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林:调控目标合理 努力能够完成――2008年宏观调控目标评析」正文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报告还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又指出,由于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消费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这些论述,可以理解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把双控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的;二是影响今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内外部风险在加大;三是我国的经济基本面仍然较好,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强;四是宏观调控政策将体现一定灵活性,兼顾抑制通胀和稳定增长的目标。
一、把双控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的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必须的。
首先分析经济增长情况。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8%,比2006年加快1.5个百分点,各月份增速也比较平稳,但仍然处于高位。更重要的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从5月份的6.1%上升到12月份的28%左右,逐月提高。由于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先行指标,它的增长必将推高后续的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加大。
我国国内消费增速从2004年开始不断提高,2006年3月份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6.8%,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名义增长率。消费结构升级明显,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均增长20%以上。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也比较明显。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果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15%,就很可能出现经济全面过热,物价水平明显上升。面对2007年25.8%的投资增速、16.8%的消费增速,必须高度警惕经济过热的趋势。同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4%,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连续四个季度超过了目前较为公认的潜在经济增长率(10%)左右,经济全面过热的可能性已经很大。
2008年是政府的集中换届时期,一些地方的新任领导在“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大项目带动经济增长还是主要手段,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十分强烈。奥运会的召开、对奥运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等因素将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增长。因此,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今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之一,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是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加快社会建设上,有利于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合理的。
再看物价上涨情况。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年价格水平上涨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CPI涨幅基本呈逐月加快的态势,尤其是下半年;二是食品、居住、劳务和能源价格上涨是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涨幅的贡献达到83%;三是价格上涨的范围逐步扩大,除食品和居住以外的其它类消费价格上涨加快,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也止跌回升。价格总水平有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趋势。上述因素还会继续对今年的价格走势产生显著影响。
CPI涨幅逐月加快,首先会通过翘尾因素推高今年的CPI涨幅。我们计算,2008年的翘尾因素是3.4%,是2007年的两倍。从全年来看,各月CPI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1季度较高,6月份后会出现明显回落。CPI涨幅逐月加快还会影响预期。对国际经济数据研究表明,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4%,通胀预期将可能推动通胀,反过来通胀加速又会加剧预期。央行去年第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4.8%的被调查者预期明年物价会继续上升,预期值达到历史最高。
食品、劳务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从根源上来看,食品、劳务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源对供给的约束加大,供给对价格的影响加大,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是趋势性的,成本上升是长期的。粮食作物还有一个生产周期,而且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也在上涨,食品价格在今年仍将有一定上涨,尤其是上半年。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对国内相关产品上涨的压力也较大。价格上涨预期对工资上涨的压力也较大。而上游资源和要素价格的上升必将进一步加大下游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
价格上涨范围扩大的趋势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如果说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供给下降导致的,其它类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则主要是需求拉动的结果,是投资和消费增速双双加快的结果,也是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反映。从历史经验来看,即使今年上半年货币供给增速放慢,此类价格也还会持续上升一段时间。
此外,央行最近一年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从2007年1季度的25.9%上升至目前的49.2%,累计提高23.3个百分点,反映出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心理已经很脆弱。因此,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同时,又要考虑到居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努力避免物价涨幅过大,也是科学合理的。
二、当前的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速下滑主要是短期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今年经济发展的内外部风险在加大
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环比上涨2.6%;1-2月份累计同比上涨7.9%,比4.8%的预定调控目标高出3.1个百分点。1-2月份累计出口增长16.8%,同比增速下降24.7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280.5亿美元,同比下降29.2%; 2月份当月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至6.5%,同比增速下降45.2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同比增速下降3.1个百分点。
雪灾和春节因素是导致2月份出口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骤然回落的主要原因。今年春节在2月,部分出口企业因春节假期而延迟交货。再加上雪灾的影响,一些出口商品运输受阻,也推迟了发货期。雪灾还使得部分原定出口的生活物资强制转为内需供应。这些因素都导致2月出口增长下滑。而进口所受影响不大,一些地方还加大了能源等国内急需物资的进口力度,导致2月份进口增幅高达35.1%。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也主要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出口有较大关联。1-2月份,工业企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10828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同比下降8.8个百分点。
2月份 CPI加速上涨主要是受翘尾因素、春节和雪灾的影响。2月份,CPI同比增速中的翘尾因素为4.7个百分点,约占整个同比增速的54%;1-2月份累计,翘尾因素为5.3%,占到了全部累计涨幅的67%。2月份新涨价因素的快速上涨则主要受春节和雪灾因素的影响。初步测算,2月份的春节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53个百分点,低温雨雪冰冻的气候影响1.03个百分点,扣除这两个因素,2月份环比上涨1%左右,同比涨幅在6.9%左右,比1月份(7.1%)还低。
所以说,当前的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速下滑主要是短期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不代表全年的走势。但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风险在加大,主要来自两大冲击:一个是美国经济下滑,二是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
先分析第一个因素。关于美国经济下滑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经济下滑会持续多久,会不会导致严重的衰退;另一个是,在新形势下,美国经济下滑、美元贬值对我国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
进入今年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向纵深发展,美国经济出现了市场预期悲观,银行信贷收缩,金融市场信用紧缩,美元持续贬值,消费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等问题。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63000人,创出五年来的最大降幅;2月份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但失业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规模减少,并不是因为就业人数增加导致的。美国劳工部称,2月份制造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52000人,为连续第二十个月下降;建筑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39000人,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下降。2月份住宅建筑行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非住宅建筑行业就业人数同样减少,表明住房市场滑坡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受国际石油价格屡创新高,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美国的通胀水平正在开始加速上扬。1月份,PPI上涨了7.7%,CPI上涨了4.4%,核心物价指数也出现上涨。美国经济已开始初露滞胀端倪。
关于美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随着美联储降息、联邦政府减税等刺激措施的出台,以及美元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美国经济不会出现严重衰退,在今年年底、最迟在明年年初就会出现回升。另一种意见认为,美国目前的金融危机可能是自二战结束后最厉害的,次级债大规模的爆发会是在四五月份,其潜在影响会比目前要大得多,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占美国经济2/3的消费增长会继续下滑,美国经济的回升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
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外需。我国出口依存度已接近40%,而对美国出口又占我国总出口的22%左右。在美元持续贬值和美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出口面临缩减压力。而且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受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增速也可能放慢,进一步影响我国出口。二是影响价格水平。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只要其他货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赶不上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将难以避免,进而加大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影响证券市场。美国国内政策、股市表现,都会通过热钱的出入以及心理因素影响我国的证券市场。美元贬值、美联储降息可能促进热钱流入我国,但金融动荡导致的不安全心理和信用紧缩又可能导致热钱流出我国。四是美国降息压缩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但是对于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外需的影响,国内外也有不同看法。有专家认为,由于我国出口美国的主要是中低档商品,收入弹性较低,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出口影响不会很大;而且,世界经济已经多元化,新兴经济体仍保持较快增长,我国对这些经济体的出口增长也会保持较快增长,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于其它货币相对升值还会促使我国对欧盟等经济体的出口继续增长,这些都会弥补对美国出口的下降部分。
上述分歧的存在主要是基于以下事实:世界经济确实已经多元化,但美国经济下滑以后,其它经济体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还无法验证;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占据第二位,我国自身的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会有怎样的互动影响,目前也是无法准确预估的;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相比,我国经济的外向度、金融领域的开放度都有质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外部经济环境的剧烈波动还是第一次,它对于国内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渠道、影响程度,或许只有这次外部波动过去后才能全面掌握。
但是,有一点是几乎不存在疑问,目前美国经济的下滑肯定会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而且美国经济下滑时间越长,影响越大。这一点也可从前两个月的数据得到反映。尽管前2月份出口增速的下降主要是短期因素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