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柏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者:湛柏明发布日期:2007-01-22

「湛柏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文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完成,美国即时地调整了对华贸易政策。

其中的重点是强调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三原则,要求中国在解决全球贸易失衡中扮演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的角色,要求中国市场对美国厂商更加开放。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责任论"与"威胁论"一样,不但不会弱化美国对华歧视性贸易行动,也不会解除高新技术出口与纺织品服装进口限制,反而会遏制中国发展。

「关键词」美国贸易政策;中美贸易关系;影响

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与重点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过渡期的完成,美国即时地进行着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2006年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罗布。波特曼(Rob Portmam )向国会提交了题为《美中贸易关系:更大责任与严厉执行的新阶段》报告。①「United States Trade Rep resentative ,U.S.-China Trade Relations:Entering a N ew Phase of Greater Accountability and Enforcement ,February2006,参见

http://www.ustr.gov/Document_Library/Reports_Publications/2006/Section_Index.html.」这份报告提出了包括多项更严厉手段在内的35项新举措,试图通过加强美国政府内部跨部门的合作,向相关的驻华机构增派大量人手,加强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合作,强化对华贸易的监察和执行,使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发挥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作用,即中国应该像美国、欧盟和日本一样,按"成熟"的WTO 成员的标准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

这些举措出台的逻辑前提是中美贸易关系进入到所谓"新阶段".按照波特曼的报告,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以来的时期里,中美贸易关系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现在正进入一个新时期,波特曼对中美贸易三个阶段的划分如下:

1986~2001年,这是中美贸易关系的第一阶段。此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重点是与中国进行基本贸易协议谈判,"领导"中国进入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贸易制度之中。

2001~2005年,这是中美贸易关系的第二阶段。在中国加入WTO 的这四年过渡期内,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主要是监督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保证中国遵循市场准入义务。

2006年及其以后是中美贸易关系的第三阶段。美国认为,作为WTO"新成员"的过渡期限结束后,中国已经明显地上升为全球贸易强国的地位,必须既兑现"入世"承诺,也超越这些承诺,为解决过去四年来出现的全球快速增长的贸易失衡问题发挥应有作用,以确保全球贸易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调整的重点

美国认为,中国在解决全球贸易失衡中应该扮演如同美国、欧盟和日本一样的角色,这是美国提出中美贸易关系进入"新阶段"的重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现在是一个贸易强国,但是它在经济方面只发挥着一个中等国家的作用,同时还游离于几个关键的贸易协议和组织之外,如《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互联网协定》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而这些方面是美国的优势所在,可见其中的真实意图就是围绕美国的贸易利益,把中国抽象成虚幻的贸易强国"地位",便于让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并要求中国严格执行相关条约。

2.美国确立对华贸易三原则。其一,鼓励中国参加一个不断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其二,为美国人民获得由此体系带来的经济利益。其三,在中美贸易关系"新阶段"来临之际,美国又专门增加了一项对华贸易政策的新原则:寻求一种公平而可持续的贸易关系,在美国出口导向的就业增长方面创造更加均衡的机会。与其他贸易伙伴不同,美国由此形成了对华贸易政策三原则。

3.美国确定了对华贸易六大工作目标。为了保障以上对华贸易政策的三项核心原则,美国确定了六大工作目标,分别是:使中国以一个负责的成员更加全面地融入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体系,并使中国保证支持在进一步开放世界市场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监督中国坚持国际与双边义务并保证完全贯彻与遵循之;全面而透明地增强美国的贸易补贴与其他进口法律,使中美两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公平竞争;在中国目前的承诺之外,促成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准入与中国经济的更深入改革,以保证美国公司与工人能参与公平竞争;实行有效出口鼓励,把注意力放在美国出口有增长潜力的中国各个地区;确定贸易关系可能遇到的中长期挑战并积极解决这些挑战。

在美国想要达到的六大目标中,让中国按"规则"办事是第一位也是最基本的目标。在美国政府看来,一旦中国政府接受了多边与双边规则协议,中国市场准入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因为在过去的日子里,美国只要运用或威胁运用WTO 或美国适用的补贴法律,就能够为美国商品与服务准入中国市场打开通道。因为中国的商品出口和高新技术品的进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这样可以使美国在中美贸易关系中处在相对主导的地位。

在国际贸易体系与要求中国遵守承诺的众多规则中,美国特别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指出中国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知识产权执行不力,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的侵害标准与实施活动中缺乏透明度,要求中国不仅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对违反WTO 协议规定而侵犯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应该认定为刑事犯罪并受到相应处罚。

(三)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调整的目的

美国贸易代表对于中美贸易关系"新阶段"的判断,以中国加入WTO 过渡期的完成为界限。在美国政府看来,一方面,中国加入WTO 过渡期的完成,意味着中国不仅应该遵守双边与多边"入世"承诺,按照WTO 规则行事,还应该积极、全面地参加对发达国家适用的其他各项有关发展贸易的国际协议与国际组织,按相关协议与组织规则行事,从而突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使美国厂商凭借自己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准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另一方面,美国认为,中国加入WTO 过渡期结束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未随着两国贸易关系"新时期"的到来而有所改变,这样美国可以随时借此制约中国。美国对待中国贸易身份的矛盾心态,是其惯用的双重标准在对华贸易政策方面的再次体现,其目的是比较明显的,这就是既增加中国厂商进入美国与世界市场的成本与风险,同时又减少中国厂商对美国及其他市场的冲击程度。

二"威胁论"与"责任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遏制中国发展

中国市场开放以来,美国国内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存在着相当大的恐惧感。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Lardy )指出,在一些人看来,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它对美国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由于美国逆差中越来越多的部分是高技术产品,而不仅仅是服装、鞋和玩具,一些人认为中国侵蚀了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以及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①「Nicholas R.Lardy ,"The Great New EconomicChallenge ?"参见网址

http://boodstore.iie.com /merchant.mvc ?Screen=PROD =3802.」

2005年1月12日,中美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重提"中国威胁论",称中国出口的电器、电脑、通讯设备以及其他需要高技能、高技术的产品的增长大大高于其低价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国在其他高科技的工业(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领域的竞争力正在迅速获得优势。不断增加的中美贸易逆差已经开始影响到美国高科技工业,而美国高科技工业曾经被认为是不会受低工资为特色的中国竞争的。①「2005Report to Congress of the U.S.-China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pp.85-108,参见网址http://www.uscc.gov./annual _report/2005/annual_report_full_05.pdf.」

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Scott)在提交给中美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中说,在1989~2003年的14年中,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62亿美元增加到1240亿美元,翻了20倍,2004年还会再增加20%,达到1500亿美元。报告运用进出口与就业需求换算的新方法,发现严重的贸易逆差让美国同期丧失了150万份工作,涉及制造业的所有领域,包括半导体等过去被认为不会受中国"威胁"的高科技产业,现在每个州都受到影响。②「Dr.Robert Scott,"U.S.-ChinaTrade ,1989-2003:Impact of Jobs and Industries,Nationally andState -by State,"A Research Report for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参见网址http://www.uscc.gov/researchpapers/2005/05_02_07_epe_wp_rscott.pdf」

在美国看来,中国在国际生产与贸易中,对美国所取得的这些好处不是通过市场竞争决定的结果,而是通过人为控制两国的货币汇率、对国内产业实行补贴、对美国产品构筑市场准入壁垒等非市场竞争行为造成的。

这些行为使美国厂商与中国厂商的竞争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的竞技场上,因此美国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手段遏制而不是纵容中国的发展势头。

与"威胁论"相比,美国政府在调整对华贸易政策以适应中美贸易关系"新阶段"的报告中,字里行间虽然没有"威胁论"的格调,但是在评估中国的经济能力与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时,却突出地强调了中国作为一个"成熟"的WTO 成员和一个贸易强国的前提,要求中国应该像美国、欧盟和日本一样承担发达国家的责任。相对温和的陈词同样不客观地强调了中国对美国货物与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壁垒、中国不按规则办事、中国的出口补贴与激励等问题,以此来要求中国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承担义务的"责任论"奠定基础。

美国贸易代表在报告中提出的"责任论",可以视为对中国"和平发展"观点的回应,但并不意味着"威胁论"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中失去了影响力。"责任论"与"威胁论"同样会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意识形态差异、安全借口、经济霸主地位的独尊性会为美国对华采取贸易歧视性政策煽风点火,"威胁论"在短期内会起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从两者的共性看,建立在"威胁论"与"责任论"基础上的对华贸易政策都会遏制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前者在抬高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上、后者在抬高中国经济的宏观承受能力上把中国推到矛盾的焦点,使中国成为美国甚至世界经济与贸易失衡的"罪魁祸首",对此,我们对这两种论调都要有适当的警觉。

尼古拉斯。拉迪的研究表明,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既非中国货币低估,亦非中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将美国和其他外国商品拒之门外。失衡越来越大是因为中国已成为许多制造品的首要装配基地,而这又主要是由于外国企业将它们的装配业务从亚洲其他地方转移到中国所致。制造这些产品的部件主要是从亚洲其他国家购买的。另一方面,美国和欧盟15国只供应了12%的投入品,却购买了约一半的中国出口加工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拉迪的分析同时指出,中国本土企业还没有出现技术上的"蛙跳"现象,因为美国从中国进口而被归为高技术或先进技术的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它们数量大、单位成本低,并且无论是生产商还是出口商,大部分是迁移到中国大陆的中国台湾企业。③「NicholasR.Lardy ,"The Great New Economic Challenge ?",参见网址ttp://boodstore.iie.com /merchant.mvc ?Screen =PROD Code =3802」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