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根:从新名词到关键词」正文
【内容摘要】随着1920年代世界电子技术新发展,英文“television”一词作为电传图像概念在西方兴起,中国留学生将英文“television”传入中国。1927年,《申报》和《科学》采用意译方式,将古汉语“电视”一词对译英文“television”,借以表达“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物体影像的装置”和“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物体影像装置传送的影像”外来概念,赋予它新语义,成为新名词。1932年,“电视”与英文“Television”对译关系基本固定,逐渐成为报刊常用语。1934年,中国物理学会制定《物理学名词》,“电视”等相关名词得到官方学术权威认可,“Television”正式命名为“电视”。此后,“电视”一词成为反映电子技术新知识的物理学关键词和新兴电子媒介的新闻学关键词,进入各大辞典和著作,融入社会,流传至今。
【关键词】民国;电视;新名词;关键词
电视(television)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作为电子技术新发明,“电视”一词曾以新名词出现民国新语词辞典中,如《新名词辞典》(1934年);作为反映用电的方法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的新知识,它出现在《物理学名词》(1934年)中,成为物理学关键词;作为使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它也在新闻学期刊和著作出现,如《新闻学概观》(1935年)、《报人世界》(1936年)、《综合新闻学》(1941年)等。虽然,已有研究者撰文探讨民国时期国人对电视的认知情况。如孙建三教授认为:1934年,孙明经成功完成自制television装置,金陵大学理学院杨简初教授命名为“电视”,“从此,television在中国有了一个汉语名字。”1谢鼎新教授撰文商榷并认为:《科学》杂志在1927年6月发表的《电视之进步》一文,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在中国最早介绍电视的文章。2语言学者黄河清则主张:“电视”一词的辞源来自1934年《新知识辞典》。3三者分歧异见,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弥合;而详细考察民国时期“电视”一词,回顾其概念的变迁场景与历史脉络,实是经历过一段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的发展过程,反映出民国时期国人对电视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电视”一词历经时光汰洗由新名词转化为公众生活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成为人们诠释与理解世界的重要凭借。
一、民国“电视”词源探究
语言学者黄河清在被誉为“给出始见书证,学术价值大”的《近现代辞源》指出:“电视”一词的辞源来自1934年《新知识辞典》,是错误的。该辞典由新北书局1934年9月出版,而上海新生命书局的《新名词辞典》和商务印书馆的《物理学名词》分别出版于1934年6月和1月,时间比它都早,均收录有“电视”辞条。1927年6月,《科学》杂志就刊登文章《电视之进步》,而该刊此前5月就有该文的出版。
“电视”一词是由“电”和“视”字组成的古汉语词汇,曾在1914年底《游戏杂志》刊登的文章《研究室丛谈》出现,“天公电视应相笑,织女星期任改名。”4但这不是新诗,而是出自近代诗人樊增祥《赋得女学堂十四韵》诗中。1909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的《新上海》第三十六回就曾引用该诗。
古汉语“电视”一词收入目前最具权威的《汉语大词典》,“【电视】,犹瞪视,怒视。明刘基《述志赋》:‘开明怒目而电视兮,貔豹吼而山裂。’”5但是,明朝刘基的《述志赋》也不是“电视”词源出处。据笔者考察发现:“电视”一词至迟出现于中唐文学家李翰《裴将军 射虎图赞(并序)》中。李翰,约公元762年前后存世,曾作史官,累迁翰林学士。《裴将军 射虎图赞(并序)》叙述裴 将军射杀群虎的英雄气概,显示军人报国安疆之志,笔墨酣畅,文采斐然。他描写裴将军射杀群虎情景,使用“电视”一词,“将威有所胜,气有所全,精专于中,志正于内。故能以一人之力,战群虎之命。使锯牙钩爪,戢而莫措;雷声电视,消而不扬。”6“电视”一词在该句中与“雷声”相对,译为“闪电一般地看”,具“瞪视,怒视”之义。
唐代后,古汉语“电视”一词零星地出现在各朝文献之中,如元代《傅与砺文集》、《芳谷集》,明代《诚意伯文集》和《文章辩体汇选》,清代《四库全书》、《全唐文》和《历代赋汇》等文献。时至民国,古汉语“电视”式微;但随着英文“television”一词传入中国,赋予“电视”新意涵,反映出新兴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概念。
二、英文“television”一词传入中国
英文“television”来自希腊语,是“远处”(tele)和“景象”(vision)的意思。1900年8月25日,法国人波斯基在巴黎国际电子大会上宣读论文,首次使用英文“television”名称,表达“将远处传来的声音和图像加以播放的工具”概念。71907年6月,《科学美国人》刊载文章《电视的问题》,这是“电视”一词第一次在出版物中出现。8在研究者不懈努力下,电视技术不断取得进展。1922年,美国发明家坚肯斯将美国总统哈定肖像从华盛顿传到费城。1923年,英国发明家贝尔德获得第一份有关电视专利。1925年,贝尔德在伦敦第一次向公众展示机械电视机。随着远距离传送图像由梦想变为现实。英文“television”一词逐渐普及推广开来。
20世纪初期,中国已经关注到电传图像新发明。1917年6月,胡愈之翻译《美国科学报》文章发表《电传照相术》,详细阐述电传图像发明过程、原理,“近世发明家梦想电报传形术之实现,盖已久矣。电报传形与电话相似。电话可以聚千里之人晤谈一室。电报传形术则能使参商异地之人互相见面。……电传摄影术者,以电力将照片、图画及他种墨迹传送远地之法也。”91920年12月,《东方杂志》刊登文章《由德律风传达影像之新发明》,介绍法国工程师贝林成功在安妥卫北大赛会试验电报传达图像新闻。1922年6月,《东方杂志》推出《无线电最近的进步》专题,并刊登美国哈定总统电传图像。1923年5月,《东方杂志》刊登文章《无线电最近的应用》,再次介绍贝林电传照像技术。在中国不断报道电传图像技术过程中,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将英文“television”一词传入中国。
1924年7月,法国里昂大学中国留学生黄涓生撰写《电书与电相之新发明》在《东方杂志》发表。该文叙述贝林发明电传影像技术事迹,介绍电传图像原理方法,引进英文“television”一词,“伯兰氏尚有极大之贡献,极大之成功,曰:‘电晤’(television),即在远方籍电线或无线电与人相晤。”10虽然他将英文“television”翻译成“电晤”,而不是“电视”,却引进了概念清晰的英文“television”一词。1926年9月,美国普渡大学中国留学生孔祥鹅在《东方杂志》发表文章《电传像的成功与电传影的将来》,指出:“电传影在德文是Telesehen,在英文是Television,”并清晰地阐述英文“television”概念,“凡是把一张照像或图画,或广告等从甲地用电力传至乙地的通常叫做‘电传像’,或‘电像术’,或简称‘电像’,或改称‘传像术’,均无不可。凡把甲处的食物传送乙处去,使甲乙两处的人同时异地的看到甲处食物的变化。这便叫做‘电传影’,或‘传影术’,或简称‘电景’,及有区别于普通称的‘电影’。”11
在中国留学生介绍海外电视实验过程中,英文“television”传入中国,其译名“电晤”、“电传影”、“电景”、“传影术”或“无线电传形术”等,并不统一,但概念却越来越具体。同时,英文“television”中国开始且生根发芽,在国内学生中产生了影响。1926年12月,上海交大学生汪德官发表《无线电界之新发明》一文,介绍贝尔德机械电视原理,采用了英文“television”一词,“英国人贝尔德氏(JohnL.Baird)新发明之无线电传形术(Television)。”12
三、“电视”对译“Television”,渐成报刊常用语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各国积极开展电视研究。中国报刊在持续报道世界电视研制新进展过程中,将古汉语“电视”一词作为“格义”工具,与英文“television”对译,赋予其新内涵,表达英文“television”外来概念,成为今用译词形式的新名词。
1927年5月8日,上海《申报》报道说:“迩来,天文学家某氏已能利用紫烈光线,摄取天空影。英人复能应用此种光线以造电视器具(Television)。”13报道中,作者首次将古汉语“电视”与英文“television”对译,不再是古代“瞪视、怒视”之义,而是表达英文“television”外来概念。同月,《科学》杂志使用“电视”一词,预告将刊登文章《电视之进步》。6月,《科学》发表《电视之进步》一文介绍美国电视研制的新进展,先后六次使用“电视”一词,“各种传递方法史上成功之最伟大者,电视居其一。”“在电视之接受方面,其影响亦由于五十个蒙眼小点排列而成;惟视若紫色者,以所用之光由于勺热氖气而得也。”“在电视装置中,则欲传之面貌即相当于幕,电影机中之动片周期也极速,故所见者非单片之影,乃为连续之影;而电视中之动碟亦然,上具细孔五十,其光掠过面幕一周,为时不过十五分之一秒耳。”“狐灯发射之光,经圆碟小孔而达传递者之面部,色呈淡黯,前则置光电池三,不啻电视中之眼也。”14它们表达出两种概念:第一,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物体影像的装置。第二种,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物体影像装置传送的影像。民国对外来概念的译述方式主要是音译和意译。音译不会引起词义错位,却也未能给译词提供意义支撑,其含义只能在词形以外另加注入;意译则借助汉字的表意性,由词形透露词意,为熟悉汉字文化的人们所乐于采用。意译方式除创制新词对译外来词外,更多地是以汉字古典词作为“格义”工具,通过借用并引申古典语义,表述外来概念。15《申报》和《科学》就是采用意译方式,使用古汉语“电视”一词对译英文“television”,将“电视”一词作为“格义”工具,表达英文“television”外来概念,即“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物体影像的装置”和“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物体影像装置传送的影像”,赋予其新语义成为今用译词。
1927年9月,“电视”一词不仅继续在文章标题和正文中出现,而且使用频率大为增加。当年4月7日,美国商业部长胡佛发表讲话,并由贝尔实验室电视试验系统从华盛顿传送到纽约。沈嘉瑞发表文章《美国电视试验之成功》,评论说,“这是科学研究的贡献,征服自然的成绩。在人类文化史上。诚有莫大的光荣!”16该文不仅25次使用“电视”一词介绍电视试验经过和电视原理,而且将“电视”与英文“Television”直接对译,“1924年,无线电照相成功。当时测想电视(Television)也是可能之事。”17
1928年,美国发明家艾利克散德森采用机械电视系统试播电视取得成功,中国留学生孔祥鹅前往西屋电机制造研究所参观。该所所长肯纳(S.M.Kintner)“特为试演电视”。他感慨说:“此次得目击‘电视’之动作,实为记者生平第一快事。”18他为《科学》撰稿《参观电传活影机记实》,先后11次运用“电视”一词向国内读者介绍电视发明历史、电视原理以及电视试验演示过程。同年10月21日,《申报》报道说:“电视(Television)――电视之实现,业已不远,其播送将采用短波。”19当时英文“Television”仍有其他译法。如19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