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罗奇:全球对经济前景陷入了危险的错觉

作者:史蒂芬-罗奇发布日期:2015-05-16

「史蒂芬-罗奇:全球对经济前景陷入了危险的错觉」正文

全球对经济前景陷入了危险的错觉。当1990年代以来的繁荣爆破,各国决策者别无他法,只得沿用陈旧伎俩,操控经济,以期重现光辉。在全球经济失衡的情况下,此举犹如将经济放在细菌培养皿上,进行现代经济政策史上最大规模的实验。决策者们深信实验环境是受控的,但事实远非如此。

日本二战以降的崛起与衰落,预示了全球的未来。当时日本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成就经济神话,是因为日元持续被压低,但抑制汇价是不可持久的。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欧美对这种重商主义手法提出质疑,日本银行以进取的货币宽松政策应对,催生了大规模的资产及信贷泡沫。

之后发生的事众所周知:泡沫爆破,日本失衡的经济迅速步入衰落。由于产能大跌,无论日本政府如何操控,都无法令经济稳健复苏。时至今日,日本仍然饱受经济失衡困扰。

虽然有日本的惨痛失败为前车之鉴,但世界其他地区仍然坚持以货币政策纠正结构性问题。2002年,美联储经济师发表重要文件,其内容成为美联储两任主席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和伯南克(BenBernanke)在国内推行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基础。

该文件的要旨是:日本的货币及财政部门的主要错误,在于政策过份温和。文件作者认为泡沫和结构失衡都不是问题,并认为日本之所以陷入“失落的数十年”、饱受增长停滞和通缩之苦,是因为当局未有趁早推出更为激进的刺激措施。

要是事情那么简单就好了。事实上,仅仅讲求速度和力度,令日本的恶劣情况暗中出现变异。量宽政策下,当局不断向经济体系注资,将货币政策效力的传播渠道从利息转为资产及外汇市场。

但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倡导者表示,这种情况不足为惧。央行以传统方法无法做到的一切,如今可以经资产市场迂回的财富效应达成,或压低汇价以提高竞争力。

如此就产生了错觉。在遭受过经济危机冲击的经济体,财富和汇率效应都无法稳健推进经济复苏,还产生了新的失衡问题,成为不稳定因素,有可能令全球经济持续受到一系列危机所困。

以美国为例;美国可说是推行新复苏政策的代表国。尽管美联储将资产负债从2008年末的不足1万亿美元大增至2014年秋的4.5万亿美元,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GDP)仅增加2.7万亿美元。剩余的9千亿美元进入金融市场,推动美国证券市场走高,但实体经济的复苏步伐明显未达标。

诚然,尽管美联储大举注资,美国消费能力仍未恢复。过去7年,实际个人消费开支每年仅增1.4%。而由于证券大部份由富人持有,因此毫不意外地,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财富效应主要仅令富人受惠。

美国表现未如理想,但其他国家仍然效法其政策,欧洲已迅速推出量宽,就连日本也推出新的加强版量宽。

然而,这种方法除了对个别经济体造成影响,还导致证券市场急升、货币汇率下降,带来更广泛的系统风险。随着各国央行接二连三地大举向市场注资,令全球出现资产泡沫的风险加剧,各国货币也有可能争相贬值。另一方面,政界人士却错误地满足于现状,欠缺动力应对结构性问题。

要如何才能打破这个连锁效应?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最近一次访问中指出,答案在于推行结构性改革──他还表示,这是中国的策略方针,然而其他国家却无意仿效。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策辩论方向已大不相同,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若一味操控经济、不推行结构改革,并无法令经济走上健康复苏之路,反而会导致更多资产泡沫、金融危机及日本式的长期停滞。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