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第三次大转型:人本理念引领改革和创新

作者:李佐军发布日期:2015-09-01

「李佐军:第三次大转型:人本理念引领改革和创新」正文

改革理念创新核心是以人为本,改革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要依靠绝大多数人推进改革,因此要探索人本改革理论,推进人本改革,发展人本市场经济,走向中国特色人本社会主义

历史常常在改革和调整中前行,一方面需要进行制度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发展模式或经济社会结构调整。转型就是改革制度或体制、调整模式或结构的综合体现。

第三次大转型的背景与特色

不同的转型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历史上的几次大转型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及规律可循,但历史上的每一次大转型都有与其自身所处经济环境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特点和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建国后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和调整,即三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为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变;第二次是 1978 年以来推进改革开放,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第三次是“十二五”开始系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发展模式转型,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启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制度“六位一体”的全面改革。第三次大转型与前两次大转型有所不同:一是转型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后全球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开始显现;二是转型的内容不同,这次转型不仅有体制或制度转型,还有发展模式转型,不仅有经济体制改革,还有一系列非经济方面制度的改革;三是转型的方式不同,这次转型将更多地表现为人本转型、全面转型、协调转型、创新转型、可持续转型等

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我国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三次大转型面临新的国内环境:一则我国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30多年的年均10%左右逐步转入年均增长 6%~ 8%左右;二则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敏感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收入超过4000美元后即进入这一阶段,而我国正好开始迈入此敏感时段,若不能适时推进改革和转型、培育新增长点,就有可能陷入其中;三则已经进入到“高成本时代”,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知识产权成本等都越来越高,使得我国原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四则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虽还在发展,但重化工业阶段开始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下半场;五则城市化开始步入加速阶段的后半场。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水平达到30%~ 70%时属于加速阶段, 201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2.6%,开始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城市化加速阶段的下半场。与此同时,国内出现的消费比重低、房价高、债务过多、产能过剩、金融风险、政府公信力下降、信仰缺失、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对转型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

人本改革:对改革进行创新

转型与改革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转型包括改革,制度转型也可表述为制度改革。但转型不限于改革,还包括发展模式的转变等。制度转型与其他转型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其他转型的原动力,是最好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是最大的红利。因此,抓住改革或制度转型就抓住了第三次大转型的“牛鼻子”。

十八大后,中国新领导班子根据国内外新形势,重新高擎改革大旗,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时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指出:“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由于新一轮改革具有与过去改革不同的特点,预示着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启动了新一轮全面改革。

1978年来,中国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 ~ 1993年),以增量改革为主的阶段,主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非国有经济、推进沿海对外开放等;第二阶段(1994~ 2012年),以经济改革为主的阶段,主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外汇改革、全面对外开放等,虽也有一些非经济改革,但多为经济改革配套;第三阶段( 2013年及以后),开始进入全面改革阶段,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今后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制度“六位一体”的“深水区”改革。

人本改革的理念

改革是对制度或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本身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根据新形势进行创新。改革理念创新核心是以人为本,改革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要依靠绝大多数人推进改革,因此要探索人本改革理论,推进人本改革,发展人本市场经济,走向中国特色人本社会主义。

人本改革理论可以从笔者提出和倡导的人本发展理论延伸出来(参阅李佐军著《人本发展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人本发展理论以人为纽带,构建了一个包括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和(分工)安置人在内的五人模型。其中,满足人是目的,依靠人是纽带或主体,(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和(分工)安置人是影响因素或手段。

借鉴人本发展理论框架,人本改革理论也可包括如下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改革的目标――满足人;二是改革的主体――依靠人;三是改革的对象――(制度)引导人;四是改革的手段――(资源)装备人;五是改革的支撑――(分工)安置人

其中,满足人是指通过改革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成长需求和权利需求等多种需求;依靠人是指依靠民众来推进改革;(制度)引导人是指通过改革形成能激励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能约束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组织制度(含市场组织、企业组织和政府组织)和管理制度;(资源)装备人是指利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为改革提供条件和手段,同时通过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升级;(分工)安置人是指利用市场分工(如商品化)、产业分工(如工业化)、区域分工(如城市化)、国际分工(如国际化)等为改革提供效率和发展支撑,同时通过改革促进分工深化,使每个人各得其所。

制度转型与其他转型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其他转型的原动力,是最好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是最大的红利。因此,抓住改革或制度转型就抓住了第三次大转型的“牛鼻子”

根据笔者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树立人本改革观关键要抓住满足人、依靠人和引导人三个方面。满足人是指改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要从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出发推进改革,用人民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检验改革成效。依靠人是指改革不能只成为少数领导者或少数精英的事业,而要成为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事业,充分依靠全体国民来推进改革。引导人是指改革的主要对象――制度要成为激励人的合理合法行为、约束人的不合理不合法行为的手段,通过改革形成良好的制度秩序和社会秩序。

为何要推进“人本改革”

在过去30多年改革中,我们主要采取了“渐进改革”、“增量改革”、“体制外改革”、“双轨制改革”、“局部突破改革”、“试点试验改革”、“经济优先改革”等改革策略。事实证明,这些改革策略是有成效的。不过,这些改革策略还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体制扭曲、信号混乱、“寻租”腐败严重、贫富差距加大、经济发展粗放、内外经济失衡等“后遗症”。随着改革进入新阶段及改革对象和改革形势的变化,今后的改革策略必须做出调整。那么,新的改革策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人本改革”、“全面改革”、“协调改革”、“公正改革”、“创新改革”等,其中主要是“人本改革”。

首先,“人本改革”抓住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核心环节。改革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从满足多数人各种需求出发的“人本改革”就抓住了这个基本方向。改革必须依靠多数人才能取得成功,以依靠人为纽带的“人本改革”就抓住了这个核心环节。我们是人类社会,改革是对调整人与人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的变革,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不会偏离改革的大方向。

其次,从过去国内外改革的经验看,“人本改革”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依靠多数人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俄罗斯的打击权贵资本改革、越南的党内民主和国会选举改革都因为得到多数人支持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人本改革”是其他新改革策略的纽带和灵魂。“全面改革”、“协调改革”、“公正改革”、“创新改革”等其他新改革策略只有坚持“人本”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谓“全面改革”就是要在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改革、文化改革和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主要是满足人的自由选择权和平等交易权等需求。所谓“协调改革”就是要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改革,协调推进城乡改革等,其实质是要协调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所谓“公正革”就是要使改革的过程、程序和结果尽可能公平正义,其实质是让多数人分享改革的成果。所谓“创新改革”就是要不断创新改革的战略、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要尽可能发挥多数人参与和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本改革的意义

一是它为解释和判断各种好制度和坏制度现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解释和判断一个制度或一项改革举措是好是坏,可以通过是否满足了多数人、依靠了多数人、引导了多数人、装备了多数人、安置了多数人来分析和识别。

二是它为提出国家、地区和企业等各个层面主体的改革对策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框架思路。有了这一理论,我们就知道,改革对策无非要从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组织制度(市场组织、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管理制度、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升级、分工深化等方面去考虑。

三是它为整合各种零散的改革理论提供了平台。有了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通过人这根纽带,将各种改革理论从逻辑上串起来,如所有制理论主要研究了其中法律制度中的所有权制度,比较体制理论主要研究了其中的组织制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了其中的资源配置等。

四是它建立了改革的个人微观基础。这一理论将个体人作为基本的微观单元,在个体人层面上建立了改革理论的最微观基础,从而为将各种改革理论融入统一的逻辑框架中提供了可能

五是它同时适用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各种改革。 因为不管是哪种改革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责权利关系安排这一主题。而且,这一理论中的制度包括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组织制度(含市场组织、企业组织和政府组织)和管理制度等

六是它在改革与发展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发展除了表现为总量增长外,更多地表现为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源提升)和分工深化(如商品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等,而这一理论已将发展的这些内容涵盖进去了。

如何推进“人本改革

一是要从满足多数人需要出发推进改革。对那些不损害任何人利益但有利于多数人利益的改革(即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改革)要优先推进;对那些有利于多数人但可能损害少数人利益的改革,也要在合理合法补偿少数人利益的情况下大胆推进;对那些只有利于少数人但不利于多数人的“伪改革”要停止推进。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