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宣:和平统一要有大勇气、大智慧

作者:张宣发布日期:2015-06-13

「张宣:和平统一要有大勇气、大智慧」正文

摘要:在海峡两岸存在诸多政治分歧情况下,要实现和平统一,就要双方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尤其处于主导地位的大陆方,要有敢于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和突破框框的大勇气,以双方“对等”的原则和巧妙设计的大智慧,在坚持“一国两制”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有所

变通,规划双方能接受的海峡两岸政治框架和权力架构,以求聚同化异,达成共识,商讨两岸的未来。

2015年5月4日的“习朱会”,习近平提出两岸是“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把海峡两岸命运连在一起,但并未谈到两岸统一的政治谈判问题和双方签署和平条约。或许,习近平认为时机尚未成熟,鉴于朱立伦目前的处境,不便说什么;而朱立伦出于同样原因也没有在这方面表达什么。

但是,近两年大陆最高当局似有打开海峡两岸进行政治谈判大门的意愿。2013年10月6日,习近平在印尼巴厘岛会见萧万长一行时说:“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这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我们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

习近平又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

习近平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八个字概括了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那么,台湾最高当局是怎么主张的呢?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在经贸和相互沟通、民间交流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和平发展局面是近120年来最好的时期。但马英九在两岸统一问题上秉持的方针是“不统,不独,不武”,后来有所松动,就是从“不统”改为可以商讨统一问题。何以见得?2012年5月24日,马英九当天上午出席年度国际比较法学会大会开幕典礼时,提出“德国统一的模式或可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借鉴”(丁丁《借鉴德国统一模式统一中国是个好办法》)。表达了不回避“统一”问题的意向,并对两岸如何统一的模式提出看法。

借鉴东西德统一模式这种设想,在马英九当政前,就有人提出。但遭到大陆的否定。1998年1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署名陶正华的文章《“德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统一》,认为,东西德是两个国际承认的国家,均为联合国成员,相互也承认;而台湾是“残余势力”,与大陆地域人口相差悬殊,等。认为台湾当局提出借鉴东西德模式,“它进可以奢望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吃掉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退可以长期维持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分裂合法化、永久化。台湾当局的这种设计不可谓不周全,但是,由于这种条件和前景违背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历史发展趋势,是根本行不通的,一切炎黄子孙也是绝不答应的。”马英九再次提出借鉴东西德统一模式,大约因大陆政府即将再次换届,对新领导的隔空喊话吧。

概括地说,大陆和台湾双方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大陆主张“和平统一”,台湾主张“不统,不独,不武”,但有时也谈到“和平统一”。那么双方以“和平”相处这一点,愿望是一致的。台湾方对“和平统一”,时而也表露出那么一点不大明确的可商讨的意思。至于在和平前提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统一,则分歧很大,并带有原则性或称根本性。

笔者观察,这些年来台湾方面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上,很少直接、却明白地表达的一个诉求是:“对等”原则。而大陆方面思考这个问题,缺乏的正是“对等”意识。下面,从相互政治分歧的原因中,看“对等”原则是否必要、合理和可行。

政治分歧之一是,对一个中国的表述不同。

大陆的表述,“一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的表述,“一中”是“中华民国”。各有各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里含有“对等”的思考。

2012年3月23日,吴伯雄与胡锦涛会面,提出“一国两区”(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概念,指这是台湾处理两岸关系的“法理基础”,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而是特殊关系”。马英九曾在2008年9月初接受墨西哥媒体访问时,也曾提到“一国两区”的概念。台湾有舆论指责吴的说法用“区”取消了“中华民国”。马英九认为,台湾的立场一直没有变,一中是指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两个地区是大陆和台湾。既然一中是中华民国,那就是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方面也如是,一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华民国。吴伯雄提出“一国两区”就是要“对等”。当然,在这样的场合,他不便说一国是中华民国。

双方这种对“一中”的看法和表述,依旧承袭了过去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

首先打破这种看法、说法或称表述,以求“一中共表”的是高放。高放在1995年考察台湾後撰文提出“大国套小国”的构想,但因不让公开发表,只能发表在《上海理论刊》中。1997年,在上海召开苏联东欧剧变的座谈会上,高放在刊发表的关于《对海岸关系和‘一国两制’问题的新思路》一文汪道涵看了。会议束宴请时,汪道涵对高放,你这建议非常好,我看解台湾,就是你个方案最好不过了。

高放提出的大国套小国模式,是指成立于1867年至1918年的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构架是,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分别为两个国家,凌驾在这两个国家之上有一个奥匈帝国。(注解1)高放的主要观点是:两岸应该走出“互不承认”、“互不否认”,“在一个中国的大框架下互相承认。承认中国大陆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中国台湾有一个中华民国。这样才能为两岸的政治谈判扫清障碍。”这个模式,不搞联邦和邦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含中华民国。所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台湾中华民国都可以派一个公使或者大使馆分馆,小的国家也可以派一参赞。大国套小国,依目前的体制,台湾无法加入联合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的台湾中华民国增加一个席位,那是天然合理的。(高放:《两岸统一应采用新模式》)。

笔者认为,高放的方案从“九二共识”向前迈进了一步,提出“一中共表”的具体表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都是客观存在这个事实。倘若,两岸认为此表述可以商讨,就为双方的政治谈判架起了一座桥梁。高放的方案无疑是部分地从“对等”原则出发去考虑问题的。说它是“部分”地考虑“对等”原则,因为奥匈帝国是一个大国套下面两个小国。两个小国地位是对等的。高放的设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含(套)中华民国,这样的话,双方就不“对等”了。高放认为大陆大,含(套)台湾理所当然。可是,台湾虽小,对此认可吗?退一步说,假如认可,“含”了以后,是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领导中华民国政府?是的话,恐怕台湾肯定不接受。倘若不是,那么,国民党、民进党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处于什么地位?――高放的方案对此没有涉及,而这些问题是必然遇到并必须考虑的。

两岸当局除汪道涵外,没有对高放方案表示什么。即此方案在“一中共表”上,未能获得认同从而促进双方相互沟通并正式展开讨论。当然,其原因,一是商讨的时机和条件尚未成熟,二是方案内容还不够“对等”。

杨海峰2015年4月发表的《“新一中框架”可以成为两岸最大公约数》一文,提出对“一个中国”的解释:“不是中华民国,也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包含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在内的,需要依靠炎黄血缘和中华历史、文化相连接的一个中国。”“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最先提出、联合报经常论述的‘大屋顶中国’和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等蓝绿七贤人提出的‘大一中’相类似,可以解读为大陆版的‘大屋顶中国’或大陆版的‘大一中’。相对于国共两党过去经常提到的各自表述的‘老一中框架’,我暂且简称为‘新一中框架’”。“在‘新一中框架’下,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对等并存”。此文比高放进了一步,在“一中”框架下,把台湾放在与大陆“对等”位置来定义。又一次为“一中共表”提出了可供两岸当局商讨的意见。

政治分歧之二是,大陆主张“一国两制”,而台湾并不认可。

大陆提出“一国两制”,并在香港和澳门实施了这一制度,同时想以此方式处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实行和平统一。这就把台湾视同香港和澳门,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虽然称之谓“特别行政区”。显然没有从“对等”原则去考虑问题,自然不能为台湾方面所接受。台湾方面最直白也最能体现其意思的,是担任过民进党主席的谢长廷在2009年选举前的一句话:“对等就是最重要的原则。你是一个国家,那我就是一个国家,你说你是政府,那我也就是政府”。(《李逸舟:关于对台决策思维战略调整》)

笔者认为,马英九也是这个意思。这从他提出借鉴德国统一模式可以看出来。两德统一,是东德融人西德,此前,东德已经迈开从专政向民主转化的步伐,融入后,自然统一在民主体制下。大陆与台湾,从地域和人口差距看,应是台湾融入大陆,但是,显然,台湾与大陆都不可能放弃各自的政治体制。这就是两德统一模式对大陆与台湾――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还难以借鉴的关键所在,而并非陶正华所说国际是否承认台湾是个“国家”以及在联合国没有席位的问题。借鉴德国统一模式,马英九的潜台词显然是:一、大陆与台湾应像东西德一样在“对等”的原则下谈判,二、两岸统一实行一种体制即民主制,而非两种体制。大陆对此无疑是否定的。马英九的隔空喊话,大陆新一届领导的回答依旧是“一国两制”,但表示“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

马英九对“一国两制”的否决,还有更明确的说法。他在2014年6月接受台湾《讯》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不管中国大陆对香港的“一国两制”承诺做不做得到,“跟我们都无关”。英国在1997年把香港主权回归中国,香港基本法是经过中国大陆人大通过的,“跟我们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能拿香港的情况,来设想台湾的未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也不会接受”。并说,中国大陆原本对香港的保证,例如说像河水不犯井水、港人治港等,就看大陆是不是能够在2017年实现直选承诺,这是中国大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来中国大陆的“一国两制”是为台湾设计的,不过台湾早就宣布“无法接受”,中国大陆用在香港能不能做得成功,这要看如何去处理香港人对自由民主的要求。有人说看到香港就好像看到台湾的未来,这完全是错误的比较,反而是“庸人自扰”。

那么,不搞“一国两制”,台湾有什么主张呢?2012年,马英九曾开出两岸统一条件:“中国统一不应该是谁吃掉谁;国家统一后应该实现全面民选;谁选上谁当政,无论国民党、共产党、还是民进党。一次没选上也不要紧,四年之后可再次竞选。选上的,认真治国。选不上的,负责任地在野监督。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权力真正还给全体中国人民,让他们来决定。”(《马英九竟然向中国大陆开出统一条件》)

马英九说的条件,就是借鉴德国统一模式的具体化。分明是要大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政党竞选和民主普选。大陆对此自然不可能有回应。那么,马英九是否真的想迈出两岸政治谈判的第一步,还是明知中共不可能实行民主宪政而“哪壶不开提哪壶”,有意叫板?并由此,一则,继续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方针,从而达到“维持现状”的目的;二则,也作出了响应大陆和平统一的姿态:你不是说只要赞同“一个中国”,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