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人文精神与大众传媒

作者:发布日期:2008-12-17

「尹鸿:人文精神与大众传媒」正文

1、自由尊严与平等公正

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经常提到,经常说到人文精神,但理解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大家会发现,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很多词语,很多概念大家如数家珍,但是我们很少有顿下来坐在那里想一想的机会。大家活的非常忙碌,我们被大众的符号所包围,我们天天在接受符号,使用符号,但是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习惯去反省我们所使用的符号真正的含义。

90年代中期曾经在中国掀起一个为人文主义精神守望的大讨论。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的普遍失落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痛心疾首的事情,大家发现大家都去挣钱去了,都去当御用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去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人去讨论我们政治是为什么的,我们的社会是为什么而发展的,我们的科技是为什么而发展的,没有人去研究,没有人去思考,没有人去关怀,所以就诞生了90年代中期的人文主义大讨论,参加的人主要是哲学家,文学家,各个大学的教授,尤其是在文革以后非常活跃的一批作家,他们都感到普遍的失落。当年象王蒙这样的作家走到哪里就象明星一样,到处都人山人海包围着他。但现在他们可能已经没有那样的号召力了。这种转换当然是社会环境转换了,人文主义的失落就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社会的价值尺度,价值观念受到威胁的时候,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来。

人文主义、人文精神这个词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学者,不同的人的心目当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你们大家说,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换句话说就是以人为本,那么这个“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基本上是同义反复,可能还没能表达出人文精神的核心。人的本是什么呢?我认为核心可能是两点,对个体来说,就是个体的自由,而关心个体的自由就意味着关系他在社会中的尊严,所以,对个体来说关心的应该是自由和尊严;另一方面,人是在类中生活的,人不是独立的,你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不能无视别人的自由和尊严,当你在坚持和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的时候,必然要包含秩序概念,也就是除了个体的概念,它一定包含着整体的概念。人文主义,除了关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外,它必须关怀整体的公正性,平等和公正就是整体性。所以,人文精神从个体来说,它关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同时,它必须关心整体的平等和公正。我认为这是人文主义精神最核心的地方。

自由只有在公正的前提下才能被保护,当影响到公正和平等的情况下,你的自由是不应该被保护的。人对于自由平等的追求,帮助我们跟自然搏斗,跟别人搏斗,甚至跟自己搏斗,跟自己搏斗。但是,个人的私欲在很多时候是违反公正性的。有时人很贪婪,总想自己多得,别人少得,这不仅需要和外部斗争,更需要人内部斗争,你需要自己跟自己斗争,让自己去遵循一个平等和公正原则。自己自由也应该还别人以自由,还别人以尊严,因此平等和自由成为基本的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变革,包括科技的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弱小者,对于普通个体,他获得的社会资源生存资源总量比过去增加了,虽然绝对的差异增加的还是很快,但相对的个体资源匮乏还是比过去减少了。

2、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人文主义传统从西方来说大家知道至少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圣经》、古希腊神话,源远流长,而这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开始就是关于人跟上帝之间的关系、关于人在世界当中他所处的位置,包括原罪、包括人所受到的局限。古希腊三大悲剧最著名的两个剧之一一个是《普罗米修斯》,基本上是一个人类精神的象征,一个为人类盗得天火的追求真理的象征;还有一个重要作品就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中有个著名的比喻――狮身人面提供的那个著名的关于人的比喻。里面最核心的叙事就是俄狄浦斯作为一个悲剧英雄,当他作了国王以后要去查清当年是谁把这个国家的国王杀掉了。在查询过程当中他已经逐渐地从神喻、从巫师、从各种暗示中知道他不应该继续查下去,他已经直觉地意识到了杀死国王的那个罪犯很可能就是他自己。但是这种时候他依然以一种探明真相的基本精神去把这个事情进行到底,直到最后发现杀父娶母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应验了那个预言。所以他最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把自己放逐了。那么这个原型故事应该说从一开始就表明一种对真理的探索而发现人抵抗不了命运,上帝的安排、命运的安排是人抵抗不了的。在命运面前人是渺小的;但同时呢,即便命运不管怎么安排你,但你有责任、有权利去要查明真相,哪怕为此付出最大的代价。那么这样一个精神、这样一个传统应该说一直延续。

到了中世纪,对于宗教、对于上帝的强调使人被压抑到了最低点。后来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面著名句子,人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已经站到了上帝面前,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自由的人格。这导致文艺复兴的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的繁荣,当时的小说、戏剧、诗歌、美术、音乐,充满了对人自身的赞美、对人自身的赞颂。一直到后来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帮助解放人,让人从自然当中获得力量。人的无限的自我膨胀、无限的自恋心态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19世纪末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大家发现工业体制开始对个性、对人产生压抑,人被工业流水线所统治。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大家意识到科技的高度发展带来的人类的毁灭性后果。人类在20世纪的转折期间出现了两个划时代的人物。一个人物是哲学家尼采,一个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尼采有一句很著名的语录叫“上帝死了”。上帝死了,把人孤零零地抛到世界上,人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尼采后来成为存在主义的先驱。在存在主义中,那个终极的上帝没有了,终极的价值没有了,人必须自己为自己寻找理由,人必须站在死亡的边缘回头去为自己寻找生存的理由、寻找选择的理由。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说当人变成个体以后,你必须能为自己负责任。尼采、叔本华以后,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曾经影响了很多人。后来弗洛姆写的一个很通俗的存在主义著作,大家可能都读过――《西西弗斯神话》。他利用了一个西西弗斯神话来讲述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推石头上山,然后每次推到山顶石头又会滚下去,因为宙斯惩罚他,不让他把这石头推上山。他又要走下去重新推。存在主义的精神就在这里,最终人的目的不在于这个石头是不是能够推到山顶,人的意义在推的过程当中。他在推的过程当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理由。大家去看鲁迅先生的《野草》,《野草》里面的很多提法、很多说法跟存在主义惊人地相似。比如说鲁迅经常以死亡作为底线来反观人生。包括他在《野草》里面有一句话 “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就是说绝望也是虚妄,希望也是虚妄,既然都是虚妄的东西,是不可实现的东西,那与其选择绝望,不如选择希望。他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的人生态度,在这个“为”的过程当中来证明自己存在。所以存在主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对青年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影响。包括1968年法国的青年学生运动也受到其非常重要的影响,萨特是他们的精神领袖之一,毛泽东也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当时很多法国学生拿着毛主席语录的“红宝书”。

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时候,一开始大家都认为他是歪理邪说。第一次讲精神分析引论的时候只有三个人听,而且其中两个人都是他朋友的孩子。伟大的思想一开始总是超越现实的。十年以后弗洛伊德成为名人,学生弟子一大堆。弗洛伊德对人的理解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现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我们说人是自己控制自己,人是自己的主人,人是理性的主人,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说人的行为绝大部分是非理性的,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弗洛伊德有个著名的“冰山理论”,说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手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包括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你甚至可以用它来解读日常的家庭关系,如婆媳关系。大家都看过《寒夜》,巴金先生后期创作的,里面一家三口都是好人,没一个坏人,妈妈爱儿子、老婆爱丈夫,都是天经地义的。可是这三个人搁一块儿,母亲跟儿媳妇水火不容。她们两个人的动机都是为了爱这个儿子、或者爱这个丈夫。为同样一个人生死搏斗,最后被爱的人搞得心力交瘁、肺病而死。你就会发现人有时候这种矛盾和斗争没有办法用理性行为去解释,人与人的冲突往往没有什么特别根本的利害冲突。理智来讲都是小事儿,鸡毛蒜皮。可是就是这鸡毛蒜皮的事,可以把几十年的感情、几十年的恩情一笔勾销。这种东西就是人类行为当中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包括大家知道后来弗洛姆用“逃避自由”的集体无意识来解释法西斯主义,有人也用非理性来解释文化大革命。大家都知道杀人放火不好,但是为什么法西斯主义会使一个民族都疯狂?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潜意识的从众心理,一种放弃自我主观自由、主观尊严、主观判断的从众心理。包括人的消费行为,如哈利波特第五,价格昂贵,但是我孩子的班上几乎人手一本。有的孩子平时不读书,不看小说,但是一看别人都买了,心理上觉得匮乏,觉得自己开始变成脱离人类了,于是去买。这种需要实际上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消费社会在利用我们的大众心理、非理性心理推动非理性消费。很多消费行为其实都是非理性的。我们真的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一个用途去消费东西吗?多数都不是。很多时候正是盲目的从众心理或是一个盲目的潜意识的心理包括比如说两性关系问题推动我们。老百姓经常说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话并没有任何道理。但是心理上来说它就是有这个潜意识的动力因素。性别因素在现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道理能够讲明白的,很多都是非理性的。弗洛伊德还解释达芬奇的绘画的魅力,解释为什么愤怒出诗人,为什么人情绪越低沉他越能有想象力、创造力。很多时候都跟非理性因素有关。所以弗洛伊德的这个发现对人类的自我认识产生了重大影响。哥白尼发现人类不是太空的中心,而弗洛伊德发现人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是受非理性东西支配的。在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中,精神分析已经进入到几乎每一个学科。换句话说,一个学科没有接受精神分析学说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精神分析的观念影响深刻而广泛,在经济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艺术创造行为当中,潜意识所起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除了这两大对人类自我认识有所动摇的人文传统以外,在20世纪应该说很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潮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认为人类所有的文明、所有的建构当中都能找出一个结构,因此他把我们这个历史变成了一个结构性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可以被拆解的东西,而这样一个结构性的东西为后来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后现代主义,以及所谓的解构主义认为,既然我们人类能够发现结构,我们就能够解除这个结构,我们就能知道这个结构是怎么建构起来的、被谁为了什么目的建构起来的。所以后现代主义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过来就变成了一个对所有的社会秩序、所有的社会文明、所有的社会建构进行解构的观念。比如说大家读过福柯的书,什么叫“疯子”,疯子是我们这些所谓正常人建构起来的一个概念,我们认为他不按我的规则行事,所以我认为他是疯子。那么“疯子”这个概念其实是建构起来的。女权主义也与后结构主义有关,女人为什么应该是这样的是因为被一个男权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包括后来的后殖民主义等等所谓“后学”,它们的基础都是由于结构主义给它提供了一个分析方法。然后到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开始解除这个结构、开始发现所有的结构都是我们建构起来的。所以这也解构了过去我们常常坚持的所谓真实性。在后现代主义眼里,所有的真实性都是我们建构起来的,都是我们站在一定的立场上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建构起来的,没有绝对的真实性。结构主义跟现象学、符号学等等都密切相关。这些学科帮助我们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的觉悟。以后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自觉――你不能说“我说的就是真理”,不敢说“我说的就是绝对的真实”。我只能告诉别人,按照我的立场认为这是真的,这是对的。但是你必须相信别人还有别人的立场。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是一个前现代的人,还是一个后现代的人首先就判断他是一个一元论者还是一个多元论者,首先判断他是一个认为自己就是拥有绝对真理的人还是认为自己始终只是一个相对真理的拥有者,这是很核心的一点。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