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辉:从《星际穿越》看传播研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正文
(此讲座文章系2014.12.17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学术社团活动上的讲话)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学术研究中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问题。我想从最近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这部热门片子谈起。这个片子很好看,导演明显在给人类准备后事。它讲地球即将毁灭之际,人类无以为家,科学家于是造了星际飞船进行移民保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飞船穿越了虫洞,时光倒流,进入四维空间发生了一些奇异景象,构成一种视觉奇观。虽然是个商业电影,但这个电影反映了导演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个好导演和一个好的科学家一样,都需要好奇心,也需要想象力。这两种品质,对于新闻传播从业者及学术研究而言,同样十分重要。
什么是好奇心?我认为就是多问为什么,对未知的事情探一究竟就是好奇心。人类将来会如何?地球未来的命运如何?这是诺兰导演的好奇心。我们的好奇心在哪里呢?实际上对于电影中看不懂的东西回来做了功课的,那就是有好奇心的人。例如我,看完电影回来后就查了很资料。发现导演的设想是科学的:作为太阳系中的一员地球早晚是要毁灭的:就算没有行星撞击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四五十亿年后,随着太阳变热,地球会被吞噬。目前太阳正处于中年时期。一旦太阳到了红巨星阶段(之后变冷),地球的灾难就到了。当然,也许等不了那么久地球就完蛋了,如片中所放的,超级细菌出现了,农作物绝收,所以向外太空移民是早晚的事情。有了这样的想法: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身,微不足道。再看看历史: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只有区区1万年历史,五千年文明史,如果一万年以后的历史学家写今天的历史,完全可能把我们和原始社会的人一并看作是古代史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划分古代和现代的标准可能是有没有和外星人联系上。而不是像我们现在一样划定在1492年哥伦布开始的新航行。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以是否建立星际交流为历史新纪年,我们目前还处在孤立的地球模式阶段。
当然,我后来查了资料,宇宙中不存在可供飞船穿越的虫洞,它只存在于微观世界,而不可能存在于宏观世界,因此这个情节是科幻。这也是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了解的。那么,这和传播学专业的研究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是有关系的,如果说没有关系,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力还不够。我们现在讲大数据,大数剧会给人类造成什么后果大家想过么?大多数人说大数据对新闻生产、对于商业营销,对学术研究都会产生影响,带来范式革命,主要的是便利性的影响。当然,也有人说大数据会造成隐私和安全问题。但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大数据将影响人类的命运和前程。
我大胆推测:今后的世界(特指人类世界)将是智能机器人的世界:机器人将无可避免地将统治世界。这是大数据与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逻辑。大数据开启了智能机器人君临地球的新纪元。可以断定,大数据的发展将使智商和情商全面超过人类的机器人的出现成为可能,而且过不了多久就会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人类的命运因此有两个:要么受到机器人的统治,要么和机器人和平共处。人类最多能活150年,机器人可以轻松活过1500年,想想会是什么后果。受到统治意味着我们会成为奴隶,和平共处则意味着我们将无事可干。人类干得了的,干不了,都可以让超级机器人代替。(除了有性繁殖机器人可能做不了,但他们可以进行人工胚胎的繁殖或克隆。)有人说,我们不可能造出高智商的机器人。错!我们现就已造出来了,电脑不就是么?他的记忆力反应力远超人类。早在1997年,IBM深蓝计算机就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今天的智能机器人当然更厉害,它的进步是一日千里的,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知识都储存在脑子里,随时调用,精确无比,谁人能敌?大数据时代,谷歌的机器翻译也越来越准确了,它懂几百种语言,而且能够从上下文语境中分辨出一个词的译法,比人脑聪明多了。人脑的进化比起计算机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的大脑和石器时代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又有人说计算机不可能拥有人类的情感和心理感受。然而到了大数据时代,这种不可能很快就会被改写。只要观察并储存海量的人类行为,语言、表情、动作模式,机器完全可以掌握人类的心理,并且变得比真人还要善解人意。郭达和蔡明曾有一个小品叫《机器人趣话》,为了实现自己的"随心所欲",郭达订购了一个机器人老婆,可以通过不同的设置模式选择不同类型的老婆,十分听话。虽然小品的结果最后弄巧成拙,但可以肯定,小品里那种"随心所欲"满足主人要求的机器人不久的将来就会研制出来。和小品中不同的是,遥控器未必掌握在主人手里。也就是说,主人未必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她。试想,当机器人的情商和人类比肩甚至超过人的情商的时候,她比你要精明世故得多,人类怎么能玩得过他,又怎能控制得住他?机器人将成为真正的超人。它可以不吃不喝连续24小时工作,他可以成为最优秀的政治家、推销员、教师以及消防员。人类将不得不和自己制造出来的"新人"和平相处,或者被其控制。这个过程不可逆转!有人说,人类不会这么傻吧,总会留一手,或者中断这个过程行不行?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停不下来的。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只有上帝能让人类的科技创新与探索停下来。而今天的大数据只是往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但这一步会走向何方在我看来却非常清晰,这会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结果我已经看到,但想必多数人都还没有看到,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当然我们也不要太担心:人类总要学会适应。智能机器人即便制造出来,不见得就是坏事。万一地球发生生态灾难,或者随着太阳变热,地表温度升到1000度,智能机器人或者能帮助我们移民,或者代替我们活下去,保留人类文明。《星际穿越》中的那个机器人已经有了这种能力,不过它还是听人话的机器人。这当然可能是诺兰导演一厢情愿的想法。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把计算机文明称为"第五文明",他也指出,在这个阶段,人类完全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再创造自己。"如果这个时代有一个最重要的时刻的话,它就是当人类第一次面对一个其智力水平相当于甚至超过人类自己的异类的时候。"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这一天变得不再遥远。也许将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人。仿照"类人猿"的命名,或许可以将这种超过人类的新物种命名为"类人人"。这样"类人猿""人""类人人"构成了一个进化序列。我暂且只能预测到这里,下一步是什么我不知道。
当然,我自己不光是因为看这部电影才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这个问题我原来就思考过。不仅是人类的未来,对人类的过去我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将一些思考融入到传播学的研究当中来。比如我就对人类的进化非常感兴趣,这需要穿越到人类古老的过去。暑假我完成了一篇从进化论角度分析人类和动物择偶过程中的传播行为的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我们现在的传播学研究,还只关注人类传播,对于动物世界的传播现象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动物学家的事情,只此难免带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实际上,不理解动物传播,就无法理解人类传播。因为人本身就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靠什么传播?"自媒体"!就是它身体自带的媒体:体格、颜色、气味、视觉、声音、触觉。人类的自媒体也是这些东西,我们现在所说的"微博微信"根本就不是自媒体,只能说是一种"人工自媒体",依附于人体之上。所以,动物传播学非常值得研究!从动物的视角看人类传播,会有不同的发现。我们讲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其实都还没有跳出人类传播学的范畴。动物传播应该进入传播学的研究视野。还有一类,就是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算不算传播?又算什么传播?怎么归类呢?
首先,人和动物之间有传播么?当然有!你叫一只小狗过来,它就过来了,但你叫别人家的狗,它就狗不理你了。所有说这里有一个沟通有效和无效的问题,我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传播失灵,也可以描述这种情形。要知道,动物和人类是可以沟通的。动物能够理解人类的意思,人类也一样。如果打交道的时间足够长,人类和动物就可以实现沟通。如果说跨物种不可沟通:我们就无法理解家畜是怎样驯化出来的?我们也无法理解训兽员怎么能和大象、大蟒蛇关系那么好。我们同样无法理解:为什么你走近麻雀它就飞走了,怎么骗它都不行。但是你走近鸽子的话,它好像可以接纳你。这充分说明动物也有智慧,能够有效地判断人类的意图。它的理解能力有时候比人类的同伴们还要好:人和人的距离有时候大过人和牛的距离。对牛弹琴,牛可能不会给你点赞,但也不会把耳朵塞起来并把你的琴摔了。人一看到蛇就会害怕,就会跑,哪怕是假蛇,这是进化出来的策略,几乎是一种本能,但在做出行动前,人脑是经过信息筛选和加工的,尽管这个过程十分短暂。同样的,有些动物也是看到人就跑,因为它不跑就没命了,它知道什么是友善的,什么是危险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沟通过程)信息判断失误,那么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个例子是:美洲、包括大洋洲(澳大利亚)没有什么大型哺乳动物,比如大象啊什么的,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只存在于非洲大草原上。但原来它们在全球都有分布的,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发现:这些大型哺乳动物都是人类进入这两大洲后二三百年间灭亡的,而且这段时间没有什么地质灾害。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动物都是被人类干掉的。那为什么它们不跑呢?因为他们就这么傻!它们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危险性,没有进化出判断人类意图的能力。人类居心不良并且拥有先进的武器,可惜它们经验不足,识别不了人类的意图,也无法发出危险信号,结果就是坐以待毙。而等他们明白过来,进化出了对人类动作、表情的判断能力,它们已经灭亡了。只剩下非洲的兄弟还活着。你看,传播不通,不理解对手的信号吃多大的亏!有些同学说那么非洲的动物为什么没有灭绝?这好解释,因为人类起源于非洲,非洲的动物是和人类是一起进化的,打了几千年的交道还能不互相了解?动物和人类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比较了解对方。虽然人类智商要高一些,但在信息传播上人类的那点小技巧还是很容易被识破。但是后来不巧,大陆坂块分离,美洲的那些动物独立进化,几千年后再碰到人类,人类已经不再是那个人类了,它们进化出了先进的武器(以石头为主)、组织能力与传播系统,但动物们却没有长进,还像童年时代那么天真烂漫,在生存竞争中也就只能甘拜下风了。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下历史学家麦克尼尔的著作。我感觉他的解释非常有说服力,我不过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此重新进行阐释罢了。是不有点意思?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无处不在,可以从遥远的过去穿越到无尽的未来(未来"人机沟通"将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只要你有好奇心,有想象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不愁找不到研究的课题,找不到研究的乐趣。当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