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消费函数:我的观点」正文
内容提要:笔者认为,一切直接能增加效用的行为都可属消费范畴。新的消费函数应体现如下特点:一是不仅要注重物质收入因素,也要注重精神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二是对一生的理解不仅要考虑现世情况,也要考虑有来世的情况。三是对个人消费偏好不仅要考虑其不变的情况,也要考虑其变化的情况。另外,笔者也认为,所谓的“库兹涅茨反论”,根源就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在短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有较大作用,但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短期消费函数将反映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平均消费倾向就有可能是递减的;但长期消费函数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反映不明显,所以平均消费倾向就有可能是稳定的。
关键词: 消费函数 消费 研究
消费函数是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支出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函数这一概念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提出。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函数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若干新的假说及相应的函数式。
消费函数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之中。西方的宏观经济模型通常把消费函数作为其核心方程之一。中国学术界从80年代开始消费函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将消费函数纳入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中。
一、有关消费函数的一些基本观点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第三篇中,专门讨论了有关消费函数的理论。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同收入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即:
C=f(Y)
式中,C为消费,Y为收入,f表示消费关系。
凯恩斯认为主要有八个主观因素影响人们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建立准备金,以防预料不到的变化;为可以预料到的未来个人和家庭的需要作准备,如年老、子女教育等等;出于一种本能,总希望未来的生活水平能比现在高,而需要存钱;牺牲目前的消费,赚取投资收益;即使心目中不一定有什么用途,也想存钱来维持个人的“独立感”;把存钱作为投资或进行企业经营之用;把存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人;纯粹的吝啬,以至节俭到不合理的程度。凯恩斯进一步认为,这些主观因素在短期内变化缓慢,而可视为稳定因素。
同时,凯恩斯还认为,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不仅有上述主观因素,还有六个客观因素:工资单位的变化;收入与净收入之间差距的变化;财产的货币价值意想不到的变化;利息率的变化;政策的变化,主要指所得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变化;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
在凯恩斯看来,除了第一个因素以外,其余五个因素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对消费支出影响甚微。
由此凯恩斯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之中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增加,不如收入增加之甚。”这就是凯恩斯在1936年首先引如的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包括三个命题: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在零到一之间;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上升而下降。
通常,凯恩斯消费函数可简化为:
C=a+bY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收入;总消费=自发消费+引致消费。
在早期的实证研究中,通过统计调查分析,有许多研究结论支持了凯恩斯的短期消费函数假说。另外,许多经济学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消费函数。
(二)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
美国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42年对美国1869---1938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他发现,在1869---1938年长达70年的时间内,虽然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869年的93亿元上升到1938年的720亿元,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7倍,但人们的消费始终与收入维持于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一直在0。84与0。89之间徘徊。
库兹涅茨的这些发现表明,在长期消费函数中,消费为收入的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并不是呈递减的趋势,而是相当稳定。若以常数K表示消费与收入的固定比率,则长期消费函数公式为:
C=KY
这便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反论”。因为它明显否定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第三个命题: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上升而下降。
后来又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长期时间序列的分析中,得到的是具有稳定的平均消费倾向的消费函数形式,亦即没有截距项的线性消费函数;但从截面数据分析中却能得到凯恩斯的短期消费函数形式。
(三)斯密塞斯的消费函数
斯密塞斯是最早调和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矛盾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在短期内,消费者是根据现期收入水平来决定将其现有收入的多少用于消费,消费占收入的比例随现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储蓄则随现期收入的提高而增加。
与凯恩斯不同,他认为虽然短期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但在长期消费函数中,除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外,还有其它诸多因素会对消费产生影响。这些收入以外的因素会使消费曲线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移,从而导致从长期来看,消费与收入具有比例关系。
斯密塞斯认为,收入以外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人类生产的发展,享受水平的提高,增加了消费支出;人口向城市集中,助长了全社会消费倾向的提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使社会消费倾向增加;新产品不断出现,增加了必需品的范围,从而使人们的消费支出增加。
(三)杜森贝里的消费函数
杜森贝里从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两方面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的矛盾。他认为,在短期内消费函数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而使消费与收入偏离长期固定比例,但在长期过程中,人们的消费函数要受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影响,使收入与消费保持一个稳定的关系。
杜森贝里通过研究认为,消费函数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他把消费函数的这一特性归因于相对收入效应,并依次为基础在他所著的《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与绝对收入相对立的相对收入假说。其基本要点是:
1.在消费上人们相互影响,存在攀比倾向。一个人将其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费,不取决于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他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2.消费具有习惯性,它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的影响。如果目前收入低于过去的最高收入,人们宁愿减少储蓄来维持已经习惯了的消费水平。
(四)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1957年在其《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从否定绝对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的“现行收入”概念出发,以他的“持久收入”假说发展了消费函数理论,并从持久收入、持久消费、暂时收入、暂时消费的角度重新解释了收入消费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关系。
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将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用公式表示就是:
持久收入是消费者总收入中可以预料到的较稳定的、持续性的那部分收入。按照弗里德曼的解释,持久收入是“有关的消费单位所认为是持久的平均收入,这个收入依赖于眼界和远见”。因此,在任何一年里,一个消费单位的持久收入并不等于那一年的现行收入,而等于消费单位预计他一生中可以获取收入的平均值或数学期望值。持久收入假定与相对收入假定的差别在于:它不是把消费支出同现在的收入或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联系起来,也不是强调人们的消费支出同周围人的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而是用人们的长期收入作为解释现期消费支出的主要变量。
在持久收入假定中,预期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个人对未来预期收入的因素有:个人的年龄、职业、能力和非人力财富。
弗里德曼认为,暂时收入是因暂时因素的影响而使收入偏离预期的收入,因此,这种收入具有瞬间的、非连续的和带有偶然的性质。这些暂时因素是指健康、气候、生活方式等等。它们的年年变化,使一个家庭在任何一年里可观察到的收入可以大于或小于其持久收入。
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相对应的消费,弗里德曼则分为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它们构成个人或家庭的实际消费。用公式表示就是:
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是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中的基础。他认为,尽管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对这种稳定关系有短期的影响,但长期看,这种影响会正负抵消,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的稳定关系不受任何绝对经济变量的影响。这是因为持久收入与现行收入不一样,它本身是消费者预期一生中获得收入的平均值,具有稳定性。因此,人们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同他的现行收入有关,而是决定于持久收入。
(五)莫迪利安尼的消费函数(生命周期消费函数)
根据莫迪利安尼与布伦贝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截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的论述:消费者消费任何一件物品,是为了得到一定的效用。因此,消费者一生的总效用是他目前和未来总消费的函数。从实际观察到的个人消费行为看,消费者总是想把他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做最佳的分配,使他在一生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最大,从而得到一生的最大满足。
生命周期假说的要点可以表述为:个人现期消费取决于个人现期收入、预期收入、开始时的资产和个人年龄大小。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要在一生中获得总效用极大化,他应该选择一个与过去平均消费水平接近而稳定的消费率,即在他一生中按这个比率均匀地消费其总收入,将导致总效用最大化。个人在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只是他此后一生的整个消费计划的一部分,而同期的收入也只是有助于形成这个计划的一个因素。因此,在任何一个短期内,消费与收入之间并不一定有密切而单纯的关系。所以,当现期收入超过或低于按稳定的消费率计划消费时,个人将进行储蓄或负储蓄。由于退休后断了收入,消费者为了在退休后也能保持按退休前的消费率安度晚年,他需要在工作期间进行大量储蓄。由此可见,消费者的储蓄动机主要为了实现消费效用的极大化,从而实现一生的最大满足,储蓄便是他考虑了人生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的结果。
根据莫迪利安尼的解释,引起储蓄率波动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消费习惯的反作用。收入的短期变动对消费影响甚微,但会造成储蓄率的波动。其二是生命周期的作用。个人必须对一生的收入作出预期,以便按一个均等的比例进行消费。这样当收入进行变动时,人们便进行储蓄和负储蓄,以便使暂时性收入的变动相互抵消。
如果收入的变动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这时,消费者就会调整收入的预期。所以,在收入长期增加时,由于有较高的预期收入,这时家庭将提高其消费水平。
(六)理性预期消费函数
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定与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假定的消费函数有一个内在矛盾,按他们的理论分析看,两种消费函数本质上说是前瞻的,但其模型设立和计算方法却是后顾的。霍尔为了克服这种矛盾,采用理性预期假说,用随机方法修正持久收入和生命周期假定。他的基本思路是考察描述一个消费者最优的欧拉方程,欧拉方程刻画了两期消费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者的相对价格的情形,这一相对价格实际上就是一单位未来消费的贴现成本。通过分析,霍尔的结论是:
这表明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见的。由此也可以推出,如果消费是预期可以改变的,那么个人可以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拉平消费。例如,消费被预期提高,这表示现期消费边际效用大于未来预期消费的边际效用,因此,个人较好的做法是提高现期消费,即个人将消费调整到这一点,在这样一点上消费不在被预期改变。
随机漫步假说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消费与滞后的收入变量无关。但弗莱文对随机漫步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消费与滞后的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她把上述发现称为消费对收入具有“过度敏感性”。另外,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也表明,消费对收入存在着明显的“过度敏感性”。
(七)误差修正机制消费函数
不论是消费函数的早期经验发现,还是持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