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将民生新闻进行到底―民生新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正文
(在国家广电总局“第五届民生新闻论坛”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
各位好!
国内的同行都知道,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这个“民生新闻论坛”应该说是国内“民生新闻”领域的最具权威的论坛了,在这个论坛讨论问题,应该说是“民生新闻领域”的“华山论剑”,无疑代表着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了。而且,我特别有感觉的是,很多的报告现场我都经历过的,可是,刚才我跟主任说,在领导讲话的时候,我坐在第一排,可是却就能感觉到后面的一种特别宁重的气氛,很显然,来自全国各地电视台的电视新闻中心的人们都对于论坛的内容有着很高的关注,因此,就都很认真。
当然,在开幕式上为我安排一次专门的演讲,就我个人而言,无疑也很荣幸。昨天晚上来了以后,我还跟论坛安排负责陪同的一位同志说:我这几年实际上一直也是被民生新闻培养的,是“被培养”。因为,2002年的时候,一开始卷到民生新闻里,实属意外。那个时候,甚至都不可能知道这个节目竟然最后就叫做“民生新闻”, 后来,我记得王丹彦――当时是广电总局总编室副主任到江苏来召集座谈会,商量这个类型的节目应该叫做什么节目,我作为当事人,也参加了,那个时候我们也还没有确定“民生新闻”这个名称,尽管国内有些报纸经开始用这个词了,因此,我一直觉得,我参与民生新闻一直是一个“被培养”的过程,用毛泽东的话说,叫“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今天,我就想讲讲我这么多年被“民生新闻”培养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我想分四个问题讲,第一个要讲的问题是“做看得见的民生新闻”,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民生新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我想讲一下,民生新闻的基本经验。
总之,我觉得,民生新闻之所以宝刀不老,到了今天还是这么吸引大家的关注,它一定是有它的独门剑法的。
那么,民生新闻到底有什么独门剑法?今天,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一、“做看得见的民生新闻”
第一个问题,我想讲一下,“做看得见的民生新闻”,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民生新闻,说它有十几年的历史也好,或者说它有八年的历史也好,总之它已经有了一段历史,而且,到现在为止,大家已经有了一个很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它已经进入了自己更年期,或者说,它已经进入了它自己的历史拐点,于是,大家问的最多的,就肯定是:民生新闻何去何从?我印象中上一届“民生新闻论坛”开幕式的主讲嘉宾你们请的是于丹教授,她的演讲题目就是:《民生新闻的下一站》,也就是说,从去年开始大家就在问民生新闻的下一站在哪。
从我来说,总的来看,我认为我们是讨论民生新闻的下一站也好,还是讨论民生新闻的未来也好,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讨论问题的方法问题。我虽然是学术中人,而且我的工作单位也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但是今天在这个论坛上,我也坦率地说,我不是很赞成一种学术的发言方法,我一直觉得做电视就是做电视,做电视它有一个动手的规律,它跟你指手画脚地去评价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研究民生新闻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你拿它来做电视试试看?肯定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我个人觉得,因为我是学界中人,我们自己把自己说得刻薄一点,我想大概也伤害不到谁,因此我要说,指手画脚,对民生新闻的发展来说是根本于事无补的,也就是说,我们特别考虑的是民生新闻是正确还是错误,民生新闻是应该发展还是应该枪毙掉,然后,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如果说民生新闻好,我就在民生新闻里找一点好的例子,如果说民生新闻不好,我就在民生新闻就找一点不好的例子。坦率地说,对此,我是很有看法的。
我这些年一直就在参与电视节目的策划,当然我,参与的策划不止民生新闻。之所以与民生新闻邂逅,有一个特定的历史的机遇,那就是它诞生在南京,这样,2001年在策划的时候我也就参加了,我记得当时有现在江苏台的副台长,有现在江苏少儿频道的总监,他是《零距离》的第一任掌门人,还有现在在华南师大做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李幸,还有我,在南京的大钟亭茶馆,可是,当时我们在做的时候其实也没想那么多,无非就是想把地面频道的新闻节目做好而已。而现在,那么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如果让我这个部分的当事人也来评价民生新闻,我个人觉得,我特别愿意站在一个从业者的角度,站在和在座的你们一样的角度,而从这样一个角度,我认为,我们说民生新闻好或不好都没有任何的用处,因为它存在,就好像那些登山运动员,他们要爬山的时候,最气壮山河的话是什么呢?你问他为什么要爬山?他们就说:“因为山在我面前”。我认为,民生新闻也有一个最不可抗拒的事实,就是它本来就已经存在了,我们说它好它也存在,我们说它不好它也存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怎么样让它好上加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怎么把民生新闻做得更好?怎么把它的收视率做得更高?上怎么做得让领导和老百姓都满意?
那么,怎么才能把它做得更上一层楼呢?或者说,怎么样让它存在得更合理呢?我想用这样的话来表达我的想法:“民生新闻进行到底”!
现在外面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认为民生新闻已逐渐地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它将为公共新闻所取代,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当然,从理论的角度说,它是很合理的,但是你要知道,中国的很多事情都是合理但不合情,因为它不合中国特色。我认为,我这么说是有发言权的,因为关于“公共新闻”,熟悉它的人一定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发源的,是从江苏电视台《1860新闻眼》,而《1850新闻眼》那次推公共新闻的所有的稿子都是我一个人策划并撰写的,当时,我也曾经想过推一个公共新闻,但是到现在我觉得事实上在中国做公共新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很美好的新闻梦想,我们可以怀揣这个梦想,但做起来真的很难。所以我现在不管到哪都很少再提公共新闻,我倒是觉得我们还是干脆最好就是“将民生新闻进行到底”。
当然还有人提出“后民生新闻”,我说老实话,我看来看去没看懂,关于“后民生新闻”,我想起中国的一个成语,叫狗熊掰棒子。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把这件事情做完整,或者说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大化,可能比我们像狗熊掰棒子那样去做事都要简单地多。所以我认为,当然有人可以说民生新闻已经过时了,我们要做后民生新闻了,那他们就去说吧,但是,我们不要去理睬,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将民生新闻进行到底”。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的民生新闻现在确实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我认为都来自一个关键,就是:我们是不是已经找到了民生新闻的底线。民生新闻的最根本的支撑点在哪?或者说,民生新闻为什么能够一下子就一哄而起呢?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不径而走”,什么叫“不胫而走”呢?它没有腿也能走,民生新闻它一开始也是没有腿的,它在北京做也好,在广州做也好,在南京做也好,没有人去主动宣传它,而且刚开始做民生新闻的时候,我知道在很多地区,地方首脑都是不高兴的,那它为什么能“不胫而走”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解决了两个问题,而且,民生新闻出来了这么多年,从我的实践角度来看,我认为它的两个最基本的底线也就是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民生新闻的基本内涵。而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也首先是,民生新闻的基本内涵我们是不是做够了?在急于离开之前,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民生新闻的基本内涵我们都把它做到家了?
第二个问题则是民生新闻的基本经验。我经常说,说民生新闻的成功一定有它的独门武功,那么它的独门武功到底是什么?尽管我们一直在做,但是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可是,我们必须回答。
还回过头来再讲几句有关学术讨论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一种更科学的办法来做民生新闻呢?我觉得,更科学的办法,实际上就是能够将民生新闻进行到底的全部的保证。我的思路是这样的,我这些年,你们如果注意的话。可以发现,作为参与了民生新闻的全过程的学者,我从没有写过有关的一篇文章,我认为,这是我的光荣。当然我也写了不少别的文章,刚才大家看简介的时候都看到了,我出了很多书,光专著就十八本,但是民生新闻我确实没有写过文章,因为,我一直坚持一个观念,民生新闻最重要的是实战,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讨论,民生新闻对还是错?三分成绩还是七分成绩?六分成绩还是四分错误?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民生新闻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一个教授一个专家到哪个电视台去做报告,你如果真有本事,你就把它的收视率做上去,我认为我要做的工作,包括我敢于去做的工作,就是这个,大道理谁都会讲,而这种动手的东西是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讲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真正地思考民生新闻呢?我的思考角度是这样的,我认为民生新闻的一个关键,在于它的特点,民生新闻所谓的优点和所谓的缺点,都是从它的根本特点所衍生出来的,有些人说,有些学者是吃我们这些人饭的,他研究民生新闻现象,甚至是写书的都有,他研究的是什么呢,是民生新闻特点所衍生出来的正面效应就是它的优点,还有些人呢抓住民生新闻的弱点,说民生新闻什么新奇特,吵吵闹闹,打打杀杀,婆婆妈妈,鸡毛蒜皮,说我们民生新闻是“低端产品”,记得我们刚开始在南京做民生新闻的时候,我们的兄弟院校的专家就在会议上发言,说南京搞这个就是掏耳朵、挖鼻孔,我听了也就一笑,耳朵痒了不就得掏嘛,鼻孔有时候也要清理,为什么就不行呢?可是,我认为这样的讨论不能解决问题,能够说明问题的是:民生新闻的特点到底是什么?
顺便说一下,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比如说到南京去学习民生新闻的几十家电视台,但是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没有?有些栏目他学了以后或者说他用民生新闻的这一套以后,做得很成功,但是我们不能排除也有些栏目没有做成功,我们可以借用电影的话来总结,大概有几种模式吧,叫座不叫好,叫座又叫好,不叫座但叫好的,不叫座也不叫好。那么,我们就要回过头来看一看,为什么大家都是认为民生新闻是现在的秘密武器,是现在的核武器,为什么大家都拿起这个武器,却打出了四种结果呢?我认为,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我们是不是抓住了民生新闻的根本特征,而且我们是不是把这个根本特征贯彻到了我们节目的每一分每一秒。
我到很多电视台去培训员工,经常讲一个观念,所有的节目,当然不止民生新闻了,因为别的节目我也做,所有的节目只要质量不好,如果没有策划创意的问题,那就一定是从手指缝里一分钟一秒钟都漏掉了,什么意思呢,你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但你在做的时候并不理解这个创意,或者说它是个很好的创意,制片人很理解,主持人很理解,但是那些小编辑,包括那些出去跑的小记者他们不理解,他采访回来的材料拿回来,你发现不能用,或者你叫他做一个什么事,他跑回来你却不满意,结果节目的漏掉的一分一秒就影响了我们民生新闻的质量。
再说得大一点,民生新闻它是有它的特定内涵的,这个特定内涵如果你没有让所有的人看得见,它就不可能做得很成功。我不知道我的这个说法是不是大家都理解。,因为与其指责各位说,你们做的是低端产品,与其奉承你们说,你们做的是高端产品,不如实事求是地说,谁让民生新闻在电视节目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体现出来了,谁让民生新闻在自己的所有从业的记者身上、编辑身上、主持人身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体现出来了,谁就是做了好的民生新闻,否则就是不好的民生新闻。我对流行歌曲不太熟悉,但有一次是吃饭还是干什么,偶尔听到了两句歌词,我觉得那个歌词唱得很好,是年轻人唱爱情的,说:“爱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我当时就一下子想到,我们做的民生新闻一定要让你听见,让你看见。民生新闻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但是假设我们没有把它做得让你听见,让你看见,它就不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了。我们经常讲好心办坏事,而我们为什么没有好心办好事呢?
所以当我们讨论民生新闻的时候,我斗胆提一个想法,我们能不能讨论讨论民生新闻是怎么成功的?我记得有一次,现在到江苏台当台长的周莉,和我们一起策划节目,做一个法律类的民生新闻节目,当时我就提了一个想法,我说,周台,我现在逐渐地发现我们们任何一个做电视的人都太喜欢纠正错误了,我后来突然觉得太喜欢纠正错误也是一种电视洁癖,就好像我们在生活里有道德洁癖一样,那些有道德洁癖的人其实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可是,我们做电视是不是也有电视洁癖呀?我们太喜欢问别人:我这个节目是不是有错误?我这个节目什么地方没做好?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有缺点,任何一个节目它一定有缺点,有缺点就要改吗?我现在逐渐发现有缺点不要改,你可以用发展、发扬优点的办法去缩小缺点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