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根: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民国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及其影响

作者:发布日期:2016-01-28

「邓绍根: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民国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及其影响」正文

【内容摘要】1912年董显光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拉开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民国新闻界交流合作序幕。民国新闻界不断塑造起其历史悠久、设备齐全、课程流行、学术重镇等良好媒介形象,吸引了28名中国留学生前往该院学习新闻学;同时,该院先后派遣13名美籍师生前往民国新闻界传经送宝,创办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和中央政治大学新闻学院,双方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民国新闻界培养新闻人才,促进了中国新闻教育事业、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业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感情和友谊。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民国新闻界 交流合作 影响

美国对民国新闻教育和的兴起和发展影响深远。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早期新闻教育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关系密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中国新闻教育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们多注意于密苏里新闻学院对中国新闻教育的研究,而没有探析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笔者查阅了专门记载哥伦比亚大学与近代中国关系的专著《哥大与现代中国》和《教育交流与社会变迁:哥伦比亚大学与现代中国教育》,均未有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民国新闻界交流合作的记载;中国留学生权威工具书《中国留学生大辞典介绍了23名学习新闻学的中国留学生,仅有董显光、汪英宾、赵敏恒、张似旭、冯锡良等五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史实有较大出入。因此,梳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民国新闻界交流合作的历史轨迹,分析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民国新闻业影响和成效,对于深化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和推动中美新闻交流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形象塑造: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民国新闻界的媒体呈现

哥伦比亚大学同中国关系颇深,它是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大学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筹备时期就被中国新闻界所关注。1904年1月,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万国公报》发表《报学专科之创立》一文报道了普利策捐资二百万美元创设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消息,并详细介绍新闻学课程设置情况。21912年9月30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中国留学生董显光立即申请入学,成为该院首届学生之一,标志着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民国新闻界交流合作大幕拉开。在民国新闻界中,上海《申报》较早关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4年4月3日,《申报》简单提及普利策捐资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纽约亦有一新闻大学富翁卜勒生君捐入三百万金元作为学款。该校办理亦有成效。”3据初步统计:从1914年4月《申报》报道到1948年11月《报学杂志》的介绍,中国报刊书籍先后有18次刊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

第一,普利策捐资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过程。这是多数记载涉及的基本史实,也有些书报仅提到该内容,如《记纽约世界报》(《东方杂志》第15卷第9号)、任白涛《应用新闻学》、《新闻职业与大学教育》(《报展纪念刊》)、《初期的报学教育》(《报学杂志》第1卷第4期)等。

第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课程变化情况。1916年3月,朱元善在《美国各大学之新闻科》写道:“可伦比亚大学之科目其时间分配,则购读法德新闻三时间,自然科学之历史及原理三时间,近代欧洲史四时间,新闻研究三时间,记实采集与原稿纸修制三时间,近代欧洲文学三时间,统计学一时半,特别讲义一时间,特别访问与报告三时间,编辑及整理原稿四时间,新闻史三时间,置重于诽毁之法律原论三时间。”41929年4月,戈公振在《报学月刊》发表《新闻教育之目的》一文再次介绍其课程情况,“前后共有四年的研究,前二年是注意普通教育,后二年是专门教育。……后二年的课程是什么呢?第一年有三点钟讲通信法,并且有实地练习,讲义是本埠新闻的形式,教授做编辑主任,学生做编辑员,练习的材料就是城内每天发生的新闻。第二年有六点钟是政治和商业新闻的编辑,有三点钟是心理学,就是读报的兴趣在什么地方,同时前二年的功课,还要继续读下去,使得更为完全。第四年课程是注重实地练习,如通信法编辑法,如电报的编辑,标题的作法,短评的写法和通信社对于电报的处置方法,以外还有报纸历史,戏剧批评,书籍评论和星期增刊等。”51946年5月,《申报》刊登《美国新闻教育》一文列出了报社管理、报纸出版、新闻法规、新闻伦理学,新闻学史、报章文学等课程。

第三,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改革发展情况。《美国新闻教育》一文介绍该学院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1935年,院长卡尔・亚更曼(Carl W。Ackerman)使它成为一个正式的学校,入学资格须大学毕业,毕业时可获得硕士学位。”68月11日,《申报》报道: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将成立美国新闻学社,“申请入学者已超过空额”7。9月,《京沪报》报道说:美国新闻学社“不要学分,也不要考试,每年招收150名学生,希望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来这里作研究工作”,预言它“将在美国新闻教育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81947年8月,储玉坤阐明该院改革原因,“现任院长为亚更曼,他看到新闻学理论的空虚,认为只要一年的功夫,就可以学习完毕,但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条件,乃在常识丰富,所以研究院招收大学毕业的学生,教他们在一年之内将所有新闻学理沦,学习完毕,即可献身报界了。”91948年11月,陈裕清在《新型的新闻教育――介绍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新闻学社》一文中介绍了1946年哥大新闻学院的美国新闻学社学习研究情况,“以讨论、讲习与研究的方式,予新闻从业员以获得新的新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其目的“予在业的新闻记者,以聚首研究的机会,使彼此能够探讨工作上的技术与当前政治经济及社会各种问题,从而改进美国的报纸。”10

通过书籍报刊的记载和报道,民国新闻界中塑造起良好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媒体形象。其一,历史悠久。北大校长蔡元培《新闻学・序》中写道:“自美国新闻家Joseph Pulitzer君创设新闻学校于哥伦比亚大学,而各大学之特设新闻科者,亦所在多有。”11新闻学者袁昶超则认为:“世界人士之倡导在大学设立报学院的,原应以普列莎为其创始。”12其二,美国设备最齐全的新闻学院之一。“州立大学中,新闻研究所设备最大者,首推密梭立、哥伦比亚、诺路万等。”13其三,世界新闻学研究重镇。戈公振认为:“美国哥仑比亚(Columbia),威斯康新(Wisconsin)等大学,夙为研究报学之最高学府。”14有人称赞它是“世界研究新闻学的嚆矢”15其四,课程与时俱进,“在美国最新而最流行的要算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16;其五,美国最好的新闻学院。“可伦比亚大学之新闻科,最为代表的学校已经世人所公认”17,“哥伦比亚的普立遮新闻学院现在仍是最好的一个学院。”18

通过对其良好的媒体形象塑造,民国新闻学者认识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并驾齐驱的地位。储玉坤认为:“惟国人所知者,一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院,另是密苏里新闻学院。”19黄天鹏则对两者不同的教育特色具有明确的认识,“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的特色即在有新闻纸制作的实习科”,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着重养成优秀的访员与编辑人。”20民国新闻界塑造起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良好的媒体形象,推动了中国学子纷纷自东徂西,前往该学院留学,使之逐渐成为民国学生留学美国学习新闻学的重镇。

二、自东徂西: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中国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最高学府之一,因名师众多、学科齐全、资料丰富、学术氛围良好,中国留学生趋之若鹜。据1911年7月13日《申报》评论说:“中国学生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者,以今年为最多。其毕业得学位者,尤以今年为最盛,”21中国留学生3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获得硕士学位,3人获得学士学位。据美国学者史黛西・比勒《中国留美学生史》统计,1854-1953年授予中国学生学位最多的美国大专院校排名中,哥伦比亚大学以授予中国学生1834个学位名列榜首。22从1912年董显光开启中国学生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大门后,中国学子前往该院学习新闻学,攻读新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期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留学生28人。

董显光之后,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中国学生是邝煦。1909年,他有幸成为第一批庚款留学生之一,首入美国安德孚学校,再进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期间出任《普林斯顿人日报》编辑。1914年获得文学士学位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6年毕业获得新闻学位。中国留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学历较高,除董显光肄业及早期庚款留学生仅获得学士学位外,均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这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自1935年改为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28名中国留学生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庚款留学生,如邝煦、张耀祥、刘师舜、王国钧、张似旭等5人。按照1921年《清华官费留美生各科人数分配一览表》记载:4人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分别是邝煦、张耀祥、刘师舜 、王国钧(伯衡)。23但查阅该院校友录,毕业生名单仅有邝煦(kwong Hsu Kung)一人,未见张耀祥、刘师舜、王国钧三人,却另有张似旭(Samuel H Chang)在列。结合三人归国后职业生涯考察,他们有可能在该院留学,但未毕业就转学他校学习。

第二部分是沿着董显光道路,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留学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修或攻读硕士学位,如汪英宾、张继英、赵敏恒、梁满星、李如桐、冯锡良等6人。其中原因,乔志高曾分析说:“一来因为基金充足,二来位处纽约大都会,郊游较广,毕业生中在报界成名者人数较多。反之,米苏里的学生往往来其红白二校园中,大半是身披黄皮黄褂的农人子弟,从新闻学院毕业生出来多数在本州致力农村新闻事业。”24

第三部分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派留学生,如Natalie Henry(中文名待考)、徐大春、洪爱梅、麦文绍、王世铖、宋显勇等。1941年毕业生Natalie Henry曾因表现优异,获得卡伯特奖学金,被派往拉丁美洲考察新闻业,成为该院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生。25据《旅美中国同学录》记载:徐大春、洪爱梅、麦文绍、王世铖、宋显勇等四人于1943-1945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26

第四部分是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毕业生。他们由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选拔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攻读新闻学硕士。据记载:先后有10人,分别是彭务勤、李惠苓、周森镛、张鸿增、刘士雍、殷珊姑、汪宝、高克芳、王昌煦、余梦燕等10人。27

中国留学生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作为学习新闻学重镇,除了该院在中国的良好媒介形象以及其新闻学优势外,与其地处纽约有密切关系。乔治高曾分析说:“在人材方面所聘教授都是知名之士,每科每系皆夸有几位世界学术权威。”“哥大基金丰富,在物质方面也规模宏大,校舍完备。”“负笈哥大学生所能享受,而为美国其他各校所不能供给的,就是纽约全城的教育意义。”28 民国新闻界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留学生比较关注。如《申报》曾图文并茂地报道汪英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消息,“汪英宾君于1922年赴美……;期年即得新闻科学士位,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