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成:中国经济走势分析

作者:刘树成发布日期:2015-08-22

「刘树成:中国经济走势分析」正文

一、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有两个标志性的特点:一个是从经济总量和人均量看;另一个是从经济增长率看。

(一)从经济总量和人均量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00亿元,经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七年的努力,到1985年达到10000亿元的水平;又经过五年努力,到1990年达到20000亿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每年不断提高,达到30000亿元、40000亿元、50000亿元、……、直到100000亿元的水平;2003年,又达到了110000亿元的规模(见图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GDP)居世界第七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加拿大、西班牙和墨西哥。

图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2003年)

从我国人均GDP看,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到1987年,始终停留在300美元以下(见图2)。1984年,我国人均GDP是297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在这一年,邓小平同志两次讲话提出:“现在中国还很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三百美元。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八百美元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中国来说,这是雄心壮志。”(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7页。)

图2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81-2003年)

“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1979年12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努力,到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56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实现了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之初的伟大战略构想。到2003年,我国人均GDP又突破了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

世界银行在每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把各个国家和地区分成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类,中等收入又分成下中等、上中等。按世界银行的汇率计算方法,198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在545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当年,我国人均GNP为33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1999年,人均GNP在756美元以上的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当年,我国人均GNP为780美元,开始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在当年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名第140位。虽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整个世界行列里还是较落后的,我们未来的发展路程还很长。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一个重要的台阶,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主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这可能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随之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个经济、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消耗的资源也随之增加,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摩擦就可能加剧。因此,在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个台阶之后,可能会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抓住机遇,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另一种是,如果处理不好上述矛盾,经济就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如很多拉美国家就是这样。

综合上述,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它显示出两个含义:一是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期趋势,即我国经济仍可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9%的增长。从现在到2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可以保持一个较快增长的发展趋势。至于经济增长速度多快为宜,可以进一步探索。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要求每年保持7.2%的增长速度。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二是要特别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防止出现经济越发展反而社会矛盾越加突出的局面。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二)从经济增长率看。

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达9.1%。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1990年,经济增长率正好处于一个低谷期,为3.8%(见图3);经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10余年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处于一个调整期。1991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9.2%,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在这种态势下,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但由于当时我国改革开放才十来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根本转型,原有体制下的投资饥渴、急于求成、层层片面追求高速度等弊端还没有被克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很快冲出10%,达到14.2%的高峰,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给全线紧张,金融秩序混乱,明显出现了经济过热。1993年上半年,过热态势继续延续。1993年年中,中央当机立断,果断地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软着陆”调控措施,出台了整顿金融秩序、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16条措施。经过四年的努力,到1996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均回落到10%以内。经济增长率从1993年的13.5%,经过1994年的12.6%、1995年的10.5%,回落到1996年的9.6%,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幅度回落。随着经济增长率的回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也从1994年的21.7%高峰,回落到1996年的6.1%。“软着陆”取得成功。

图3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0-2003年)

一般来说,“软着陆”的调整成功之后,经济就应该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或者再逐步回升。但是,1997年、1998年、1999年连续三年又继续下滑。这样,共连续下滑了7年。7年当中,前4年是“软着陆”的主动调整,后3年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自1929-1933年世界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上还没有遇到过像亚洲金融危机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投机商首先以泰国为突破口,一夜之间就把泰国十几年来高速增长的成果毁坏了。从亚洲“四小虎”,到“四小龙”,到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进入高速增长的东亚地区“群雁”全都被打下来了。对付这样严重金融危机的办法,就是暂时紧缩信贷、紧缩银根。我国已经进行了四年的“软着陆”经济调整,加上人民币不可完全兑换这道防火墙,我国所受的冲击相对小一些,但毕竟周边国家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香港刚刚回归祖国,要保持住香港的繁荣,顶住金融危机的冲击,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用放松信贷的方法来使已成功实现“软着陆”的经济重新起飞。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居民消费和支出中,原先属于福利化的部分,正在市场化。教育要高收费了,住房也要花钱去买,下岗失业的要为自己准备一些失业金,养老也都逐步市场化了,因此,大家要去储蓄,为子女教育,为下岗后的生活,为买房子,为养老而去储蓄。这就使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1998年中央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0年经济从7.1%的低谷开始回升至8%。但2001年又受美国经济调整(包括“9.11”的冲击)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同步陷入低增长或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率又降到7.3%。2002年又回到8%。从1997年到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一个“七上八下”的相对平稳的位势上。这是来之不易的。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经济增长的态势显示出“一枝独秀”的情景。在这里,“一枝独秀”仅用于说明经济波动态势的比较。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9.1%,出现了新的上升趋势。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综合上述,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经济增长率达到9.1%。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显示出中短期的周期波动趋势,即结束了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软着陆”政策以来,至1999年连续7年平均每年下滑一个百分点,以及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至2002年连续6年“七上八下”的高位低谷的局面,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另一方面,9.1%的增长率也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即宏观调控出现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如果宏观调控太松,我国经济就会像20世纪90年代初那样,很快冲过10%,经济就会过热,经济过热又要进行大的调整。第二种,如果宏观调控太紧,经济又有可能回缩到8%以下。第三种,如果宏观调控得当,适时适度,就能够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得以延长,使经济既平稳又较快地持续发展。

2004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9.8%。这是在2003年第三、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9.6%和9.9%的基础上,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一方面看,我国经济增长的位势由1998-2002年间的7%-8%上升到9%,这是来之不易的良好态势,表明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国民经济形势总体上看好。但另一方面,百分之九点几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贴近10%的上限警戒线。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看,特别是从我国目前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资源供给看,潜在经济增长率约为9%左右,适度经济增长区间为8%-10%。低于8%,经济生活比较紧张,失业问题不好解决;高于10%,瓶颈制约严重,宏观调控难度大。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率的上限警戒线大体可以把握在10%。如果经济增长率冲出10%,就有可能从局部过热走向总体过热,并导致大起大落。从2003年第三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已处于由局部过热到总体过热的边缘上,特别是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仍将会较高,这与2003年第二季度抗击非典时经济增长率基数较低(6.7%)有关。今年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会有所降温;全年看,如果宏观调控得好,经济增长率将会略低于2003年,但仍会保持8%以上的良好发展势头。

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在今年3月份“两会”期间,就可归纳为10种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我们不做评论,只做一种纪实,供大家参考。第一种,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存在过热问题,而且是总量过热。这是吴敬连教授的观点。第二种,认为中国经济总体向好,但出现过热倾向和苗头。这是张卓元教授的观点。第三种,认为是局部投资过热,需防止日后造成通货紧缩。这是林毅夫教授的观点。前三种观点中都带“热”字,但程度不同。第四种,提出三个不要轻言,即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