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如:深化我国协商民主的公民认同:一种观念史的研究路径」正文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关于"反动"的看法以及曾经的滥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协商民主的公民认同。为了防范这一点,首先应从观念上厘清"反动"之所以然,以使合法或合理的"反对"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具体来说,从词源、词语辨析、词语自身划分以及词语滥用的根源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其次,还应采取如下举措强固公民认同:加强公民团结,巩固协商民主的精神纽带;普及公正,强固公民对协商民主的忠诚;增强公民的理性能力,使协商民主建立在科学精神之上;稳步发展民主政治,拓展和深化协商民主的共识;不断进行公民教育,改善协商民主的公民气质;加强公民社会生活中民主习惯的训练,使它成为协商民主坚固的奠基石。
关键词:"反动",反对,公民认同,协商民主
在我看来,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协商民主 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要深化公民认同 。但是,社会中残存或曾经流行的某些观念偏见可能成为其障碍,比如"反动"。中国社会对"反动"一词非常熟悉,也曾滥用它,尤其是将"反对"与之等量齐观。遗憾的是很少人予以省察。正如贺麟指出的那样:"(一)'反动'是被滥用来骂人的坏名词,不足重视。(二)反动二字似欠确切的含意。(三)究竟谁是反动,是非不明。" 作为重大决策之前的协商民主,显然需要广泛的政治参与,需要听取广泛的意见,需要经过充分的讨论,需要不仅重视多数人的意愿,而且还要尊重少数人的权利。简言之,协商民主必然面临各种反对的意见和声音。以往那种过激的做法,显然不足为取。为此,首先应从观念上厘清"反动"之所以然,以使合法或合理的"反对"更充分地展现出来,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最终形成共同的意见,以便思想统一后的共同实施;其次采取适宜举措深化协商民主的公民认同。
一
要知"反动"如何成了"反对"的替代品,首先就需知道"反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先从词源上考察。
"反动"何时连用出现在中国典籍中,很难寻绎。查阅儒道两家的代表性经典《论语》、《老子》后,发现在《论语》中"反"这个词出现了六次。比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这里"反"的意思大概是"回报",这句话后来反其意而用之,就是"举一反三"。比如,"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这里的"反"是"再来一次"的意思。比如"小人反是" ,这里的"反"是"相背、颠倒"的意思。比如,"吾自卫反鲁" ,这里的"反"同"返",是"回、还"的意思。比如,"偏其反而" ,这里"反"的意思却是"摇动的样子"。这些"反"的意思,都没有时人所谓的"反动"之意。不过,"反"的两种意思即"相背、颠倒"与"回"倒是常用意义。其中,"相背、颠倒"未必有不好的意思。 此外,《论语》中并不存在"反"与"动"同时出现的语句。而在《老子》第40章读到如下的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大概是我们所能查阅到的资料中最早同时出现"反"与"动"的文字记载。它们的意思当然也不是后来所言的"反动"了。它们的意思大概是:"道"是生生不息的,那是因为世间事物总是处于循环反复之中。很明显,"反"与"动"同时出现,也没有褒贬的色彩与意味,它们不过是在言说自然万物存在的状态而已 。再查阅汉代的《说文解字》,里面并没有收录"反"或"动" 。
在英语词汇中,counteraction,reaction,retroact,retroaction等均有"反动"的意思;"反动"的法文词汇是reactionaire,与英文reaction接近。我们再来看与"反动"相仿的另一个词语"反应"。含有"反应"意思的英文词汇有:feedback,reaction,reactivity,response,responses等。由此可见,"反动"与"反应"基本可以用一个英文词汇来表达,那就是reaction。而reaction本义对于刺激的回应,它本身并无好坏、是非、善恶之意。
现代中国何时出现、使用"反动"一词,难以确定。据《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可知,"反动"来自日语,是hando的读音,是"英语reaction"的意译。《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71年6月修订第1版)关于"反动"的释义为:"指思想上或行动上维护旧制度,破坏新制度,反对革命的。"列举的例词有两个:"反动阶级"与"反动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列举了两个意思:一是"指思想上或行动上维护旧制度,反对进步,反对革命。"举的例词是"反动阶级"和"思想反对"。二是"相反的作用"。与"反动"最为密切的还有一个词语"反动派",释义是"反对进步、反对革命事业的集团或分子"。
以上表明,从西语世界看"反动"并非是坏的、反对进步的意思,它是一个中性词。但是,在汉语世界中,"反动"的贬义却是主导性的,成了"坏"的代名词、"进步"的反面。它在我国"文革"期间被滥用到极致。当时,对"反动"的权威解释来自毛主席语录:所谓"反动"者,就是"逆时代潮流而动"者。与此相对的"革命"者,就是"顺时代潮流而动"者。姑且不追究"时代潮流"的具体内涵,"反动"与"革命"正好处于事物的两极,它将社会成员简单划分为两个对峙的群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正好与我们对"人民"、"敌人"的界定相符。所谓的"人民"就是指"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与敌人相对的社会基本成员" 。这就是说,"反动"的"敌人"正好是"革命"的"人民"的对立面。基于这种武断性的结论,在实践中极有可能把"人民内部矛盾"转换成"敌我矛盾",把"非对抗性矛盾"变成"对抗性矛盾"。事实上,众多的社会成员很难分为"人民"、"敌人"两大群体,他们也未必总是只有一种声音,有时或经常出现"反对"的情况。遗憾的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些人将所有的"反对"都打入"反动"的冷宫。 由此不得不问:"反对"就是所谓的"反动"吗?
二
在英语世界,大概有这样一些词汇有"反对"之意:oppose,fight,combat,argue,against,opposition等等。从这些英文词汇得知,"反对"倒是经常伴随有斗争、对抗的味道。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有不同的"反对"意见或行为时,一方为了压制或"吃掉"另一方,都把"反动"这顶帽子"送"给对方的原因。
事实上,只要注意世间存在的现象就会发现,正相"反对"的情形是随处可见的。《老子》一书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它告诉我们,相"反对"的两种东西,不是要消灭对方才能存在,而是可以互为存在前提的。这些相"反对"的东西,都是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从人的态度、观点或行为来说,未必是一成不变的,前后往往是"反对"的。比如,从爱好贫穷到厌恶贫穷,从喜欢空谈到乐于务实,从顽固守旧到开拓进取,等等。这些都是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前后比较,正好是"反对"的。但是,我们能否说,"反对"就是"反动"?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未必是始终如一的,前后往往会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比如,从友爱变为仇恨,从团结变为分散,从合作变为对抗,从奴役变为自由,等等。这些也是从一个极端过渡到另一个极端,前后对照,正好是"反对"的。然而,我们可否说,"反对"就是"反动"?
"反对"在西方经常被用于政治过程,"意指少数派对多数派进行批评,实施控制,以及提出各种主张以谋求公众和选民支持的权利。反对的目的可能是忠诚的,它的目的是在现行宪政容许的范围内实行政治变革;反对也可能属于原教旨主义式的(即原则性的反对),以主张废除或改变政治体制的方式否定政治一致性。议会内部反动派的矛头是指向政府的,它由政党或未参加联合政府或类似协议的各党派组成。议会外反对来自于那些势力较小或无意获得议会席位的政党和运动。反对可能发生在政党或利益集团内部。反对的作用取决于其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政治文化,以及政治体制所施予的限制。……反对活动要取得成功必须具有组建政府的能力。" 不过,这里要区分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所谓的"反党集团"(Anti-party group)。欧美学者明确地指出,这个词语"是赫鲁晓夫及其支持者们对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内的一个临时性联盟的称谓。该联盟反对非斯大林化的进程,反对同南斯拉夫恢复邦交及政府权力分散等政策,并在1957年6月要求赫鲁晓夫辞职。"
第二种情况就是"反制度政党"(Anti-system party)。欧美学者认为,"此概念通常指那些在一个政治体系中拒绝接受正常的民主的政党竞争规则的政党。'反制度政党'这一概念常常用来指那些右翼或左翼的极端主义政党,这些政党会对民主的秩序构成威胁。……历史上与之有关的且十分有趣的例子就是那些否认某一特定政府或宪法秩序的合法性的政党,……与此一脉相承,那些要求独立或在某一特定的州中至少要求更大自治权的民族主义者和地方主义者政党,一旦他们拒绝遵守现行的为政党竞争而制定的宪法条款时,也会发展成为反制度政党。"
第三种情况就是"反对"转化为我们所说的"反动"。欧美学者认为,只有"在那些政治活动被期望表达一种先验的共同利益的体制中(……),反对则斥之为一种保障或非法行为。在那些宣称国家高于政党的体制中,政党和议会被斥之为分裂因素,进而反对也会被视为对政治体制自身稳定的一种威胁而遭到批判。……在那些社会经济集团或政党对于它们的主张和利益能否影响变革几乎不抱什么信心的体制中,反对原则可能升级(例如在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意大利和魏玛共和国中)。"
第四种情况,就是在西方民主体制下经常存在和活动的"反对党"。反对党在认同现有体制的前提下,展开合法的有限反对,它的目标旨在成为执政党。我国著名学者萧公权曾指出:"为了获取正常的监督起见,一个民主国家必须要有健全的,经常存在的反对党。……凡是拥护民主宪政而愿意用和平手段竞争的政党,都有资格做忠实的反对党。" 就世界范围内来看,反对党的典型存在于英美两个老牌的民主国家。
由此看来,"反对"未必是"反动","反对"可以说包括了"反动"。也就是说"反对"有"合法反对"、"非法反对",还有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中,"非法反对"才是中国社会通常所指的"反动", 当局对于这种"反动"理应采取对策。"合法反对"要演变成真正的"反动",有一个具体的情境和过程。
三
在语言和生活世界中,还有一个词与"反动"、"反对"近缘,那就是"异端"。"异端"是不是"反动"、"反对"?先看看西方的说法。
"异端"最初来源于神学。"所谓神学'异端'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的派别。异端不同于'异教',异教是与基督教迥然相异,有自己独立的经典、理论、教规、会堂的宗教。'异端'(Heresy)一词,从希腊文'选择'一词转译而来,原指人们不依赖权威,只依靠自己的理性选择进行的自由思想活动。异端早在基督教创立时期,随着正统观念的逐渐形成,便已产生。"
由此看来,"异端"最初指的是独立思考的活动,"异端分子"指的是进行独立思考活动的人。这种人的存在,必须有赖于思想自由的土壤。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社会根本就不允许"异端"存在,那就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关于这一点,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有过精当的议论:"在今天这个时代,只要仅仅是不屑苟同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