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两岸文化交流深化的取向

作者:陈孔立发布日期:2016-09-17

「陈孔立:两岸文化交流深化的取向」正文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还需要一个深化的过程,如何进一步深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肯定已有的成绩,指出限度与不足,进而分析其原因,对进一步深化的取向提出个人的见解,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两岸学界的讨论。

一、两岸文化交流的成绩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受到重视,交流的次数多、范围广、参与者日益增多、两岸合作的意识也有所增强。现在根据两岸官方网站的资料,综述如下:

国台办网站在“两岸交流与往来”项目之下,设有两岸文化交流、体育卫生交流、民族宗教交流、科学技术交流、两岸法界交流、两岸政党交流及其他交流等。其中2015年1-7月,两岸文化交流已达194次,教育科技交流达105次。2014年两岸文化交流327次,教育科技交流159次 两项相加多达486次。

“陆委会”网站记录2015年1-3月大陆赴台文教交流“入境数”为14443人次,其中研修生占14146人次。2014年大陆赴台文教交流为26855人次,其中最多的也是研修生。

对于文化交流的成绩,国台办官员有如下的说法:“20多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对推进两岸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天我们都接触到包括文艺团体的演出、两岸文物展览的合作,以及在很多地方举办的两岸文博会,还有文创产业的合作,包括在动漫产业的合作都很有成效”。[2]2012年两岸人员往来稳步扩大,各项交流有序推进,两岸大交流的局面持续巩固和发展。2012年两岸交流呈现4大特点:两岸大交流的规模稳步扩大,两岸大交流环境继续改善,两岸大交流的重心持续下移,两岸大交流成果不断增多。[3]文化部官员指出:“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文化部积极策划、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务实有效、影响广泛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深入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品牌,深受两岸民众的欢迎”。[4]2012年“一年来,文化部积极落实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的各项主张,以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主线,加强统筹,搭建平台,深化合作,拓展领域,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努力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两岸文化交流正逐步由人员交流向深度合作、由项目交流向产业合作方向迈进”。[5]

在谈论两岸文化交流的成绩时,通常提到以下几个方面:交流的频率加快、层次扩大、内容加深、合作意识增强,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等等。有的大陆学者指出:“如今,两岸文化交流和合作已遍及民族、历史、语言和文字、宗教、哲学、文学、诗歌、影视、戏剧、音乐、歌舞、绘画、书法、摄影、民俗和民间工艺、教育、体育、学术、新闻、声像、广播、报刊、网络、图书和出版、文化管理等各个领域,日益频繁和广泛,正在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经济和文化并重’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新时期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6]

二、既有两岸文化交流的限度

两岸学者在讨论两岸文化交流的不足与局限主要是:

(一)未能化解两岸的隔阂:文化交流既是感情的交流,更是心灵的沟通。除了交流发展成果,所产生的情感加深和经济效益外,理应在消除两岸政治隔阂、增进台湾民众政治认同上发挥重要作用。但从实际效果看,两岸文化交流所产生的这种外溢效果目前还不突出。希望在文化往来中不断增进思想感情的深度交流,不断化解彼此间的隔阂疑虑,不断增强两岸同胞一家人的观念,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二)未能形成共同体的观念:当前文化交流散、浅、弱,具有短暂性,浅层性,不确定性,形不成规模效应和影响力。而要改变现状,就要牢牢抓住深化一词,形成文化共同体。接下去,两岸仍需各种务实项目来深化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可以走向世界。[7]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化不仅需要分享彼此的经验,探索互补合作、共创双赢,更应当携起手来,共同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8]

以上看法说明了当前两岸文化交流的不足不在于频率不够、次数不多、范围不广,而在于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怎样才算达到文化交流的要求呢?这就需要从文化交流的目的讲起。

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应当是实现相互间的了解、理解和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9]俞正声指出:“两岸同胞应当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意识”。[10]王毅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提出如下的希望:一是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二是共同塑造中华文化的时代形象;三是共同构建两岸同胞的民族和文化认同;四是共同推进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11]孙亚夫对两岸文化交流发挥的作用提出如下的期待: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作用;文以化人的教化作用;扩大和深化文化认同的作用;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化和制度化的作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12]用以上文化交流的目的来衡量,既有的两岸文化交流显然未能达到上述要求,起到上述作用。

那么,为什么两岸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开展两岸文化的大交流,却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呢?当然要达到上述目的本来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除此之外,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主流文化交流与文化领域各个项目交流的关系;二、“同”的文化交流与“异”的文化交流的关系。现在分述如下。

三、主流文化的交流与文化领域各个项目的交流

什么是当今两岸的主流文化?大陆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台湾是“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我们查阅所有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绝大多数是有关历史、文学、诗歌、影视、戏剧、音乐、歌舞、绘画、书法、摄影、民间工艺、语言文字、宗教、民间信仰、哲学、民族、民俗、教育、体育、学术、新闻、声像、广播、报刊、网络、图书和出版、文化管理、文化产业等等的交流,这些交流有利于两岸相同的文化项目之间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是在既往的两岸文化交流中,除了有关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的交流涉及主流文化之外,很少看到有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之间的直接交流。

习近平指出:“文化的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13]因此,只有敢于面对两岸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面对两岸主流文化的差异,开展两岸主流文化的交流,才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能超越偏见和误解,才能做到互相了解、理解和融合。反之,如果不敢开展两岸主流文化的交流,则无法真正了解对方,更谈不上做到真正的理解和融合。

当然现在要开展两岸主流文化的交流还存在不少困难,双方在文化交流中,往往带有“目的性”,甚至要对方放弃自己的文化,接受己方的文化,因此,互不理解、互相矛盾、互相抵触、互不尊重、互不相容等等情况都已经发生。台湾学者一再担心大陆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政治目的”,即“以文化促统为终极目标”。[14] “特意带有政治目的地去推进文化交流可能还会适得其反”。[15]大陆学者杨立宪指出:“在很大程度上,两岸文化交流是服从服务于各自政治目标的。两岸政治对立尚未结束,也连带影响到两文化交流的政策。马英九主张现阶段两岸‘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 ‘不统不独不武’,‘以两岸和解实现台海和平、以活路外交拓展国际空间、以国防武力吓阻外来威胁’。其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目标是向大陆输出‘台湾经验’,输出‘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核心价值’,以求‘缩短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在中华文化指导下,找出解决争议的方式’。这与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明确以‘两岸一中’为基础,以‘反独促统’、和平发展、振兴中华为目标有很大的区别。这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也有一定影响。[16]由于双方过分强调“目的性”,而不敢面对、甚至有意回避两岸主流文化可能导致互不认同的问题,有意回避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这就使得问题始终存在而无法得到解决。台湾学者邱坤良对大陆与台湾分别提出建议:“无论蓝绿执政,大陆都应该在推动两岸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台湾主题文化,才能起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台湾要“以台湾当代文化的形貌与中国大陆文化进行交流,才能掌握台湾主体文化,进而有助于双方人民的相互解与文化互补”。[17] 这个意见值得重视。

那么,开展两岸主流文化的交流有什么意义呢?

(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受到提倡、发挥主导作用的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大陆现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下建构起来的主流文化,“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则是在台湾现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下建构起来的主流文化。双方的主流文化体现了各自的主流意识形态、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现了各自文化的特质。只有开展两岸主流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是把握了文化交流的主体,才能认识双方在观念、价值方面的差异,才可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反之,如果不开展进行主流文化的交流,就没有抓住文化交流的关键,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对方,更谈不上理解对方。

只有开展两岸主流文化的交流,大陆同胞才能了解为什么台湾民众中有许多人认同“不统不独不武”、要求维持现状,为什么要说“你们中国”“我们台湾”,而不肯说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会亲美亲日而对大陆存在敌意和戒心;台湾民众才能了解为什么大陆同胞都主张统一,认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为什么对“台独”“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以及不承认是“中国人”会那么在意;如此等等。只有开展两岸主流文化的交流才能了解两岸要“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的难点和关键所在。

(二)双方的主流文化分别扎根于两岸不同的社会中,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