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敬雷:从中国人的姓名看文化变迁

作者:邓敬雷发布日期:2014-07-27

「邓敬雷:从中国人的姓名看文化变迁」正文


中国人的姓名体现辈分、渊源、传承、期盼、情感、思想,讲出处、有典故、通伦理、求蕴藉,避讳之礼博大深厚,礼义廉耻尽在其中,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取名的基本方法、择字风尚及忌讳要点等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可在探寻当时政治形势、时代精神、社会习俗和文化水准诸方面获得宝贵的启迪和资源。



中华民族的姓名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母系氏族社会起源的姓遗传下来的姓只有任、姚、姜三姓,其他的不是消失就是人口极少。而父系氏族时的姓却大都保留了下来。据统计到今天我们中国的姓氏已达到了1193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关于中国姓氏的立法起源于秦朝,当时规定所有山川河流,百姓姓名都不能与皇帝姓名重合,而谱名的规定也从那时开始。西汉以后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王莽篡权,为了强调自己革新的作用,要求百姓全部使用两字名,中国两字名开始兴起。到了唐代谱名才又重新被人们重视,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
中国人的姓名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五千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姓名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可惜,姓名文化现今已经明显衰落,原本蕴涵的情怀和格调荡然无存。虽然孔、孟、曾这几大姓迄今仍然严谨地遵循着谱名的要求,但是广大中国人的名字早已没有文化品位,仅仅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符号,而且高度一致、大面积雷同。
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名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古代中国人的姓名比现代人的更复杂,除了姓、名以外,还有字、号。有地位、有文化的人还往往以自己的住地或志趣为自己取号,如唐代诗人李白幼年居住在四川的青莲乡,故给自己取号青莲居士。除了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
中国人名字由姓、谱名、名,三个成分构成。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例如江西九江某地的吴姓家族字辈谱排列:“伦常呈瑞家,敦厚作英雄,孝友祯祥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祖泽,华耀正兴丰,信义胡钦敬,亲爱东咸雍”,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压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而最后的名则可自行随意确定。中国人大多按照家谱或族谱来起名字,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这类名字突出的是家族纵向血脉传承功能。
中国人的姓名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家讳显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直至近几十年,有人专以祖辈父辈的名字为名,才使这一传统彻底消泯。
汉字有多义性、隐喻性、同音异义性的特点,从而使中国人的姓名含意变化万千。有的名字包含着出生时的地点、时间或自然现象,如“京、晨、冬、雪”等。有的名字人示希望具有某种美德,如“忠、义、礼、信”等。有的名字表示希望健康、长寿、幸福,如“健、寿、松、福”等。以《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作为例证:开篇和收尾的贾雨村、甄士隐;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四位小姐的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小说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取法、隐喻,用心奇巧,取义精妙。清人张新之谈及《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时评价道:“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言。甄士隐、贾雨村自揭出矣,其余令读者自得之。有正用,有反用;有庄言,有戏言;有照应全部,有隐括本回;有即此一事,而信手拈来。从无有随口杂凑者。可谓妙手灵心,指挥如意。”
中国人有很多好名字,比如元济、斯年、相伯、寅恪、平伯、寅初、廷黻、用彤、实秋、语堂、云五、右任,看这些文化名流的名字就可知文化含量以及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所具备的文化。民国初年“四张”张作霖、张宗昌、张敬尧、张勋都是贫苦出身,上一代也没读过书,但除了勋字以外,其他名字都有一定文化层次。事实上,民国许多绿林出身的行伍将领、军阀,名字都挺有文化内蕴。
再如孟浩然,这个名字大气恢弘,来自《孟子》:“吾养吾浩然之气”的意思。又比如老舍,原来叫舒舍予,那是把舒字拆开了,意思是牺牲自我,有佛家的思想在里面。金庸小说里面有很多很妙的名字,如王语嫣,语笑嫣然,一听就是美女的名字,得了中国文学的神韵。又如郭靖,杨康,是“靖康耻,尤未雪”的意思,寄予了国仇家恨。传说李白7岁能作诗,父亲作一首七绝诗,前两句:“春风送暖等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他母亲接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小李马上就接上:“李花怒放一树白”。此即李白名字来由,李花当然是白的。这个名字既富于诗意,又简洁明快,象征着皎洁的人格,还蕴涵了道家空静无为,飘然出世的文化色彩。宋朝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写文章解释如何给儿子起名。“轼”是古代车上的一个横栏杆,若要登高远望,包括作战时要站立起来,就必须扶着它才能保障安全,所以苏轼字子瞻,即瞻望、望远之意。“辙”是车轮碾出来的印。前有车,后有辙,它如同轨道保证车不颠簸、不偏离,因此苏辙字子由,“由”即有规矩,但是又能行动自由之意。
王朝闻(出自《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浩然(出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张中行(出自《论语》:“汪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平!”)
朱自清(出自《楚辞・卜居》:“宁静洁正直以自清乎?”)
郑板桥(出自《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周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三纲五常”,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要求,所以中国人的名字多“仁”(如刘仁、高修仁等)、“义”(如卢俊义、蔡义)、“礼”(如周学礼、王恭礼)、“智”(如王智、贺智慧)、“信”(如李信、李信义)等字,女性名字多含有“贞”、“端”、“惠”、“芳”等,用“德”字的名人如于谦、龚自珍、张自忠、沈德潜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向往和追求。



中国人的姓名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中国人的名字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表达了父母的愿望,承载着长辈的期许,是中国人理想志向、审美情趣、信仰观念的具体化,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记录仪,与时代和政治紧密相关,留存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从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名字中大致可以做出年龄判断。
在中国广大乡村,人们认为名字越随便孩子越好养,狗娃、狗子这种名字常见,孩子的名字常常与生活有关,比如富贵、有才、招弟,乡土气息浓郁的名字也不少见,水生、根发、满囤、来旺、春妮、银翠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人名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有关。一家四姐弟,老大叫卫国、老二叫国庆、老三叫新华、老四叫光荣,这些名字都有政治意义,抗生、解放、建国、援朝、跃进、向东、继红……叫建国、国昌、国强、建华的孩子,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叫张建国、李建国、王建国分别有7万多人;叫张国强、李国强的也各有4万多人;叫抗美、援朝、反帝、卫国的人与抗美援朝有着直接联系,有近千上万的人;叫红、专、跃进、卫星、卫红、卫兵、文革、卫东、继红的人大多出生于1966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名字开始更多地表达个人的感情和希望。家长们越来越多地给孩子起两个字的名字,男孩子常叫勇、伟、飞、鹏等,女孩子常叫娜、丽、雪、佳等,这些名字都极有男性或女性色彩。仿照英文名字发音起名开始在城市流行,出现了查理、文迪、罗斯、安妮等一批带着洋味儿的名字。
二十世纪末,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的一代人成为父母,给孩子起依云、雨寒、若宣、紫君等名字。有些还喜欢用一些既不常见又难读的字,像鑫、淼等,依琳、文博、天逸、嘉怡、梦洁、睿聪、瑶、昊天……这些充满美好寓意和鲜明个性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80后”、“90后”、“00后”身上。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成为父母,为了让自己孩子的名字和别人不同,给孩子起四、五个字的名字。孩子名字常常由父母双方的姓再加上两个字构成,比如田陆浩宇、陈康一铭、马李文博、孙富亚雄、杨吴依雪等,既体现男女平等,也彰显个性。甚至“@”这种符号也开始出现在名字中,让人觉得越来越不像中国人的名字。
据统计,中国人常用的名字当中6个字,1949年9月30号以前是:英、秀、玉、珍、华、兰;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是:华、英、玉、明、秀;1966年6月到1976年文革十年是:红、华、军、文、英和明;1976年11月至1982年6月是:华、丽、春、小、燕、红。
中国人的名字具有地域特点,江苏人比较喜欢多用英,比如秀英、贵英、凤英;北京人喜欢用荣;上海人比较喜欢用宝、妹;辽宁人喜欢用树、凤、珍;陕西人喜欢用剑、军;四川人则喜欢起青、琼、德、成;广东人喜欢用雅;福建人喜欢用志、美、水等。
有媒体进行“姓名与时代”的调查,共有1075人参加调查。在“你是否满意自己的姓名”问题项中,642人选择了“不满意”,占59.72%。近六成人不满意自己的名字,有453人认为自己的名字“俗气”,人数比例占到42.14%,其他原因依次为:
一、重名重姓现象严重(32.56%)。根据粗略统计,中国叫刘波的最多,达到130余万人,叫李刚的排名第二,有105万人,叫李海的有90万人,叫张勇的有81万人,其后的王军、王勇、张伟、刘伟、王伟、李伟也都各达70余万人。重复最多的名字应是“王涛”,10万王涛中不乏名人。乒乓世界冠军当然声名远播,足球界还有大小王涛。同是艺术家,有书法王涛,画家王涛和摄影师王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涛是一女性,为林业专家。宁夏的一位王涛是舍己救人的小英雄。湖北还有一位“专家型工人”。一位1925年入党的33岁新四军烈士也叫王涛。
二、使用冷僻字起名字(45.49%)。不少人喜欢在名字中用生僻字、异体字,甚至是废弃字,如公式、、砀、等字,常被念错、难听、有歧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首先,因为电脑字库里没有这些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在户口登记、身份证输入、银行开户时会大费周折;其次,孩子上学后首先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往往笔画繁多,孩子掌握起来十分困难;第三,别人读不出或读不对自己的名字,造成双方的尴尬。
三、缺少文化内涵和底蕴(20.09%)。单字叫青、丹、维、云、聪、方、宁、平、江、琴、洋;或者辉、燕、梅、华、阳、纲、东、庆、明、英、健;或者军、红、兵、斌。双字也是国庆、卫华、建国、建军、胜利、卫星、跃进、四清、文革、红卫、治国,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