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楠 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特征、实质与内在矛盾

作者:洪晓楠   邱金英发布日期:2005-06-04

「洪晓楠 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特征、实质与内在矛盾」正文

[内容提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本文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和理论特征,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实质,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做出客观评价。

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基于优势的物质条件之上,运用经济和政治的力量,宣扬和普及自身文化的种种价值观、行为模式、制度和身份,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制度和身份,使被压迫人民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简言之,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国家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地。就此而言,文化帝国主义不仅涉及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涉及到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美国与法国、美国与加拿大等国家之间的关系。文化帝国主义不仅涉及到实践层面,而且还涉及到理论层面。本文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和理论特征,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实质,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做出客观评价。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

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侵略、征服、控制和剥削别人,老牌帝国主义用炮舰和金融或商品手段,也就是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达到目的。而新帝国主义手段越来越高明,除用军事、经济手段外还用文化思想手段。文化帝国主义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概括起来文化帝国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某些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向其他国家系统地扩展其经济、政治与文化控制方式,其结果导致了实力雄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西欧)与相对贫弱的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南美、亚洲、非洲等单民族的独立国家)之间形成的支配、附属和依赖的全球关系。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这一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某些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时尚风格通过市场向其它国家传输,从而产生特定的需求与消费形态,巩固和支持了支配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

2、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西方一些学者和政治家在为资产阶级国家政府服务时,总是强调西方大国的文化和价值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如基辛格认为,“似乎每一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国际关系的力量、意志、智慧和道德源动力,这几乎是一个自然规律”。他提出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使21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近些年来,西方国家或者通过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及援助项目,或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向落后国家大量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使这些国家认同并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不发达国家在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许多方面(如:价值观念、学术话语、产业形态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目前,无论是在服装、食品、电影、电视,还是在建筑设计方面,都充斥于第三世界,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大量的西方文化产品、西方的文化习俗和西方的文化价值存在。在这种冲击面前,落后国家不仅面临着产业形态上殖民化的威胁,而且也面临着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上的不足。这既不利于不发达国家人民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停留在维持性学习境地,永远保持其落后状态,而且由此会造成这些国家的人民对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

3、文化帝国主义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实现文化扩张

当代西方国家借助于传媒,利用广播、电视、广告、流行音乐、通俗文化等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将自己的强势文化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世界传播媒介的集中垄断的程度仍在加剧,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将会造成世界上确保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的条件在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在全球性文化产品市场形成和跨国传播领域越来越大的状况下,对信息的单向流通所产生的文化结果表示深切关注和担忧的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不少发达国家也提高了警惕。例如,根据加拿大的统计,该国电视台每年总计播出英语节目52000小时,其中本国生产的节目只占28%;在播出的27000小时的法语节目中,本国生产的只有630小时。在日本,一些学者从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信息的“入超”问题。1985年,日本新闻协会研究所发表了一项对亚洲14个国家29家主要报纸的“国际报道”状况的调查报告。(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253-254页。)这个报告显示,亚洲各国报纸“国际新闻”的主要提供者是西方信源,其中美联社占了60%以上,而各报的“本报讯”总计只有21.2%。同年发表的一项题为《电视中的外国文化》研究报告则揭示:日本对美国的电视新闻的“输出”和“输入”比例1:20,存在巨大的逆差,而这种逆差反映了美国的电视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特征

1.理论形态的多元性

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形态是多元的,既有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又有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除此之外,还有汉斯•摩根索的民族主义理论、弗郎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这里主要简要介绍汉斯•摩根索的民族主义理论、弗郎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期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形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汉斯•摩根索的民族主义理论。汉斯•摩根索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分支,是当代民族世界大同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是通过文化渗透,在精神上控制和征服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和广大人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在当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摩根索的民族世界大同主义在政策领域的具体体现。民族主义最早起源于西方,是新兴的市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新兴的市民阶级把一切反封建的力量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反封建的合力,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民族国家。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满足于在自己的民族国家内发展资本主义,为了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推销商品,开始了向外侵略扩张,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实际上是民族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民族扩张主义。(孙红军:《汉斯•摩根索的民族主义理论述评》,《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

弗郎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美国《国民利益》季刊1989年夏季号刊登了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副司长、原兰德公司分析家弗郎西斯•福山的纪念冷战结束的文章《历史的终结》,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其主要观点是: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无可争辩地表明西方和西方思想的胜利,而这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和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遍化”。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了,但在福山看来,以后发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因为他强调,目前自由主义还只是在思想或意识领域取得的胜利,离现实的物质世界的胜利还很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课题组主编:《国际文化思潮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可见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反映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界人士(当然不限于政界)对20世纪末期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态度,表达了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前途的乐观情绪。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1993年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了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其主要观点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冲突的根源,“主要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的”,而是“文化上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不同文明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将是未来的战争线”;“文明是文化的统一体”,是“最高的文化群体和范围最大的文化认同”。文明的历史作用比民族国家更大。未来决定世界格局的是七八种文明,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未来重大冲突将爆发在这些不同文明间的地理分界线上;文明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并成为人类社会中一切冲突之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文明差异不仅确实存在,而且是根本差异。第二,世界愈来愈小,归属不同体系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第三全球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进程,使人们脱离传统的地域认同,也削弱了把民族国家作为认同的根源。第四,文明的强化由西方的双重角色引起。第五,文化特征的差异较难改变,因而也就比政治经济特征的差异较难妥协与解决。第六,经济区域主义日趋上升。(方立:《文化帝国主义的几种理论形态》,《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9期。)

2、理论内容的杂多性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主要是通过媒介、宗教、人权观念以及网络等形式进行渗透。

媒介文化帝国主义。在文化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最有力的制度化手段,因此不少学者也把文化帝国主义称为“媒介帝国主义”。这是因为,少数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往往通过各种媒体来传播他们的文化。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影视界还远不是美国的天下,法国影视、意大利等都占有重要的国际市场,而到了1999年,法国影视市场的72%,德国影视市场的90.05%,日本影视市场的64%以上均为美国所抢占。电视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和严重,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98年统计,世界各国进口的电视节目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来自美国,这其间既有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更多是电视片(特指电视剧之类的片目)。新西兰的电视节目有50%来自美国,拉美的电视节目竞有百分之85%来自美国……在当今世界,无论那个地区,哪个国家,都能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从表面上看《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豪门恩怨》只不过是比较有艺术魅力的影片。然而,在这种魅力的背后,一种耳濡目染的“美国生活方式”,一种奢华侈靡的享乐观念已深深浸淫于每个观众心中,并不断蔓延,改变着人们先前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信条。西方国家在全球媒介中占据了垄断性的地位,这使得信息流通基本上呈单向运行,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灌输给其他地区的人民。用美国专栏作家约翰•热伊尔(John Reil)的话说:文化帝国主义通过影视、电视、广播等渗入其它国家。它通过宣扬衍生其信仰和行动的根基,直接触及文化的精髓。它貌似城里来的好心人,而实际上却是“魔鬼”。

宗教文化帝国主义。而传教士是帝国主义最有力的发言人,他们的一切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他们为推行帝国主义的文化所起的作用,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用文化的方式来打破西方人和东方人的传统隔阂,进而用西方文化来改造和统治东方文化。正如詹姆斯•佩查斯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化帝国主义》一文中所说的:文化渗透与政治、军事控制和经济剥削紧密相连。美国用来支持中美洲种族灭绝政府以保证自己经济利益的军事干涉,往往是伴随有强烈的文化渗透。美国赞助基督教会侵入印第安人村庄,在印第安农民受害者中灌输归顺思想。赞助国际会议是为了让臣服了的知识分子们讨论“民主与市场”。逃避现实的电视节目播发“另一个世界”的幻想。文化渗透是镇压起义者的战争机器的非军事手段的外延。

人权文化帝国主义。西方国家把人权问题上某种程度的普遍性以及西方人权观念中所包含的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绝对化了,竭力要把他们对人权的特殊理解强加于全世界。并在人权的幌子下,竭力把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推广到全世界;哪里不对他们的胃口,便挥舞起人权的大棒,评头品足、说三道四;今天说这个国家“人权状况恶化了”;明天说那个国家“侵犯人权”,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例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强文化外交、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