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艳刚:专业舆论有助于消除“吃的恐慌”」正文
直面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当然,在扮演好“监督者”“ 望者”的角色之时,媒体还应时刻秉持专业、理性、负责、建设性的原则。
最近有篇谈论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章,将人们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恐慌情绪归咎于媒体报道。该文章认为,媒体让公众在无形中承担了负面新闻和垃圾信息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在揭露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上,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没有协助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心理恐慌。(相关评论:舆论在加剧食品安全恐慌)
大众传媒是人们获知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途径,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越充分,公众对食品安全现状的认识就越全面。如今时常有人调侃说“不知道现在吃什么是绝对安全的”,与食品安全报道频现报端确实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若据此认为是媒体报道“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心理恐慌”,明显有失偏颇。毕竟,媒体如此频密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读者高度关注此类信息,另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生产领域确有太多安全隐患。
在比较媒体过去和现在的食品安全报道时,不少人都容易陷入一种认知误区,觉得十几年前的物质生活虽不如现在丰富,但那时候很少从媒体上看到食品有毒或有害的信息,人们也无需时时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现的当下,这种感性认识被很多人所认可,但它实际上可能并不准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十几年前虽然鲜有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但食品安全程度并不一定比现在要高。
十几年前的冰棍都是糖精水做的,很多如今被禁用的农药也曾普遍用于瓜果蔬菜生产,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媒体不可能“超越”社会整体认知而对这些问题进行预警。但随着认识的进步和人们健康要求的提高,这些十几年前被视为“正常”的做法,如今都会被媒体当做“问题”进行报道,进而在社会上引发讨论。由此可见,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媒体非但没有助涨社会恐慌情绪,反而起到了传播资讯、信息预警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使得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满足,便于他们将问题食品对自己的损害降到最低。
理顺这一点,如果再将人们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归咎于媒体报道,恐怕就难以自圆其说了。我们当然希望有一天媒体不用再报道任何食品安全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仍离不开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虽然媒体对有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揭露让人震惊甚至略感恶心,但客观而言,绝大多数媒体报道都起到了科普和祛魅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媒体近年间对添加剂问题、农药残留问题、色素问题等连续不断的报道,公众对这些问题可能至今都难有理性认识。
当前有些媒体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报道,的确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例如,有的媒体为抢发独家新闻,对相关信息核实不够,缺乏权威专家学者的意见参考,结果出现了“好心办坏事”的传播效果;再例如,有的媒体为制造轰动效应,选择性报道部分耸人听闻的事实,或在传播时断章取义,也不利于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全面认识。某些不专业、不准确、不权威的信息,或是未经核实的谣言和小道消息,容易给公众带来困惑,甚至对某个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些弊病确实值得反思。
直面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很多问题企业最终被整顿就源于媒体曝光,全社会对这一点应该有共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食品安全毕竟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领域,这要求媒体在扮演好“监督者”“ 望者”的角色之时,还应时刻秉持专业、理性、负责、建设性的原则。只有这样,媒体才能以准确的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进而在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更加积极和正面的作用,帮助消除“吃的恐慌”。
易艳刚,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