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锋:中国供给侧改革与改革开放一脉相承

作者:卢锋发布日期:2016-01-27

「卢锋:中国供给侧改革与改革开放一脉相承」正文

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形势发展推动经济政策深刻调整,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志经济政策转型调整进入新阶段。从借助市场机制完成周期与结构双重调整要求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针很有必要并势在必行。

结构性改革会伴随阵痛,然而有望为中国经济新周期新结构浴火重生奠定基础。如果改革新政能有效实施真正落地,2016年将是中国经济双重调整的攻坚之年、阵痛之年、谋求突破并最终走向决胜之年。

本文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历史为背景,侧重从近年经济周期与结构双重调整形势发展现实要求角度,对结构性改革新政提点认识。首先从过去十余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优先议程演变角度,观察供给侧结构改革新政的特殊意义,接着观察本轮经济周期与结构调整的特点难点与有利条件,然后着重从推进完成双重调整角度分析为什么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探讨如何全面理解改革新政以及推进改革需关注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

从过去十余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优先政策议程内容演变轨迹看,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形势发展推动经济政策深刻调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是经济政策与时俱进调整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从公开报道信息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应主要包括总结当年工作、分析形势并部署来年工作等议程,其中来年工作任务表述集中反应决策层政策思路而尤其引人关注。依据官方会议新闻稿,过去十余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来年工作任务,最少五项最多八项,前三项最为重要。表1概括2003-2015年历次会议部署来年工作要务内容,并将前三项要务单独列举以观察经济政策重心的变轨迹。(表1)

表1显示,2003-2012十年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设定最优先三项政策目标,始终在宏观调控、三农政策、结构调整三个方面。

具体而言,经济工作十年一直锁定在强调或完善宏观调控即宏观政策方面内容。第二要务十年中有九年论述三农政策,另外一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第三要务十年有九年关乎结构调整,一年有关三农政策。

与人们一般观察印象相一致,胡温主政时期经济政策重视“结构调整”,不过“宏观调控”与“三农政策”始终处于最为优先地位。

十八大以后经济工作要务表述与早先时期具有延续性,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演变与实践深化,经济政策方针更多呈现与时俱进动态调整趋势。

就2013与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设定前三项政策要务表述观察,有关“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等较多体现与早先政策方针延续性内容;“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等,则更多体现经济周期与结构调整的现实环境与实践转变对政策方针调整的要求。

最近中国决策层谋划下一步经济工作方针进一步调整政策重心与着力点。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把“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确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201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并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内容的十项任务。

12月18-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标志经济政策演进调整进入新阶段。会议阐述“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拖底”“五大政策支柱”,其中要求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要求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会议专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双向开放工作。会议最有新意内容是再次确认“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具体部署“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中国经济的双重调整

为什么近年中国经济政策重心明显转变?如何准确理解结构性改革新政的内容与逻辑?中国经济决策看重从现实出发与问题导向原则,也会灵活审慎借鉴现代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元素。

客观理解结构性改革新政,需重视现实中国当下经济形势与矛盾运动特点,重视把握政策演变的实践背景与内在逻辑。新世纪初年中国经济超预期追赶取得巨大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也派生多方面失衡因素与矛盾,近年面临新一轮周期与结构调整的困难与挑战,目前经济运行处于双重调整的关键阶段。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具体内容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意在主要借助市场机制推进与完成双重调整,如能切实贯彻实施将有望发挥助推新周期与新结构破茧而出的助产士作用。

从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宏观经济周期涨落大势看,中国经济目前处于第四次周期下行调整底部。几方面原因决定本轮调整时间更长难度更大。

一是扩张期产能过剩形成背景不同。世纪初出口增速多年高达25%-30%诱导过于乐观外需预期,高投资派生更大产能过剩需较长时期消化。

二是扩张期通胀形成机制不同。随资产货币化加深货币扩张与通胀更容易表现为资产价格飙升,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局部资产泡沫化带来过度杠杆化与金融风险需较长时间化解。

三是失衡调整路径不同。本轮调整发轫于2007年下半年,然而外部危机冲击与国内刺激使调整短期逆转,大规模刺激取得成就同时加剧本需调整矛盾,后续调整更为复杂困难。

与周期调整叠加互动的结构调整也面临新挑战。一方面,工资、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与人民币实际趋势性升值,派生“内挤外压”作用倒逼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型,需培育足够体量规模的新增长动能才能走出低谷,因而比早先调整更加深刻。

另外增长动力转换倒逼结构调整。如煤炭、钢铁、电力等重工业部门集群外延扩张接近峰值,近年华北和东部地区雾霾污染加剧显示我国生态环境对早先增长方式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逼近红线,无论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引领增长动力结构调整一般规律看,还是从我国重工业空间超常集中派生环境危机与调整压力特殊规律看,上述重工业部门集群在早先下行调整阶段先行回升推动周期转换的主引擎功能都必然会显著弱化。

这就要求深化改革与简政放权释放基层创新活力,创造出更为分散化多样化新增长动能,因而比早先调整更为困难。

不过与改革开放时代早先几次调整比较,本轮调整也有多方面亮点。一是近年就业与民生形势总体平稳,工资与居民消费维持可观增长,社会政策与社保体系发挥较好“托底”作用。

二是贸易条件持续改善,2012-14年贸易条件指数值提升20%,考虑贸易条件后2012-2014年“国内总收入(GDI)”增速分别为8.6%、7.9%、8.1%。

三是借助发展阶段优势,十多个中西部省区市经济增速高于全国中位数,3-4亿人口区域“弯道追赶”有望带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地理革命,对实现大国“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这些亮点因素为更大程度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完成双重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保持定力与积极调整政策方针引导与经济下行压力倒逼作用下,近年我国经济周期调整在“挤水分”、“去泡沫”、“减杠杆”、“调预期”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结构调整在行业和宏观层面也都有活跃表现并取得明显进展。

然而目前仍处于双重调整最困难阶段,走出调整隧道最深部位仍需更大努力。中国决策层新近制定部署供给侧结构结构性改革,方针取向与实际内容对目前形势具有现实针对性,如能真正落地,将有望对完成双重调整并向新周期与新结构转换产生关键牵引与推动作用。

供给侧改革与2016五大任务

第一,结构性改革新政意在疏通退出环节以实现市场化“去产能”目标。化解扩张期高投资带来产能过剩是宏观经济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我国经济本轮双重调整面临的艰巨任务。

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看作是目前经济形势面临的突出困难和挑战。如何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起决定作用总方针,主要利用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顽症,既是本轮调整的关键挑战,也是结构性改革新政的优先任务。

不同于早先主要通过限制投资或利用行政方法强制“关停并转”治理产能过剩,市场经济环境下消化产能过剩需综合利用几个环节机制性手段:一是过剩部门价格较大幅度下降倒逼调减产能,二是过剩部门投资较大幅度回落抑制产能增量,三是部分难以自生企业有序退出完成存量调减。

相关数据经验证据显示,近年调整期工业品子行业价格下降幅度与早先两次扩张期涨价幅度具有显著反向关系,显示行业相对价格变动提供引导产能过剩部门调减产能信号。

另外工业品子部门价格与利润降幅以及投资增速降幅都存在显著正向关系,显示市场价格-利润变动机制对过剩部门投资增量发挥明显抑制作用。

虽近年价格-利润-投资调节已产生作用,前两个环节调节取得明显效果,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丧失自生能力企业退出环节仍不够通畅,成为不利于实现阶段性治理产能过剩目标的“肠梗阻”环节。

例如有的本应退出企业看不清行业和宏观经济大势难下退出决心,有的因为拖欠员工工资或有其它历史欠账难以顺利退出,有时相关债权方不愿看到债务方破产使其坏账明显化也愿意协助资不抵债企业回避破产。

地方政府或由于对稳增长经济政策方针片面理解,或出于“GDP情节”及“换挡焦虑”心态,通常会利用其可动员资源维持现状,进一步增加企业有序退出困难并形成一些“僵死企业”现象。

针对双重调整难题,结构性改革意在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市场出清方式疏通“有序退出”路径,为实现市场化“去产能”目标创造必要政策条件。

第11次中财领导小组会议与12月1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已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方针。李克强12月2日指出要对“僵尸企业”、“绝对过剩产能”的企业狠下刀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政策,要求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同时要求制定实施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

第二,配合实施长短期政策以助推房地产部门“去库存”目标。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