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蛟:中国政治学繁荣与发展的八大“着力点”

作者:杨海蛟发布日期:2015-07-17

「杨海蛟:中国政治学繁荣与发展的八大“着力点”」正文

中国政治学恢复三十年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握中国的政治发展趋势,广泛批判、借鉴中西方政治学理论与实践,努力探索中国政治学繁荣和发展之路。在这期间,中国政治学在学科体系建设、专门人才培养、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方法创新、国际学术交流、理论服务现实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发展过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挑战,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引起的国内经济、社会、政治剧烈变革为政治学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政治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如何真正体现自身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中应在以下八个方面不懈努力。

一、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创立实现了政治学历史上伟大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政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分析社会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关系为出发点,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揭示了“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政治结构、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并阐明了政治现象的本质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势”等政治学原理,以及阶级理论、政党理论、革命理论、民主理论、国家理论、民族理论、社会理论等政治学理论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随政治实践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政治实践。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和政治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构筑了中国政治学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框架。政治学恢复之初,通过整理、发掘、阐释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使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学的学科本质、历史地位、发展定位、基本范畴、核心命题、研究方法等有了清晰的认识。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和政治实践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完备、理论研究逐步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综合创新、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学科价值充分展现。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众所周知,政治学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假设、资料收集、观点论证、结论提出等环节都有研究者立场、情感和价值的介入,并且由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关键性和敏感性,政治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态度和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科学客观的研究态度和劳动大众的研究立场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政治学研究者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分析、评判中国传统和西方的各种政治思想、理论,不仅有效地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腐朽和敌对思想的侵蚀,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有益成果,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的健康发展。更加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中国政治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动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开放的、实践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其“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宗教戒律,不允许讨论”,而是在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不仅形成了包含丰富政治学思想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而且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国家理论、主权理论、政党理论、政治文明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政治改革理论、政治参与理论等基本理论的研究,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服务和支持。

经过三十年的稳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硕果累累。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逐步稳固,其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渗透在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全部过程中。在广大政治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推动下,中国学者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在排除极“左”和右倾思潮的干扰的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学思想、观点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阐发,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被广大政治学者应用于政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基本理论研究、中外政治制度研究、中外政治思想研究、国际政治研究、行政学研究、政策科学研究等。

更加值得欣喜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指导下,权力政治学、权威政治学、区域政治学、民族政治学、传播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管理政治学、财政政治学、政治社会学、政治文化学、军事政治学、国防政治学、政治心理学、生态政治学、领袖政治学、语言政治学、警察政治学、政治伦理学、边疆政治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巩固了其主导地位。

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政治学者以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服务大局,不断开拓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基本抛弃了简单地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作为学术依据的简单拼凑式作法,和凡事都在浩如烟海的马克思主义论著中寻找答案注解的思维定势”,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方法和立场,结合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以及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构建出逻辑严谨、解释力强、实践性强的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体系。在社会政治发展要求与政治学特有发展逻辑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政治学者不但对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展开系统的政治学理论研究和阐发,而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有的、丰富的和复杂的政治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主理论、政党理论、主权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政治文明理论等,从而为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论证、理论支撑和理论服务。

再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其国际话语能力。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介绍、探讨和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流派的政治学说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尤其是对马尔库塞、萨特、葛兰西、哈贝马斯等人的政治思想作了全面的阐释和深入的剖析。此外,还广泛参加、协办和主办马克主义政治学相关的学术会议,不仅使中国的研究始终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而且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成果向世界范围内推介,提升了其国际话语能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进程的加速,纷繁复杂的政治现实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虽然在恢复伊始就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涵义、学科属性、基本范畴、理论体系构成要素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中国政治学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资源相对匮乏、研究对象政治敏感性强、以及西方海量的新兴理论和思想的强势侵入等原因,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仍停留在对马克思经典作家个别论断的片面理解上或教科书之中。而且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基本的共识,致使中国政治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传承和发展仍然缺乏牢固的理论根基和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和实践化进程有待加强和加速。根据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分析和指导中国政治现实,进而形成对当代中国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具有解释力、科学性、指导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这是时代赋予中国政治学的使命。受政治学研究过程中极“左”或极“右”思想倾向的影响,有些学者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别论断,另外

有些学者则在没有认真阅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的情境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无端的质疑,并对西方政治学某些理论推崇备至、盲目崇拜。上述两种倾向削弱了中国政治学深刻剖析、系统总结和科学指导中国政治实践的能力,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缺乏解释力,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资源分配模式尚待完善。在我国现有的学科设置中,并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专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政治学专业课程中很少开设独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等课程,相关教学活动被零散的揉入“政治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研究生培养的推荐书目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的占比普遍偏低。上述原因导致难以培养出立场坚定、知识渊博、理论扎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者,并可能致使相关研究出现断代的危险。而且,相对于其他学科和分支领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在研究经费、课题分配、学术交流、职称指标、科研荣誉、学术成果发表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科研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匮乏导致研究动力相对不足。

新世纪、新阶段,正是中国政治学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再创辉煌的关键时刻。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在中国政治学时代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征程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汲取养分,逐步构建一套体系完备、逻辑严谨、方法科学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打造一支学风扎实、功底深厚、逻辑严谨、思维活跃、配置合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队伍。要达成上述目标,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其一,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的理论、立场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过程中,应该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公开宣称并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代表和服务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品质;应该“科学准确的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对于特定政治问题的具体看法、特殊论断和某些推测”;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梳理和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关键概念、范畴,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达成建设性共识,为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其二,进一步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中国特有社会政治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最好的坚持。因此,应该真正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阐释、甄别各种政治现象和其他政治理论,而不是仅仅通过对经典作家个别论述的引用来彰显对马克思主义的表面忠诚;应该坚持运用马克主义政治学原理,阐释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建设,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和观念的创新,推动本土化、时代化的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应该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和学术观点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建设制度化的学术交流和争鸣平台,鼓励理论创新,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建设性交流与争论,防止画地为牢、各自为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中国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