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中国改革史上的2015

作者:吴晓波发布日期:2015-03-25

「吴晓波:中国改革史上的2015」正文

吴晓波演讲全文:中国改革史上的2015

主题:中国改革史上的2015

时间:2015年3月21日上午9:00

地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际会议中心

李扣庆:首先代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欢迎各位校友回家,也欢迎各界朋友光临我们今天的报告会。

大家知道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有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会请知名学者、专家来到这个平台上跟大家分享他们对于未来的看法。因为春天春暖花开、气温升高,景色变得漂亮了,但是也特别容易犯困,使大家对失去对未来正确的判断,所以在过去若干年,我们请了国内外很多的知名专家,在这样的时节跟大家分享。

到时光到2015年春天的时候,或许我们的校友,我们的各位朋友,对于未来有更多的理由感到迷茫,大家或许在微信圈里看到一篇文章,中国经济的未来到底怎么样,你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如果还没有信心的话,就看九张图就知道了。九张图包括我们GDP增长速度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比较,包括GDP总量纵向的历史性比较,2014年已经突破了60万亿,而七八年前才只有20万亿。包括人口数字不断的提升,可能带来的人口质量红利,也包括不断增长的海量出境游的人数,说你们经济不行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到国外去“游荡”呢,2014年处境游的人数超过了1个亿,匪夷所思。所以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好着呢,更不要说还有很多新经济、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

但是在我们看到许多充满阳光数据的同时,我想也有足够的理由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感到担忧,为我们的企业、为我们社会的未来感到担忧。

毫无疑问传统的比较优势已经丧失的差不多了,前两天看一篇文章,欧美的一个专家写的,他说接下来的时代可能是“印度时代”,尽管印度各种恶性案件经常爆发,但是人家人口年龄非常轻,拥有巨大的当年我们拥有的劳动力优势,我们的国际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非常大。我们有扩大内需,看来内需扩大的进程不如人意,大家都跑出去消费了。

所以当我们的时光走到2015年春天时,对于未来到底怎么看,每个人从万花筒里面所看到的景象跟别人都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就更需要和智者通行,通过分享专家、学者他们的见解,让我们更好地看未来,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的演讲专辑,已经不需要我做太多的介绍了。

如果要评过去一年当中微信最热的词,可能最热的一个词语之一一定是duang,我请办公室的同志,你们帮我研究一下这个duang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结果他们告诉我说,这个guang,研究完了他们也没搞清楚什么意思。只是说和成龙有关。BBC还做过一个报道,说中国人在微信圈里面duang了八百万次,但是我个人感觉到到目前为止最有影响力的duang,是今天的演讲专家duang出来的,duang了一下30年,当了一下duang五十年,又当了一下duang一百年,大家都知道《激荡三十年》,《到跌荡一百年》到《浩荡两千年》,,duang了三下,结果把大家都duang成了他的粉丝。今天吸引大家不远万里,有一位全国会计领军培养工程的校友,专程从新加坡回来,听吴晓波老师的演讲。

吴老师演讲的珍贵之处,我个人理解,他不是就事论事跟我们讨论当下的2015,我们当时说是活在当下,但是要更好地理解当下,可能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尽管人们经常说我们没有办法第二次进入同样的河流,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知道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我相信有30年、100年、1000年研究的功力作为基础来看当下的2015,看我们的未来一定会能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启发。

在我请吴老师上来之前,特别感谢今天论坛的协办方,上海聊城商会的领导和朋友们,以及E通世界商务园的朋友们,感谢他们对我们论坛的支持。

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也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最好的一位学者,吴晓波先生为大家演讲。

吴晓波:

大家好,谢谢李院长,很高兴来到国家会计学院,刚才跟院长跑进蒙古包,我说我很熟悉,因为三四年前我来这里参加过考试,我给企业当独董,所以跑到国家会计学院读了两天书,就在这个房间考读董证,很熟悉这里。

我昨天在我的朋友圈里说,明天我要去一个不做假账、不讲假话的地方,朋友们跟贴,第一个朋友跟贴就说“吴老师体要去中纪委”,第二个跟贴还是中纪委,说“吴老师,中纪委终于找到你了”。最近大家很爱中纪委。很多朋友们只要在这里好好考试、好好读书,可能就跟中纪委没啥关系。

今天跟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改革史的2015”,就好象刚才院长讲的一样,我们这个国家一方面看到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另外一方面又矛盾重重,各种各样无论从宏观政策、产业经济现状、民众消费、国际关系等等角度来看,我们都好像有很多对冲维和的景象发生。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解释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天想用一个历史的方法,把我们正在经历的2015年放到一条历史的长河中来看现在到底怎么走过来的,出在什么位置?未来的产业变革、经济变革方面,有哪些可能性。这是今天要跟大家报告的一部分。

我们这个国家的改革,今天在座的很多人都是这一场改革的亲历者和获益者,今天看到的上海、看到国家大部分的景象都跟1978年以后的改革有很大的关系。1978年的时候我们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这个国家19年建政以后,很长时间出一个自我毁灭状态。1950年就发生朝鲜战争,到达1952年一季度,然后开始搞“一五”规划,认真搞经济建设就是第一个五年规划,1958年发生大跃进,1959年三年大饥荒,1963年文革,是1966年毛泽东趋势。所以往后看认认真真搞经济建设就是三到四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搞阶级斗争。所以中国的经济总量在1956年和日本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到1958年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1/3。我们今天站在这里做2015年演讲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自己跟自己比,或者跟周边世界相比,我们确实精力的一个非常高速发展的36年,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36年的发展,大家会问一个问题,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经历,我们是不是在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下,用了一种改革的方法,就走到了今天?其实会发觉,当回顾这30多年的改革历史之后,有一个事情很困扰,一直到今天没有找到中国经济建设理论上的支持,到今天为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理论上到现在还没有被解释清楚,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体制,整个市场经济和我们的现代专制政权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形成?政府和民间到底怎么处理?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到现在还是很纠结的问题。

在经济指导思想上面,36年来也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大的变化?其实并不是在一套理论思想、一套意识形态思想的支持下走到今天的,我们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

大面来看,现在大概处在第四个思想周期中、改革周期中。简单回顾一下,第一个周期发生在1978―1992年15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是在1978年12月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个全会对这个国家的命运改变非常重要。全会上发生了几件事情,第一邓小平被确认为未来中共主要的领导人,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领导人和新的领导集体。第二小平同志在全会上作了很重要的讲话,叫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指出从此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要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三个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公告关于农村体制改革的公报。所以这是三中全会,为什么把这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放在1978年的12月份,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领导人确定了,第二整个治国方略变化,第二治国方略的主战场搞定了,进行农村改革。

所以1978年以后很长时间里面在小平同志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小平同志没有非常完整的一套理论思路。小平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们学理工的都知道,所谓的总设计师是指这帮人在一起要建这套房子,有一个人口袋里拿出一个图纸,他是刷墙、他是打基地,你是搞水泥的等等进行分工。其实小平同志口袋里没有图纸,他是几句话,他说第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打破毛泽东提出来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第二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要告别阶级斗争,要搞经济建设,但是这条河也多宽,哪个地方有险滩,什么地方很深,什么地方很浅,小平同志说不知道,摸着石头过河,大家跳下去,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以很长时间里面是放纵民间、允许试错,小平同志在1978年,顾木(音)当年到美国做访问时,就跟顾木说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错了不要紧,重头再来过,当时有这样一个非常极端功利主义的精神。允许民间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我们在1978年开完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1月份当时就提出了城市体制改革的第一个方案,全国选了六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上海选了两家,上海有一家自行车厂进行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改革。所以在1978年我国所有的经济总量存量部分100%是国家和集体企业。我们所有的私营企业,今天来的很多私营企业是在1956年一季度的时候被彻底段掉的。当年毛泽东提出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所有的私营企业全部捐给了国家,民营企业家在1956年一季度彻底断掉。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改革,但是这个改革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失败的。今天中国所有的改革里面,国有企业改革是难度非常大的改革命题,几乎36年来在静态状态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没有一个国有企业改革是成功的。要么是自我瓦解,要么被市场给打垮的,进行自我自身改革几乎没有一个国有企业成功过。这是国有企业的存量部分。

但是在国有企业改革非常困难的前提下,在1980年代国有企业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主要的来源就是民间,民间来自于两部分力量,一部分是来自于乡镇企业,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主三角模式为代表,我们开放了四大地区,南部地区香港大量的资金引进到内地来。所以1978年以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变成了经济增长的主力。在1988年工业领域的雇工人数,乡镇企业的雇工第一次超过了国有企业,1987年乡镇企业的利润超过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进入到了半壁江山。

中国的南部地区,特别是华南和华东地区、沿海地区,这些地方原来是南京军区和广东军区台海战争的局限,因为这个地方比较弱小,中国49年以后的几次大的工业革命是在华北地区等等,搞了很多的大型国有企业,东南沿海地区国有企业比较弱小,然后外来的思想和外来的资金比较多,这一地带的土地比较贫乏、稀少,老百姓迅速从土地中溢出来,进行了村村点烟、乡乡冒火。所以前14年的改革是东南沿海地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重新回到了国家历史舞台这样的一个过程。

这个景象大家听上去很好了,如果再往前走的话,这个国家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到了80年代末的时候,这样一个改革路径自身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当时出现几个大的困难,第一个困难是全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主要的原因是毛泽东时期搞的票据经济,我记得1986年到上海复旦读大学时当时还有全国粮票,还有豆腐票、自行车票等。在整个80是票据不断的解放过程,到1992年中国彻底告别了票据经济,这就是不断向市场回归的过程。整个老百姓的印象中这个国家面貌改变非常快,同时物价上涨也非常快,每个人好像是改革的获益者,同时又是改革的受伤者,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中央财政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因为是靠民间发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性非常明显,有的地方发展很富有,有的地方非常穷,特别是1984年开始搞城市体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搞的是财税包干制,现在很多是搞财政的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