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正文
内容提要: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理论上、方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特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和专题。本文介绍了西方民族社会学研究文献的四个主要部分,建议从中国历史传统上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欧美各国关于民族和族群关系的理论、前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这三个方面吸收理论营养和智慧,努力总结涵盖各个地域族群关系的更为宏观、能够概括出人类族群关系的带有普遍共性的族群理论,这样就有可能超越目前西方民族社会学水准,为人类的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关于族群关系演变的理论,对“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等社会学宏观理论的发展也将做出贡献。
关 键 词:民族社会学 族群关系
种族和民族问题是自人类文明开始出现、人类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即存在的最古老的问题,也是当今最敏感的世界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性贸易市场的发展和国际人口流动,不论是发达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前苏联集团国家,各国的种族冲突和民族问题不但没有弱化,而且有不断升级的趋势,并且在内外政治、宗教势力的共同作用下,威胁着许多国家的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导致武装冲突甚至区域性战争。社会学是关注社会变迁、研究社会问题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也必然使得社会学家们越来越关注对于种族、民族问题的研究。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最初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欧美各大学社会学系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从社会学视角和方法来研究种族和民族问题的特殊领域。
美国全国性的社会学会里设有十几个专业委员会,其中一个是“种族与少数民族研究”委员会。在每年的美国社会学年会中,至少都有一个分会场来讨论“种族与少数民族研究”的专题。在美国社会学会1990年编辑印刷的"Teaching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Syllabi and Znstructional Materials"(Second Edition)(注: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ed,Teaching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Syllabi an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Second Edition).Washington,D.C:ASA Teaching Resources Center,1990.)中,介绍了全美国37所大学有关民族和种族研究的课程大纲,但这仅是各校开设民族社会学课程的一小部分。欧洲许多著名大学的社会学系也设有这一专业方向。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一专业方向的发展规模。在国际社会学界里,种族、民族研究这个专业领域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理论上、方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特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和专题。
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一度停顿,直至70年代后期才开始着手筹备这个学科的重新恢复。自80年代以来,许多在50年代之前就有一定基础的社会学传统研究领域如社会发展理论、家庭婚姻、劳动、人口、社会分层、犯罪和越轨、社会组织、企业变迁、社会福利与保障、社会心理学等等在新的条件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相比之下,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学者对于民族问题研究的规模和社会影响还是很有限的。中国解放前虽然一些有社会学专业背景的学者从事过少数民族的研究(如李安宅、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等)[1](P292-299)、[2](P142),但是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领域。民族社会学这个专业在西方各国兴起于60年代前后,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没有能够被及时地介绍到中国来,所以,这个专业直至80年代后期还没有在我国真正形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具有相当的规模,民族自治的地域占全国陆地领土的64%,我国在民族关系方面存在着许多复杂和敏感的问题,无论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还是从当代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看,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从事民族研究的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度缺乏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对国外民族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新发展了解不多,所以非常有必要将国外研究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介绍到国内来,以促进国内的研究工作和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并且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民族社会学逐步在中国社会学的领域内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专业研究方向。
一、西方民族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论特点
大致地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社会学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族群关系演变的宏观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戈登(Mition M.Gordon)于1964年出版的《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注:Gordon,Milton M.,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回顾了自美国建国二百年来处理民族关系的社会目标的演变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他认为,美国处理民族关系社会目标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Anglo-conformity"(盎格鲁―萨克森化),以强化早期移民主体盎格鲁―萨克森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心;第二阶段叫"Melting-pot"即熔炉;第三阶段叫"Cultural Pluralism",即文化多元主义。在这些讨论中,贯穿了对于族群关系的宏观理论分析和对于民族融合―同化的模式与变量的讨论。
另外一本较有影响的是由格莱泽(Nathan Glazer)和莫尼汉(Daniel P.Moynihan)于1975年主编的《民族》(注:Glazer,N and D.P.Moynihan,eds,Ethnici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这本文集中各篇的作者都是美国学术界研究种族、民族问题的著名学者(包括Talcott Parsons,Milton M.Gordon,Donald L.Horowitz,Harold R.Isaacs,Daniel Bell等),从各个角度特别是从宏观理论方面讨论了人类社会的种族和民族问题。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史密斯(Anthony D.Smith)于1991年出版的《民族认同》(注:Smith,Anthony D.,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则是90年代从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上讨论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力作,从西欧和东欧地区族群和社会演变的历史来探讨"Nation"在各个地区和不同文化中的实际含义以及"Nationalism"在今天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其他如雷克斯(John Rex)和梅森(David Mason)主编的《种族与族群关系理论》(注:Rex,John and David Mason,eds.Theories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等,也是目前各大学民族社会学专业常用的基本教科书。
进行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主要是偏重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学者。
(二)关于族群分层及其演变的宏观分析
这种结构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把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应用于研究种族、民族关系。如辛普森(George Eaton Simpson)和英格尔(J.Mition Yinger)合著《种族和文化的少数群体》(注:Simpson,C.E.and J.M.Yinger,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New York:Plenum Press,1985.),这本书各个时期的修订版由Plenum Press定期出版。这类研究主要利用美国的普查和各类抽样调查资料系统分析美国各个族群在教育、职业、收入、通婚、宗教等各方面的宏观发展状况以及美国政府关于种族、民族政策执行的效果,体现了美国人在研究取向的实用主义态度和研究方法上的实证精神。
许多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族群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由于族群成员之间的体质、文化认同使族群很容易成为社会动员的单位,所以这些利益冲突有时以族群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3](P7)如果族群之间没有明显的社会结构差异,族群矛盾就会被控制在文化领域而不会危及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根据普查和大规模抽样调查所提供的这些系统具体的统计资料,社会学家们可以大致勾画出一个国家各个族群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演变。从事这类研究的主要是具有社会学、人口学学术背景并擅长统计方法的学者。
(三)关于人们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微观分析
在拥有大量移民的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移民及其后裔在文化及族群认同方面上的转变成为部分学者的研究专题,例如沃特斯(Mary C.Waters)于1990年出版的《族群选择――在美国的认同选择》(注:Waters,M.C.,Ethnic Optio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主要通过系列的个案访问,从被访者(多数为族际通婚的后裔)的访谈记录中来理解和分析他们在族群认同方面的变化、困惑和做出选择的原因。有些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被访者的自身族群认同,有的是族群成员日常的社会网络,从事这类研究的大多是带有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学术背景并擅长访谈方法的学者。
(四)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族群关系的专题或个案的实证研究
常见的研究专题包括:(1)语言使用;(2)人口迁移;(3)居住格局;(4)族际通婚;(5)民族意识;(6)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如历史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宗教组织、个别事件、政策因素)等等。关于这些专题的大量实证研究,在规模上始终是西方民族社会学研究文献的主体,而且经常使用跨区域比较研究、历史变迁研究等方法。如从人口学角度系统研究族群差异和民族关系的有比恩(Frank D.Bean)和弗里斯比(W.Parkr Frisbie)共同主编的《种族、民族群体的人口研究》(注:Bean,F.and W.Frisbie,eds.The Demography of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从政治组织和政治冲突角度来研究族群关系的有霍洛维茨(Donald L.Horowitz)于1985年出版的《冲突中的族群》(注:Horowitz,Donald L.,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