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机的后续思考」正文
秋末冬初的台海危机,在北京、华盛顿以及台北之间微妙的互动之下,似乎出现了逐步缓解的表象,同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不一样的是,尽管表面上三方没有展示出明显的剑拔弩张的紧绷,但实际上,这次危机的全过程几乎都在危机的临界点的尖峰上游弋。
台北和大陆双方都已经将带鞘的刀分别放在桌面上,华盛顿终于意识到台海局势实质上的严峻程度,才不得不对陈水扁当局采取明确宣示和施压的危机紧急处理,迫使陈水扁步步进逼探试北京、华府忍耐极限的尝试暂时戛然而止。
2003年岁晚的台海危机留给人们后续的思考实在太多,我们不妨从台湾牵头走向的三个主要选项中,变化的最新变量作为思考的切入点:
统一、独立、维持现状是当下台湾社会对两岸未来可能整合的三个主要选项,急统或急独都不占主流,甚至可以说仍然是极少数,赞成按照北京的政策诉求的更是少之又少。
急独或者希望台湾尽快成为美国、日本的一部分者亦然。
维持现状至今仍然是主流民意,被外界理解为渐进式台独和阴性台独可以被概括在维持现状的范畴内。
经过今次危机之后,这三种主要选项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维持现状符合现时美国的战略利益,也符合北京的利益,其实也符合台湾朝野政治势力以及台湾绝大多数民众的切身利益。陈水扁当局今次大胆伸脚试探水温,以及台湾朝野为了自身短期的政治选举需求,通过了《公投法》。
无论这次公投立法是否否决了统独公投条款,或者是通过了预防性公投条款,人们应该关注的并不是《公投法》以及公投形式的本身,而是《公投法》一旦确立,短期内将继续为陈水扁主导政治选举议题,争取竞选连任服务。长期而言,一旦公投入宪,则意味着目前的台海现状将出现本质性的变化,实质性或者渐进式台独在法理和法源上获得了确认和确定。
美国外交表现比前稳健
北京的高度重视原因即在于此,美国在充分意识到陈水扁近期的所作所为,已经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之后,采取逐步清晰的立场宣示,对陈水扁当局采取了急煞车的危机处理措施。同时,美国既定的预防外交政策在这次危机处理过程中,也获得了比1995、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更为稳健的表现。
今次危机处理过程中,北京和华盛顿最起码的共识链接点是反对或者不支持台独,虽然各自的立场和终极考量内涵截然不同,但这已构成了北京和华府之间共同遏阻陈水扁进一步政治冒险举动的前提基础。
北京借美制台乃至迫美压台,产生了短期效益,但也可能受制于人,在今后的三方政治博弈中,未必能够持续保持战略上的主动。至少,台湾问题国际化将进一步明确,美台联手制约北京的可能空间亦将进一步获得合理扩张的条件。
维持台海现状,最大的战略受益者并不是大陆,而是美国。在北京对台政策诉求尚未被台湾主流社会接受,和平统一意愿尚未达致水到渠成之前,维持现状将成为美国在战略上牵制北京最有效的利器。
台湾不独、大陆不武仍将是白宫历届政府的既定政策,无法在短期内扭转这种被动态势,可以预期。台北的任何一个主政者和主流政治力量,为了继续维持偏安一隅,消极抵御北京的统一诉求,亦将主动或者被动地成为美国牵制北京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在中美关系依然延续现行运作轨迹不作任何转变和调整之前,这种战略态势不可能改变。
公投概念渐获民众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之所以无法清楚辨析陈水扁所谓的公投制宪的实质,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美国对台湾政治发展过程各种吊诡毫不在意、漫不经心,最根本的症结是,陈水扁公投制宪的构想和理念,不仅已经被经历十多年政治民主化洗礼的台湾民众所接受,也和美国主流社会和西方民主政治观念接轨。
这一点从近期美国多位高层官员公开或私下的访谈内容可以得到证实。美国的对台政策会按照不同的政治情境,根据北京或者台北的要求,在“反对”或“不支持”之间来回滑动,这种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政策表述也不会改变。
陈水扁是一位精于政治选举,擅长炒作政治议题的政治人物,他点燃的引信,只是迷惑视听的烟花爆竹,并不是足于毁灭一切的巨型炸弹。玩火但设法避免自焚,走偏锋却不踩死红线,是其今次表演的主要特征。大陆经过了多年的听其言、观其行之后,至今似乎还无法适应同这种类型的政治势力或政治人物打交道。这一点从北京今次不分军民,不分南北,齐声喊打,网络上亦是一片主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可以看出。
这一方面显示大陆的确意识到公投制宪的危险性,另一方面表明在长时期的资讯管制之下,大陆社会各界对台湾资讯的接收不对称且具有主观倾向性。这使民众、甚至包括对台研究部门的学者专家,对台湾情势无法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也可能干扰和影响决策层级真实掌握台湾情势以及决策过程。
台湾的政治发展正在酝酿本质性的变化,代表台湾本土主流政经利益的政治力量仍将继续掌握台湾的执政权力。国民党经此一役,中国的痕迹将近一步模糊,台湾国民党或亲民党已呼之欲出。
从这次泛蓝阵营在公投立法问题上的表现、以及蓝绿两股政治势力在预防性公投条款和消极抵御北京政治施压、台湾主流民意对陈水扁的政治图谋反映麻木均可以感受到。北京持续多年温和的对台政策诉求,和“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等努力,在台海危机的任何一次重大转折点上,都无法获得主观预期的效果。这种挫败感无法言传,但的确需要平心静气作出必须的检视和反省。
后续的思考需要更加清醒的认知,需要痛定思痛的全面盘整,需要更宏观视野的前瞻。否则的话,北京在继续面对来自华盛顿和台北的双重政治牵引之下,仍然无法化被动为主动。毕竟一项对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举足轻重的政策,如果最终只剩下武力解决、玉石俱焚的一条途径,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