典的自由市场体系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分布于社会的不同区域,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是通过市场形成的,市场可以是由大量销售者聚集并进行产品集中销售的实际集中形式(实体性市场),也可以仅存在报价与交易的过程的分散化市场模式(作为功能的市场)。但无论如何,总存在一个市场。而在市场中,通过销售者的中介作用,促成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交易。当消费者进入市场选择购买时,面对同样的产品,唯一考虑的是价格。越高的价格,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意愿就越低,而当发现合适的商品,形成交易的时候,就形成了单次交易的价格。同样,当生产者进入市场时,发现在既定价格有利可图时,就会组织生产从而供应市场。在理想竞争环境下,独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作为市场主体,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当然存在议价行为,但是不改变整个价格水平)。因此,单个消费者面对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而单个生产者面对的需求曲线也是水平的。然而,从整个消费者与生产者而言,就形成了倾斜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无论是消费者一方的需求还是生产者一方的供给,其决策时唯一面对的信息条件是价格,而市场通过传导价格信息,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