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定平: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价值

作者:郭定平发布日期:2016-04-22

「郭定平: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价值」正文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一直存在东方与西方、民主与专制的二元对立,如何破解这种思维模式,或可从内源发展观出发,以“正”作为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

【关 键 词】儒家传统/政治文化/正/核心价值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文化传统,但是如何认识、对待和发掘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始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流派纷呈,但从政治发展的层面来看,儒家毫无疑问代表了主流政治文化。在近代西学东渐、中西政治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西方政治文化的概念和标准来解读和阐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然不乏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终究不能切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核,有的甚至产生误解和误导。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源发展观出发,以“正”作为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一种新的探索,以期引起讨论并就教于大家。

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新视角

在当代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政治文化是一个新的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政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反映了政治体系与政治过程的主观心理层面。政治文化变化缓慢,体现了政治行为的持久模式,对于理解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政治是一个重要因素①。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结构与政治文化互相适应、互相支持、互相强化。当代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一个基本动因就是探求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因此,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中就曾指出,“这是一种关于民主政治文化以及维持这种政治文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程序的研究”,并认为一个稳定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和政治结构,也依赖于政治文化②。政治文化研究迅速成为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被引入中国之后也推动了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研究范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始终围绕中国是否存在民主的政治文化和如何发展民主的政治文化而展开。在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中,这种倾向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如何处理儒家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学说关系的问题,换句话说,儒家思想是否妨碍民主政治之建立?儒家思想可以为民主政治提供哪些资源或形成哪些阻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遂成为了当代儒家政治哲学最为核心的内容”③。综观近年来有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著述,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第一,认为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是反民主的,会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很多著名学者坚持这种观点,例如,刘泽华、徐大同、李慎之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王权主义、专制主义。刘泽华等人认为中国古代各个思想流派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思想内涵的实质是专制主义,它们强调的不是人的自由与解放,而是如何统治人、桎梏人、束缚人和压制人。李慎之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专制主义,这种专制主义历史悠久,专制主义被人情化、人伦亲情又被政治化④。马庆钰在分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非现代和反民主特征之后,认为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就应该是从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从人治的政治文化走向法治的政治文化,从子民的政治文化走向公民的政治文化⑤。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更是坚持认为儒家文化“要么不民主,要么反民主”,他甚至断言,“儒教或受儒教影响的社会一直不适合民主”⑥。因此,在这些人看来,只有彻底抛弃或者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才能发展民主政治。

第二,认为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民主的因素,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一些学者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民主因素,认为这些因素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其中,中国儒家传统中的民本思想就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著名的世界文化史学家庄锡昌比较研究了中国的民本政治观与西方的民主政治观,认为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在专制主义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确实起了某种积极的作用,对那些专制主义的统治者起了某种制约的作用,虽然它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思想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应该继承与发扬,甚至可以从中发掘出某些民主政治意识的萌芽”⑦。在讨论了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的内在联系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主任陈素芬明确主张,儒家的哲学和文化资源能够促进一种儒家民主的诞生,这种儒家民主是儒家社会能够为未来提供的一种新选择⑧。邓小军于1995年出版《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认为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在核心逻辑上具有一致性。这样,在发展中国民主政治过程中就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儒家政治文化的优秀传统。

第三,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与民主政治应该相互取长补短。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与西方的自由民主显然是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它们各有利弊,因此应该在认真分析和仔细辨别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开创一条超越东西方传统文化价值和现实政治的新道路。近代以来,中国不少仁人志士秉持这样的理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民主义”,设计了五权宪法,这就是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学习西方先进理论的结果。当代政治哲学家白彤东通过比较儒家的基本理念与西方自由民主观念指出,“儒家是可以认可自由、法治、人权的。并且,除了少数不同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儒家所解读的自由、法治、人权与现代西方民主社会里所应用的在实践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⑨。鉴于现代西方一人一票的普选制有退化和滥用的倾向,儒家的德治恰好可以提供一定的矫正。这样就可以制衡过度民粹化的民主,并在民主制与精英制之间找到一条中庸之道,通过两者的相互制衡来达到中正,也可以避免将良政的期待寄予一方的自觉。这或许就是儒家文化比西方现代自由民主制度优越的地方⑩。

很显然,上述这些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与讨论都以西方民主政治文化为参照,有的甚至将西方自由民主价值作为判断标准,符合的就是精华,不符合的就是糟粕。所有这些研究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没有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展和中国历史文明进步的内在逻辑和固有理路分析问题,很多讨论和结论要么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要么盲人摸象,一鳞半爪,有的甚至张冠李戴,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因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文化根本不是一个文化系统,存在完全不同的思维逻辑和理论脉络,因此,在中西文化互通互融、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时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就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坚持内源发展的新视角。实际上,在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成功实现现代化之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坚持内源发展道路就开始引起一些学者的热切关注。例如,塞缪尔•亨廷顿在讨论发展的目标时就注意到,西方发展模式中关于富裕、平等、民主、稳定和自主的思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土生土长的文化中可能得不到什么支持。与西方的模式相反,另一种文化的美好社会的典型可能是简朴的、严肃的、等级制的、非民主的、纪律严明的和尚武的”,因此,放弃西方模式的标准,“建立更适合各国自身文化的现代伊斯兰社会模式、现代儒教社会模式或现代印度教社会模式的时机可能已经到了”(11)。这种内源发展观摆脱了一味引入西方价值的偏向,注重从各个民族的历史中发掘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特别需要引入内源发展的新视角。

发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新内核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源于商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虽屡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如何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特征,很多学者已经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著名学者郭齐勇在论述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心观念时曾经指出,“从《四书》和《荀子》来看,从汉儒到宋明儒,其共同承认的核心价值,大体上是以仁爱为中心的展开,重要的范畴有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诚、敬等等”(12)。这里主要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讨论中国儒家的核心价值,列举了十余种重要范畴,但是没有提到“正”。卢向国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并认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例如民本、德治、尚贤、官本位、大一统、均平理想,等等(13)。他对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很好的分析,但是也没有涉及“正”。高专诚在研究孔子和孔子弟子时专门论述了孔子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观念,并在引用孔子的“政者正也”之后明确指出,在传统中国,政治的原初定义就是一个“正”字,不过是孔子把它做了明确的指示而已,其实,这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他悉心考察社会现实所得出的真确结论(14)。可惜的是,这一深刻洞见未及全面展开。

考虑到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涉及的历史之悠久与典籍之繁多,这里仅以先秦儒家典籍特别是《论语》为主考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价值,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德。这是指正心修身、德治天下。《尚书,大禹谟》记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这就是说,一个统治者要端正自己的德行,实行善政,方便民众的生活,改善民众的福利。这与《大学》开篇阐述的“大学之道”基本一致,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以下儒家经典的引用均采用文中注)。如何才算修身正心呢?《大学》进一步解释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由此可见,“正”是儒家倡导的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目标。

在正心修身的基础上,儒家主张德治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才能居高位、行仁政,只有通过普遍提升道德修养才能达到真正的天下太平。因此,儒家主张的德治不是一般的人治,更不是个人专制统治,而是圣人之治。正如孟子所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与此同时,儒家的德治强调“有教无类”,通过道德教育和感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道德社会。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第二》)。在儒家政治文化中,与刑罚的惩处相比,道德教化更为重要、更为根本。为此,孔子明确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第二》)。在这种德治政治文化中,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切政治活动的基础,既是统治者获得政治权威和行使政治权力的基础,也是全社会维护政治秩序、实现天下大治的基础。

第二,正人。这是指身正正人、率先垂范。孔子在回答季康子问政时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这里就明确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认为中国的政治就是一个“正”的问题。时至今日,中国人反复强调“身正不怕影斜”、“上梁不正下梁歪”均是此类思想文化的明确反映。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这就是说,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