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辉 :看美国是如何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获得最大收益」正文
2008年秋在华尔街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已有7年。从多项指标看,美国这个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这个国际大玩家获得了最大收益。美国通过经济、金融、贸易,以及国际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软硬兼施、组合发力,取得了转嫁危机成本、改善自己体质、迫使对手陷入困境的“一石多鸟”效果。不过,美国的成绩单虽然好看,根本问题却没有解决。一赢多损的结果,已给国际政治、经济、金融,乃至地缘政治留下了更为尖锐的矛盾。怎么看?怎么办?新一轮全球博弈或许更严酷、更复杂!
――亚夫
尽管传统行业和历史体制已经明显不适应于时代发展,但它们不会心甘情愿地退出或缩小自己的历史舞台,而会持续地维护现有的格局与机制。尽管可以预计和认识危机的最终结果,但是其路径往往出人意料,致使各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刺激政策与之相左。尽管美国经济复苏进程不断向好,但是也应当清楚地看到,传统经济体制的裂变和重塑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重塑的试错过程在所难免。
上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几乎贯穿整个三十年代,与上世纪整个七十年代相伴的是经济滞胀及两次石油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历时已经7个年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向好,但是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前景仍不明朗,新兴经济体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际,经济增长也受到了较大困扰。即使仔细分析美国的经济指标,美国经济也并未完全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长期看美国经济增长仍然存在隐忧和挑战。
出台扶助政策助力经济恢复
为了治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相继采取了注入流动性、降低利率、实行重组与救助等货币政策和改革措施。同时,采取了救助弱势群体、扶助创新行业和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政策,帮助国民经济尽快复苏。
1.实行定向宽松的财政政策
随着危机快速蔓延和加剧,世界各国不得不携手采取经济刺激计划与措施。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
“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经济刺激方案总额为7870亿美元,由减税和政府支出组成。减税总计2880亿美元,减税包括对个人及家庭减税与对企业减税两部分。
分领域来看,减税方案中有150亿美元属于“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610亿美元属于“弱势群体救助”,250亿美元属于“教育培训”以及220亿美元属于“能源”。针对个人和家庭的减税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是减税计划的重心。对企业的减税主要适用于中小企业,即只有年利润在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才能以2008年或2009年的亏损来抵消过去五年内已支付的税费。
美国不仅利用减税计划扶助行业发展,还安排了相当规模的政府支出用于救助地方财政和促进基础行业发展。政府支出总额接近5000亿美元,包括以下项目:
一是1440亿美元用于“州和地方政府财政救助”,这是联邦政府为了阻止州和地方政府削减卫生和教育开支或增加税收,而向各级地方政府的拨款。其中包括对各州政府拨出的修缮学校建筑的536亿美元。
二是111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投资,包括兴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宽带网络覆盖、国防设施实施能源效益计划、洁净水源计划、清理前核武和研究场地的环境等。
三是810亿美元用于直接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其中,100亿美元投资公共住房计划,199亿美元用于济贫,增加食物换领券资助贫穷家庭。
四是590亿美元用于“卫生”。除将投资于医疗信息技术领域,例如将病例数据电子化外,437亿美元用于公共卫生与社会服务紧急基金,其中有269亿用于帮助失业者维持他们的医疗保险。
五是530亿美元用于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投资。六是430亿美元投入在“能源”领域,其中199亿美元投资在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131亿元用于对再生能源生产的税收抵减。最后,80亿美元用于其他支出。
2.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1)从2008年11月开始2010年3月结束,购买了资产累计1.725万亿美元。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执行期间为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购买总金额6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执行卖出较短期限国债、买入较长期限国债的“扭转操作”。自2012年9月14日起,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MBS,不设定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购买结束时间。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QE4)始于2012年12月,每月购买450亿美元国债,加上QE3每月400亿美元的MBS,美联储每月资产购买额达到850亿美元。
2013年四季度,美联储已宣布将逐步减少量宽买入规模,且将继续努力维持低利率,以保障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2014年11月美联储不再购买资产,这表明美国已经完全退出了量化宽松政策。
不过,美联储表示在量宽政策退出之后,仍将努力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直至美国经济回复正常。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未突破2.5%,失业率高于6.5%,将继续维持0-0.25%的利率政策。
3.产业政策持续发力
美国制造业正在利用天然气价格低廉的优势重整旗鼓。由于“水力裂压法”新型页岩气开采技术的推广使用,大幅降低了页岩气开发的成本和难度。引领页岩气技术的美国,正在掀起了一场“页岩气革命”。2000年时美国页岩气产量为零,截至2013年末其产量已经占到美国天然气市场总量的四分之一。
美国能源自给率不断提升,能源出口也在逐步扩大。美国天然气价格从2008年每百万立方英尺7-8美元的水平下降到了3美元的水平,下降幅度超过60%。天然气产量飙升和价格降低,煤炭石油面临被替代威胁。普华永道预测,在2025年之前,这场“页岩气革命”为美国制造业新增了一百万个工作机会,同时让制造业成本每年节省1160亿美元。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十分明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效果逐步显现。由于页岩气革命、新技术革命和物流成本下降等原因,美国经济凸现成本优势。制造业正在从德日等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步向美国转移。
波士顿顾问集团(BCG)调查25个主要经济体后发现,2013年美国制造业成本的竞争地位已攀升至第二,直逼第一名中国,韩国排名第三。BCG表示,与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十大出口国相比,美国整体成本低10%到25%,已经与东欧相差无几。美国制造业从2004年起不断提升竞争力,进步幅度超过除墨西哥、印度和荷兰以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出口大国。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18年美国制造成本将低于中国。
美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
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技术创新和市场力量主导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经济模式和产业链条重塑,美国经济增长不断向好发展,失业率已经降到政策目标以下,股票市场屡屡创出历史新高,国内消费情绪趋向乐观,制造业复苏回流趋势增强。
1.经济稳步增长,失业率持续下降
按罗默等人所著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就业效应》(TheJobImpactoftheAmericanRecoveryand
Reinvestment
Plan)所述,本次危机就业率至少到2014年才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从2007年中算起,整个经济恢复和产业链条的重塑过程的时间跨度整整7个年头。2014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的现价和不变价折年率分别为4.9%和2.4%,2014年9月末美国失业率降为5.9%,已经连续六个月在6.5%以下,登记失业人数同样连续六个月处于1000万人以下,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扶持政策起到重要的救助作用。据罗默等美国经济学家预测,经济刺激计划使2010年美国就业人数增加367.5万人,当年GDP增加3.7%,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对经济的冲击。由于经济向好和失业率下降,美联储经历了将近1年的逐步缩减购买资产的过程,于2014年11月美国已经停止购买资产计划,完全退出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财政政策也受到了财政“悬崖”的极大约束,政策助力将会越来越弱。美国经济复苏的稳固程度将受到考验。
2.股市屡创新高,房市高位回暖
由于实体经济再造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优先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因而,比美国实体经济表现更好的,无疑是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2008年6月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最高达到12307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路下跌到2009年2月的6547点,八个月总跌幅为47%。
在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下,美国股票市场持续走出了五年多的牛市。截至2014年10月末,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已经创出17000点历史高位,与危机期间的低点相比上涨已经达到160%,已经高于危机前高点40%左右。
房地产市场复苏势头同样强劲,2007年二季度美国房屋价格指数最高达到378点,最低跌到2012年一季度的310点,五年总跌幅不过18%。之后即开始稳步回升,截至2014年二季度回到341点,两年涨幅超过10%。危机期间,美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过深下跌,只不过是削去了2000-2007年快速上涨的泡沫,随即重回原来的上升通道。
美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给美国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从国民生产总值分项数据来看,居民个人消费成为美国经济复苏最主要的动力。危机期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经过2009年的短暂下调,2010年即恢复增长。2008年美国现价个人消费支出为10万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9.84万亿美元,下降幅度1.6%。2010年增长到10.2万亿美元,同比增幅为3.66%。之后持续增长,2013年全年美国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为1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6%,成为美国经济复苏最为强劲的动力。
3.生产成本降低,美国产业升级再造持续推进
美国的一大优势是页岩气的新开发技术带来了相对便宜的能源,近五年美国天然气供应年均增长20%以上。另一大优势是拥有高端的制造业服务型人才。据有关报道,至少有30%的“制造业岗位”如销售、工程、设计等主要依靠白领型的服务性工作,而在被麦肯锡研究人员称为“全球技术和创新”行业的制造企业中,这一数字高达55%,这包括半导体、医疗设备及其他高端产品的生产商。
在综合考虑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供应链、产品创新和质量控制等因素的变化后,部分制造商开始对供应链及生产环节进行全盘再评估并重新在全球布局,一些美国企业把部分生产线搬回本土的案例不在少数。自危机以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扶持下,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再造不断推进。
另外,制造业在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等方面都出现了变革,这或将给美国制造业带来一次重生的机会。比如机器人技术廉价却具有高度自动适配能力,它正在让制造业对劳动力成本变得不那么敏感;
3D打印技术使生产单件产品的成本与批量生产一样便宜,大大削弱了规模经济效应;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