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昌清:“中国政治与伦理”学科纲要

作者:柳昌清发布日期:2017-04-29

「柳昌清:“中国政治与伦理”学科纲要」正文

一、“中国政治与伦理”的性质、特征、意义与作用

(一)“中国政治与伦理”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老3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后建立起的新5门(唯物辩证法哲学、辩证逻辑、新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化社会学、中国政治与伦理)学科之一,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中有关政治的学科。

文明类型理论(历史文化社会学)的创立,为“中国政治与伦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文明类型理论认为,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是经济主导型文明,此外还有宗教主导型文明及其复合型文明。按照文明类型理论,中国与西方的根本不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而是政治主导型文明与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并延续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恩所构想的比资本主义高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而是政治主导型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阶段所要经历的社会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同一历史阶段,沿着各自文明发展的道路前进,不存在谁代替谁、谁战胜谁的问题。政治主导型文明与经济主导型文明一样,是两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包括生态文明阶段的到来)而不断改进、继续保持的文明类型,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和而不同。宗教主导型文明因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逐渐消亡,但宗教将继续存在。当今世界,妨害和平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作为主导型(或主要)整合要素的宗教观念和制度,如排他性的“上帝”观念、“圣战”观念、军国主义,等等,由此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对抗,形成恐怖事件、恐怖组织,甚至会形成恐怖政府,必须引起重视。

从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历程看,在农业文明阶段,政治主导型文明比较适应;到了工业文明发展阶段,经济主导型文明比较适应;当进入生态文明阶段以后,政治主导型文明又比较适应,因为在全球实现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目标,会减少资本集团的经济利益,需要国家发挥作用,需要伦理道德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弱势,而是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强势。当然,政治主导型文明只有在吸收了人类在工业文明的阶段所创造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后,才能够提升其文明的水平,承担起新的使命。中国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事实、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都在不同程度上证明了与西方政治模式和文明模式不同的政治主导型文明及其模式有存在的必然性,必须对其政治原理及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而不能套用西方政治学的原理和规律。

中华文明在思维方式方面也有自己的特征,这就是从整体出发,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西方的理论思维以形式逻辑为工具,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建立学科。这样建立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有其清晰、明白的长处,也有其割断了联系的短处。现在他们也开始注意纠正这一偏向,形成了一些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等。中国的社会本身就整体性强、关系复杂,习惯于辩证思维,强调知行合一,所以,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就要以复合型学科(体现了相互联系)或发展型学科(体现了发展变化)为基本学科。除上面提到的5门作为基础理论的学科(唯物辩证法哲学、辩证逻辑、新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化社会学、中国政治与伦理)外,还包括自然与科技、美与文学艺术、信仰与宗教、政策/法律/民间规则、行政与人事管理、经济管理与企业文化、教育与人力资源、新闻与宣传、军事与战略、国际关系与外交、体育与健身、语言文字学、图书文献学,等等。

(二)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从古至今,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经济力量和其他社会力量都受其控制。这一点与西方根本不同,西方的政治受经济力量(资本的力量)和其他力量的控制。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腐败。那么,在中国,不受经济力量控制的政权又是怎样防止腐败的呢?这不能不说到“伦理”。“伦理”在汉语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伦道德之理,二是指事物的条理。用现代术语来表述,就是:一是指道德,二是指科学。道德与科学也有联系。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往往是当时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多数具有客观必要性。但客观必要性与客观必然性还是有差别的,过时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需要舍弃或矫正。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但他也认为,“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损益”变革的。另一方面,科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要受道德的监督和制约。伦理是道德与科学的时代性统一。研究中国政治,必须与伦理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几千年政治实践(包括新中国政治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也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思想的精华。

儒家主张政治与道德应当结合在一起。周公认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是“敬德保民”。孔子认为,社会治理应以道德教育和礼治为主,行政和刑罚为辅。他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是道德感化的过程。季康子向他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他认为从政者的道德形象是行政命令能否得到实行的必要条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官员不是首先让他们学会知识和技术,而是要首先进行道德训练和培养。君臣之间要建立起道德互信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不认为只有当官才算从政,宣传孝道、建设基层政治的道德基础也是从政,把政治视为道德的延伸和外化。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根据实践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儒家伦理政治的传统相融合,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以后又进一步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党的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这句话被写入了党章。其后又写入宪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毛泽东之后的历届领导人也都坚持并不断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1985年提出“领导就是服务”。从而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江泽民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说,中国传统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伦理”主要侧重于“道德”的话,那么,在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建构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伦理”则要纠正传统政治忽视“科学”的偏向,增加政治科学、科学政治的视角和内容,同时要在政治问题上把科学与道德统一起来,既纠正中国传统政治学说的偏向,又避免西方政治学说的偏向。

中国政治的基本学科应当是“政治与伦理”而不是单纯的政治学。在中国,政治以实现伦理目标为宗旨,伦理又始终围绕着政治。离开伦理的政治必然演变为暴政和腐败政治,离开政治的伦理思想将陷于无用。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原始社会解体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决定的,其历史惯性的作用和政治生态的影响使其延续到今天;不断地吸收和变革又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形成与西方政治制度和宗教传统不同的另一种模式,各有利弊。其他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模式的结果说明,中国保持和不断变革自己的模式,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选择。当然,中国政治和伦理还面临着现代化变革的攻坚,无论是“过”还是“不及”,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也是创建“中国政治与伦理”这门学科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沿着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思路去构建中国的政治科学,反过来指导中国政治和伦理的现代化。

(三)就其社会实践作用和意义来说,“中国政治与伦理”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中华文明是政治/伦理型文明,中国社会是政治主导的社会,政治与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使其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也可以反过来指导改革,推进中国政治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中国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难点。中国现代政治与伦理的发展,既以传统优秀的政治伦理思想和行为作为基础,又要吸收其他文明政治科学与道德的现代成果,从思想理论到政治制度,实现从传统经验型政治伦理思想向现代政治学与道德学的提升,完成传统集权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变革。

第一部分  中国伦理政治的基本原理

二、权力的合理性:反作用与作用原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不同的文明类型会形成不同的侧重。在经济主导型文明的社会结构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力比较强:生产力发展了,就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改变了,就能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在政治主导型文明的社会结构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力比较强: 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要依赖生产关系调整到合适的程度,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国家实行了合适的政策和发展战略。这样的社会结构可以叫反结构。

在反结构的社会,国家对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很强的掌控力,控制着重要资源,也掌握有较多的管理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的权力;同时,国家也直接兴办企业和垄断行业, 这种社会结构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如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调控市场价格,等等。其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组织及调动能力强,政治思想教育的普及程度高,政治决策在正常情况下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同,这是反结构社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在战胜洪水、瘟疫、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在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方面,在实行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城市绿化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方面,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等,就是这种优势的体现。

但是,反结构社会也容易出现政治干扰甚至阻碍经济、科技和文化按正常规律发展的偏向或倾向,这种偏向会导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出现停滞、倒退,容易出现为了方便统治而实行弱民、愚民政策的偏向,弱民政策导致尚武精神和国防力量的衰减,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