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耀章:行政美学初探

作者:乔耀章发布日期:2015-04-22

「乔耀章:行政美学初探」正文

研究行政美学首先是基于理论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家以及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的政府,必然把秩序的维持作为重要内容,秩序和平衡具有公共美。因此,政府就是通过国家职能实现国家行政的美。

研究行政美学又是基于公共行政实践对于理论背离的反思。在剥削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统治阶级的属性,使得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的国家和政府有可能失却公共性,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作为国家机器的政府出现了全球性趋向,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政府的传统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向公共性、社会性的复归,也体现了向公共美、行政美的复归。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府阶级性、人民性相统一的特征,应该具有公共性,并具有公共美和行政美。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即使是在人民国家,由于历史、阶级、认识的局限性,公共理念的缺失,人民政府有可能在实践上偏离公共性,同样失去公共美,产生行政违法甚至行政腐败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也呼吁着行政"美育"的加强。

研究行政美学还基于行政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发展需要。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会有其不断创新的过程,行政学亦然。在国内学界,已经有一些文章涉及到行政美学的若干问题,但尚未上升到独立学科体系来论及。为了将行政美学明确化、系统化,有必要展开行政美学的研究。

一、行政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定位

行政活动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都曾提出,美是美的事物的客观属性;某种比例或排列其本身就是美的,而不是因为它们偶然间诉诸于观看者或聆听者" 。行政美学的美客观地存在于行政审美的客体当中,是审美客体激发起审美主体的美感。同样,行政审美活动也不能没有审美的主体存在,行政审美主体对美的认知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政美的发掘。行政美学存在于行政审美主体和行政审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关系中,是二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一)行政美学的研究对象

行政美学就是关于行政美的学问和知识体系,是研究和揭示行政主客体在既定的行政生态环境中相互作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任务和目的在于促进行政活动真善美的统一,在追求行政活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中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首先,研究行政美学要从行政主体着手。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已经不是惟一的行政活动者,社团、企业都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参与到公共行政中,这促进了行政活动的民主化和公正性。但是,行政美学所讨论的行政主体首先限定在政府组织的范畴。这对于中国的行政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政府管理制度化不足的情况下,奢谈公共管理无济于加快中国行政改革的步伐,反而可能给政府扩大职能、继续推行强势政府、全能政府埋下隐患。作为行政美学研究对象的行政主体是个自在的系统,应当说,在世界范围,这一系统都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的,中国表现得更加突出。作为行政美学研究对象的行政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行政架构和政府过程即行政行为。它们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美的规律。

研究行政美学要注意行政客体的作用。行政客体是行政管理的相对方。它既包括个人,也包括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单向的,具有强制性,政府管理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和权力,因此,行政管理是不可调解的。行政美学考察的行政客体不是抽象的物,而是具体的人。行政美学承认人在社会乃至整个行政管理中的核心的、被尊重的地位,他不依附于任何个人或组织,他必须是生动的、自由的、发展的人,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实现和自由发展服务的。作为行政美学考察对象的行政客体是开放性的他在系统,人群和组织在这一系统中不停地分化与组合,一个和谐的组织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组织成员在一个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系统内互相依存与共同发展。

其次,行政美学要从具体的行政活动中开展研究。行政活动是由行政主体基于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公共利益的活动。在行政活动中,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都指向公共的行政目标--公共利益,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的指向往往出现不一致性。那么分析这种不一致性不仅要从公共利益的表面定义出发,更应该重视公共利益的指向过程。

再次,研究行政美学要关注行政生态的功能。行政生态学认为,公共行政不是独立存在的。当外部的环境诸如经济、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政府的行政理念、行政模式必须相应地进行调整。众多因素作用于行政大系统即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使它们发生系统内的互动作用。例如在一定的行政生态条件下,行政主体可能成为行政客体,而行政客体可能通过分化组合,产生新的组织和利益集团,从而对行政管理活动施加影响。一些组织甚至直接进入政府体制层面,参与管理,从而直接成为行政主体系统的组织部分。

公共行政的目的是为了在人类社会建造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家园,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在行政生态中通过行政活动相互交往,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平衡与进步。因此,行政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存在于具体的行政系统和行政生态中。从宏观方面看,行政生态影响并制约着行政系统的运行,而行政系统也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着行政生态的运行轨迹。从微观层面看,行政系统中的自在系统与他在系统也在不停的相互作用中,正是在这样的系统内、系统外的运行中实现和谐。

(二)行政美学的学科定位

行政美学主要是作为行政学元理论的行政哲学的分支学科,而不是作为哲学门类的行政哲学的分支学科。行政美学遵循的发展路线是:首先,行政学理论是对行政实践活动的理论抽象,行政实践活动是行政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而作为行政哲学则是对行政学理论的哲学抽象;作为行政哲学的分支学科,行政美学是对行政学理论的美学抽象,其形式表现为行政哲学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行政美学也直接使用了行政哲学和美学研究方法,从而对新的学科体系---行政美学的构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行政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行政哲学和行政学并以它们为中介,反作用于行政实践活动,对行政主体进行行政"美育",而这是行政美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二、行政美学的思维逻辑

作为学科体系存在的行政美学首先是一种价值体系,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自从19世纪行政学问世以来,行政管理活动的价值思考就始终存在于争议之中,近年国内行政哲学的反思可以看作是这种争议在中国的集中体现。行政美学的研究也自然遵循这一逻辑分析的框架,并呈现出独特的思维特征。

(一)行政活动是行政主体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要达到一个目标,即使社会"由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下行使这一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从而公共行政管理达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状态。

首先,行政活动是行政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历史就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类的历史是实践的历史。正是由于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类社会的过程首先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的实践过程。同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公共物品开始出现,基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公共物品的分配,公共秩序的维持者--政府出现了,于是人类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公共行政活动出现了。和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不同,行政活动是以社会为对象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其次,行政活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和动物不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意志的对象化实现的过程。在人类的创造过程中,"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当然,在什么是人的内在尺度上,学术界存在争论。从行政学的视角看,这种尺度主要体现在对美的价值的无限接近上,即行政管理就是要在这种无限的接近中塑造社会,也塑造人类自身。

行政活动是属于人的实践活动,它应该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行政活动的"真",就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合规律性;"善",就是行政活动的合目的性;而"美"就是行政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正是在符合美的规律的行政管理的结果中,人的意志和行政的价值将得到充分显现。行政管理活动是利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公共利益的活动,公共的利益不具有排他性,这种分配与维护必然带有公平和正义的特征。如何使公共行政能够实现这种公平和正义性,就在于行政主体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行政活动的美的规律。

再次,和谐与秩序--行政活动的美的本质。行政活动的美在于和谐。在不同的审美客体与主体中,正是秩序与和谐才构成了行政活动的美。而和谐正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多重、复杂的关系之中。

行政的和谐与秩序体现了行政活动的真善美的统一,也成为行政活动的终极价值。而且和谐与秩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会体现不同的和谐和秩序。正是在行政活动的过程中,行政客体的权利主张和行政主体的权力维持达到和谐一致,"相宜"在于不同的审美主体对美的认识的无限接近,也促使行政活动的目的和价值趋向一致。在行政管理史上,行政活动确实有一个从追求权力行使的高效率到公民权利保护的流变过程,正义在行政活动中作为一种核心价值正在逐步得到重视。而行政活动的展开也正是伴随着这种行政的核心价值---善而逐步构建的。因此考察一个政府组织行政活动是否符合美的本质就在于考察它的外在行动与内在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统一。

(二)现实行政实践活动对行政美的偏离与匡正

行政活动对行政美的偏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对公共价值的偏离。从理论上说,在现代民主社会,作为被授权者,政府的利益应该与人民相一致。但是,行政管理的发展史却往往表明,政府恰恰更多地以大众社会的对立者身份在活动,尤其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国家的本质特征就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作为剥削阶级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政府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为公共行政权力对公共价值的偏离。其次,表现为行政活动的社会后果与行政生态相偏离。政府总是在一定的行政生态中存在与发展。当外部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政府的行政理念、行政模式必须相应地进行调整。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人类首先是作为自在的客观存在,然后才是自为的社会存在。所谓自在,就是指人所存在的他律维度,人只有在这种他律的规定性中才能形成自我。因此,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首先必须被自身存在的自然环境所决定,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尺度。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今天,人类的发展越来越倚赖对自然界的攫取,这种行为在后发的赶超型国家往往表现为在政府领导下有组织的掠夺。行政机关在制订发展尤其是工业化政策时,往往背离了自然的承受度,这种行政活动的社会后果直接与自然环境相偏离,造成了公共行政的主体与自然生态的紧张状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生态灾难。

行政活动对美的偏离是行政美学面对的现实,行政美学就是在对这种偏离的匡正中得到发展的。首先,剥削阶级国家行政活动对美的偏离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得到实现。在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中,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是注定要被打碎的,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使命就是"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国家这个寄生赘瘤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