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乐:儒家文化与世界级企业

作者:刘长乐发布日期:2005-09-06

「刘长乐:儒家文化与世界级企业」正文

这是一次契合时代需要的论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已到来。中国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在融入多元的世界文化体系过程中,遭遇两个问题:我们为这个多元文化贡献什么?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文化做经济腾飞的依托?

盲目的西化让中国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五四反传统+马克思主义式的西化+文革对传统文化毁灭性的打击+改革后的经济追逐=现实社会面临的价值真空。

一直以来,学界都存在着两种分歧,一种是彻底西化,完全继承西方文明的民主科学社会架构,一种是东西方文化合璧,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看起来后一种更为睿智和理性,也更具实施性,因此为政府所选择。但是,在广阔的民间社会,在商界、文学艺术等等领域,却基本没有分歧,态度或有迟疑,可脚步却是坚定的西化。其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以儒佛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固然在农业社会创造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辉煌,但在现代工业社会兴起以后,作为却乏善可陈,没有说服力。近代史的耻辱,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科技进步面前的一次束手就擒;二是现在是经济为主体的时代,而指导我们发展经济、运作企业的大部分依据几乎都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这种以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搭建起来的社会框架,必然顺其自然地产生适宜西方文化生长的土壤,呈现越来越强的对西方文化认同和接纳的趋势。

西化趋势有了,行动也有了,可实际运行效果在人文方面并不理想。中国现在每个阶层的人都不舒服,有很多原因,既有政治体制上的束缚,也有经济上的制约,更有文化上的无所适从。中国的文化西化一直很不成功。五四后,批判传统有余而建设新文化不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西化的马克思主义又和人性发生冲撞,也不彻底;多年的政治运动更是隔绝西方文明先进理念的渗透,加上对传统文化的毁灭性打击,即使改革后西化重新来过,中国还是只学到皮毛而没有学到根本。内在的一套自省的价值体系和外在的一套对科技创新的能力都没有学好,而拜金主义、色情主义倒是浸骨入髓,其结果,导致中国今天的文化不伦不类,不中不洋,如同一个石榴被转了基因,心有千千结却没有一点是纯正的自己。不仅缺乏宗教信仰,也道德沦丧,价值认同几近崩溃。没有了宗教信仰的、道德价值观的、文化的过滤和择选,中国对西方经济文化连皮带毛通吃的结果,就是消化不良。自身的千疮百孔加上上吐下泻的结果,就是今天的社会情形:食品不安全、药品不安全、交通不安全、养老不安全、治安不安全,等等。诸多不安全让我们看到的,仿佛灵魂已失去家园。

许儒学能担当统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任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亟待与儒学合拍。儒学的很多理念都代表着中国人的“终极文化”。一个民族即使国破了都不可怕,只要文化在;如果文化消亡了,则就彻底完了。

社会发展表明,经济发展了、有钱了只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还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精神慰籍心灵安抚,需要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靠什么来拯救思想、统一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我看不是西化再西化,而是传统再传统。唯有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儒学中那些充满了永恒价值观的理念,如仁义礼智信。这是残存在我们记忆的基因,和我们的生活相生相融,滋养我们民族强健的乳汁。因此,从中国自身的经验和教训上看,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亟待文化合拍的现实需求看,儒学需要复兴,我们需要血管里流淌祖宗的血液。一个民族即使国破了都不可怕,只要文化在;如果文化消亡了,则就彻底完了,以色列给我们提供的就是最好的印证,何况我们现在适逢百年一遇的崛起呢?

哈佛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面,把文化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工具文化”。包括科学技术,也包括经济体制、政治制度;一部分叫“终极文化”,与一个文明的基本价值联系在一起。亨廷顿把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工具文化”的现代化,一是“终极文化”的西方化。经过研究他提出,最成功的现代化模式是“改良主义”。持这种模式的国家,在“工具文化”的现代化方面效果非常好,但在“终极文化”的西方化方面却经历了一个倒U型曲线。初期,伴随着工具文化的现代化,终极文化也迅速西方化,但是到了一定阶段,西方化进程出现逆转,本土的民族文化开始回归,同时出现拒斥西方价值的倾向。也就是说,伴随着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成功,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必将逐渐回归,文化民族主义也必然随之兴起。这很像我们目前遭遇到的情形。割断历史割断文化血脉是千古罪名,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国家、民族、大国民所不齿的作为,我们应该在改良主义方面多付出努力。

儒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好的贡献

西方文明的一支独秀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也造成区域间重大失衡,急需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来混血,以削弱它的极端性伤害性。儒学,恰好能为此提供最好的价值资源和道德资源。

从西方文明发展的现状看,也不是很完善的。

当前世界文化的主流是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西方文明强调个人奋斗、民主自由,推行市场经济、竞争和效率、手段和规则,也迷恋年轻、性和权利。这种文化理念带来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支持企业发展,成就了众多世界级企业――这是西方文明成功于东方文明的地方。但同时也带来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被灌注过分渲染的竞争精神,被教育成贪婪地渴望成就,并且以此来准备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活”是“资本主义带来的最大的祸害”。他非常憎恨年轻时在德国的教育,这个教育制度特别强调竞争,给学生特别重的压力,他那个时候要窒息了。过度追求利润的极大化,不但给企业之间带来不正当竞争关系,也造成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弱肉强食,顺延出去就是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世界的国与国之间、发达国家和地区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看似平等、实则是掠夺的不平等关系,甚至导致由世界级企业组成的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对立。更重要的是,这种掠夺对整个地球资源的、环境的破坏和不相容性,和文明发展几乎是成正比的,是现代文明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榨取。当下,整个世界在物质和科技(比如转基因,克隆技术)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信仰和伦理几乎都遭遇到严峻挑战,精神文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也屡拜下风,让位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主义、拜金主义和霸权主义。整个世界越来越动荡,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

这就需要出现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来给世界主流文化混血,以削弱它的极端,增加它的祥和――儒学,恰好可以在这方面提供最好最完善的价值资源和道德资源,例如中庸思想。

“中庸”就是正确、恰当、妥当地为人处事,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的目的是“和”,一种达到一定“度”的“和谐”。自身和谐,才能促使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儒家的这种思想能为平衡当前世界的冲突、安抚精神的躁动提供良好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儒家文化不仅强调社会稳定的重要,还追求个人与环境价值的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强调“仁爱”,兼具“自我反省”、“超越进取”、“忧患意识”等精髓。因此,未来的主流文化如能融入儒家精髓,才可焕发新一轮的创造力。而东西文明的平衡本身,也是“中”“和”的一种境界。

日本启示录:企业文化影响经济腾飞

儒学在历史上并没有为我们贡献一个繁荣的工业文明,因此,复兴儒学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复兴哪部分、从哪里复兴和怎么复兴?现在国内兴起国学热,从 “仁政”到“读经”,均有许多推论。但我认为,冀望政体,存在逆时代潮流性;而百年教育,虽能解决根本性却应对不了当前社会需求的急迫性。只有从企业开始,并由此延伸至整个社会才见效最快、最有力量。

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依托于它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反过来,强大的文化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全球竞争力,这一点在全面竞争的时代已获得认同。可是,儒学在历史上毕竟没有为我们贡献一个繁荣的工业文明,因此,现在提出复兴儒学,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复兴哪部分、从哪里复兴和怎么复兴?现在国内兴起国学热,从 “仁政”到“读经”,均有许多推论。但我认为,冀望政体,存在逆时代潮流性;而百年教育,虽能解决根本性却应对不了当前社会需求的急迫性。只有从企业开始,并由此延伸至整个社会才见效最快、最有力量。

经济是国家的血脉,企业是经济的血脉,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在大势上对经济发展是会有影响的。日本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范本。

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利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崛起,和他们建立的企业文化有很大关系。尽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信条和理念,但企业文化却根植于一块相同的文化土壤,因此体现族群风貌。日本的企业普遍推行儒教和西方经营理念混合的企业文化。儒教在历史上一直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其 “忠”、“和”理念更是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日本企业文化里的“忠”是双向的,既有企业主对员工的付出负责到底的“忠诚”,也有员工把传统的效忠皇上、效忠国家的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企业的“效忠”。日本企业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的利益则要视企业的效益及工龄而定,在企业中干得越长,薪酬越高;企业的效益越好,薪酬越高;而每个成员也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宿,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与西方企业的人员高流动不同,在日本企业,如果某个人为满足自己利益而跳槽,是会受到人们的责备和歧视的,“不忠”之人在社会上会遭遇他人嗤之以鼻的对待。这种相互尽“忠”,形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终身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关系,亦成为儒家文化能够和现代企业相融相生的一个有力佐证。另一个佐证是“和”。据说,绝大多数日本管理者都是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和与诚”、“和为贵”、“建立相爱相互信赖的夫妻式劳资关系”,让所有企业成员保持一致和合作,从观念上保证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和谐相处,避免内耗,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雇员是企业的细胞。儒家文化追求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同现代企业追求企业内部及与合作伙伴的互补性,协同性synergy,合作精神Teamwork是一致的。

西方理论上是团队精神,但实际上因为过于崇尚个人价值,人员流动很高。而儒家文化对企业的渗透,则会体现出个人与家庭的延伸关系。

韩流启示录:儒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运转的各种规则,强化了西学优秀部分持续坚挺的不可逆转,而儒学则为创作作品的人、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和谐,提供价值资源。

韩国历史上就是中华文化的仰慕者和承接者,1945年随着美军的进驻,韩国文化迎来了与“欧美文化”的尖锐对立。“对决”中,韩国借鉴了孔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观,在大力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尽量摒弃西方文化中个人至上、金钱万能、人情淡薄等弊病,倡导儒教的敬业乐群精神,创造了家庭和谐稳定、道德风气良好的社会。到了金泳三时代的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伤痛,韩国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救国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5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5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

他们成功了。

韩剧是这次进攻的急先锋,制造了声势浩大的韩流,在中国纵横了7年,从我们的文化市场切走了他们想要的那块蛋糕。同时,它还带动了图书、音像制品、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全面进攻,继而还作为“催化剂”为韩国经济及其他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韩国三星,依托韩剧的影响和渗透甚至打遍世界,被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评选为全球科技100强。韩剧攻城掠地的秘密武器是我们的儒教精髓,把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韩国电视剧里面的人物看起来都青春靓丽唯美时尚清纯可人,而骨子里却又都非常传统儒道,描写的家庭故事、彰显的文化精神全部围绕儒教的道德核心进行,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韩剧表现的爱情大都浪漫,纯洁,绝少暴露及绝无性元素的表现,更没有我们流行文化对第三者一夜情的宽容和嘉许。韩剧以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见长,情节之所以让中国人感动、产生共鸣,就在于有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文化产品里已绝少看到,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