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晶:古代东方哲学的宇宙创世说」正文
世界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现在东方,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的黄河、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等流域就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随后在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和伊朗高原相继产生了一批奴隶制国家,这些地区和国家孕育了世界最早的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最早的哲学思维。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希腊文明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其文明产生的历史年代和精神形态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甚至从人类思想发展史来看,大致都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发展阶段。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相同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发展阶段,于是,经历过这些相同的物质发展阶段的人们,也会经历大致相同的思想发展阶段。本文将东方民族在古代对宇宙生成所提出的种种说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出东方各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相似性。
关键词:东方哲学 创世说 无 有 宇宙生成
作者孙晶,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从无到有”的世界生成图式
东方国家的古代哲学家对宇宙创世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主要有“从无到有”说,对宇宙是从“无”开展而来还是从“有”开展而来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希腊古代哲学家却完全不同。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宇宙的生成演化完全是神的创造,他们把神的创造和自然的生成交织在一起,以神话世界观来解释世界生成图式。直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希腊早期哲学家出现之后,才开始了自然哲学的思考。而中国诞生于公元前的《淮南子》对宇宙和世界的产生提出了很多说法,如《 真训》:
“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
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 ,无无 ,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 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 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 ,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者也。”
在《 真训》上述论说中,作者对宇宙的起源做了探讨,将宇宙的演化分成不同阶段,即: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此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万物处于积聚状态,虽已呈现出萌发之兆,但还没有发展完善而最终形成,处于一片混沌之中。
第二个阶段,天地阴阳二气上下互相交合,“相与优游竟畅于宇宙之间”。宇宙中和气 ,处处酝酿着生化之机、但是具有形质的物体还没有产生出来,只有生命的征兆,而没有具有生命的具体形态。
第三阶段,便到了宇宙创化的原初阶段,即篇中所说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此时的宇宙虚无寂寥,萧条冷清,“天合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宁静无为。这种宁静是蓄势之寂静,是蕴含生命等待阴阳和合而生的阶段。
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对应有三种存在状态:“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意为:第一阶段的状态为“有有者”与“有无者”两方面,前者为感性的存在,后者为观念的存在。在此阶段,万物虽未出形,但已经蓄势待发;而除了未得开展的物质之外,还有物质赖以存在的空间。这种空间“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们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浩浩瀚瀚,漫无边际,各种各样的原初物质都在其间繁衍生息。实际上第一阶段只是“道”或“一”的存在,而“有有者”与“有无者”是被“道”或“一”所遮盖着的,这是“无”。在第二个阶段的状态为,物质与空间仍尚未分化,宇宙还处于混沌朦胧的状态,它虽深邃广大,但却未显内外之分。在第三阶段的状态,就是所谓“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此时“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宇宙万物处于最初的原始状态。按照《淮南子》的描述,宇宙的演化是从无形演变为有形,从混沌演变为清晰,从昏暗演变为明朗。经过了一个时间的历程,完成了宇宙的演变。《淮南子》实际上是用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路,把宇宙生成的过程解释为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静到动荡,从整全到剖判,从大一到万有的过程,它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存在状态上也可以划分为三种,在经过了这些时间阶段和存在状态后,万有世界便产生了。
从《淮南子》之〈天文训〉〈精神训〉和〈 真训〉关于宇宙生成的描述来看,它们对对“有”和“无”进行了规定和说明,“无”是“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也即不可认识不可描述的世界,而“有”则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是可认识可描述的世界。“无”是“有”的根本,也是“有”的来源。从此可以看出,《淮南子》所持的宇宙生成论是典型的“从无到有”说,“道”即是“无”或“无极”,“万物”则是“有”了。
关于宇宙的原初状态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中都有不同描写,屈原的《天问》里就有关于宇宙生成论的描述,“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体化?”其中的“遂古之初”和“上下未形”可以与《淮南子》中的“天坠未形”(《淮南子•天文训》)相对应,与《黄帝帛书•道原》中的“恒先之初”同意,均指宇宙产生以前天地尚未形成的终极存在状态。?? 《淮南子•精神训》说: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 漠闵, 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其中所说“窈窈冥冥,芒 漠闵, 鸿洞”,同书《天文训》称为“冯冯翼翼,洞洞 ”,都指天地未成形之前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在战国《楚帛书》中描述为“梦梦墨墨,亡章弼弼”。屈原《天问》里的“明明暗暗”,在《黄帝帛书•十六经•观》描述为“无晦无明”,强调混沌的状态,为下文阴阳化分天地作准备。而屈原《天问》里的“阴阳三(参)合”,则在《黄帝帛书•十六经•观》表述为:“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 《淮南子•精神训》说:“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有了阴阳二气,然后就有了天地之始,宇宙就这样生成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天问》《黄帝帛书》《淮南子》以及《楚帛书》中的宇宙生成论是完全一样的,一些表述的词句都完全相同。特别是《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它继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该书《天文训》说:“道始于虚 ”、“道始于一”,认为在天地未成形之前,整个宇宙是个浑然一体、没有定型的“虚 ”,是个混沌未分的“一”。《原道训》说: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如一。”
据上可以这样分析:“道”是“虚 ”之道,是“一”之道,归根结底,是物之道。这是对先秦道家“道生物”观点的改造,肯定了“物有道”,将道和物辩证地统一了起来,这是明显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宇宙生成论方面,该书《天文训》指出: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并认为宇宙之气“清扬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阳为日,阴为月,阴阳分化为四体,这是明确的宇宙构成论,在近代科学出现以前,几乎成为古代唯物主义公认的定论。众所周知,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的基石正在于把“道”理解为宇宙化生的本根。先有本根,在经过几个不同阶段的变化后,天地万物产生出来。其中,阴阳二气或天地之气的阶段化,是宇宙生成论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淮南子》这部传世文献的论说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最为典型的宇宙生成论文本之一,它揭示了万物经过不同的几个演化阶段,如何逐步演化出来的;而且在生化的过程中前后阶段具有因果关系。
二、生殖诞生的宇宙生成模式
古代东方人对宇宙诞生创造模式非常关心,他们往往通过对生物世界的各种生殖现象的观察,来对宇宙世界的产生进行想象和模拟似的描述。例如,古人们根据鸡与蛋的生殖关系,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来对宇宙的生殖和再生的关系进行描述。印度上古吠陀诗人在探讨宇宙创世说时提出了几种说法。其中主要一种看法认为,在宇宙出现之前是混沌幽冥,或者是洪荒遍地,其中孕育着一颗生命的种子,即金卵一个(或金胎)。金卵产生之后,分裂为两片,从此世界得以产生。 吠陀稍后的奥义书对宇宙由卵创生有了更成熟的说法,《歌者奥义》说:
“太始之时,唯‘无’而已。而有‘有’焉。而‘有’起焉。化为卵。卵久静处如一年时,于是乎破。卵壳二分,一为金,一为银。
彼银者为此土地;金者为天。卵外膜为山岳,内膜为云雾。脉管为江河,液汁为海。”
这种认为宇宙最早产生于卵的说法,同样也出现在远古的埃及。在古埃及的赫利奥坡里斯神学和赫尔摩坡里斯神学体系中,它们同样认为宇宙未开启之前存在的是混沌之水,在这片流动的、天生的混沌之中有一个“原始丘”,丘上有一个“宇宙卵”。卵的孵化,形成了宇宙的各种现象。《三五历记》 与《淮南子》也有类似的神话,如《三五历记》说:
“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 始牙, 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太平御览》卷一引)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为天,圣为地。”(《艺文类聚》卷一引)
《淮南子》的〈天文训〉说:
“虚 生宇宙,宇宙为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清妙之合未易,重浊之地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中国的这种思想后来传到了日本,在《日本书纪》(神代上)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说法,:
“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浑沌如鸡子,溟 而含牙。及其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精妙之合博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然后,神圣生其中焉。”
可以看出,日本的这种“世界开辟说”很明显是完全是脱胎于中国古典而来的。原始先民们赋予宇宙卵以原始创造者的性格,就连开天劈地的盘古也是生于宇宙卵的,日本的记纪神话认为,神圣也生于其中,鸡子即为宇宙卵,而宇宙卵就是孕育人类世界的子宫。考察朝鲜半岛的宇宙创造说也能看到与卵相关的神话传说。这种自然哲学的萌芽是远古人类的精神支柱,为人类探讨自身和宇宙的来源问题提供了方便。金卵论是人类思维处于低水平阶段的产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唯一神论的基础上产生具有哲学意味的一元论。
在印度最古的《梨俱吠陀》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宇宙起源的重要思想,除了认为宇宙产生于某一物体的说法外,吠陀时代的诗人们还对宇宙本源的发展过程和产生方式非常感兴趣,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其中被称为“开展说”的观点非常重要。《梨俱吠陀》的赞歌之一《无有赞歌》 是一首充满哲学意味的诗,它描述了在宇宙开创之前,那时的状态是既非有又非无,仅仅是混沌冥暗的水,存在的只是无形而具有活动力的“唯一物”。它又是精神性的“心识”(manas)。在当时心识被看作灵魂或精神性的实体。心识由于欲念而生起无和有,心识也由于热力进行二分,出现了男性和女性,从而产生了万有。这种宇宙创世说承认创造的动力是“欲念”、“热力”等,而创造的根本则是唯一无二的“唯一物”((tad ekam,指心识),也即唯一物的自身发展即为宇宙万有的发展,这样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