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作者:贾康发布日期:2017-03-06

「贾康:《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正文

谢谢王秘书长、魏会长,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很高兴能参加这个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首先要祝贺魏会长主编、这么多专家、研究者有分量的成果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我粗粗看了一下,我感觉这里面确实是按照现在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了紧密配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系列性的成果。第一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我们现代化“三步走”前两步提前实现之后,剩下的这个半个世纪跨度里面,必须要完成的中间节点目标,是十三五攻坚决胜阶段必须要达到的。

跟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邓小平说的“改革开放”的改革,它要解决的是供给侧的有效制度供给问题,这一表述在学理上确实是严谨的,因为供给侧的问题首先就是制度供给的有效性问题,抓住改革这个龙头要解决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的问题;供给管理不像我们过去学习市场经济的一般经验、注重需求管理的那个相当简明的反周期框架,它一定要面对一系列复杂的结构问题,首先是制度结构、利益格局现在到了一个攻坚克难的关口,怎么样“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问题。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间,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的落实,本书中又推进到行政体制改革、社会建设命题,实际上是在中央三中全会经济改革为重点的60条的部署后面,对应着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展开改革全覆盖的框架特征。这样一个成果集里面,经济改革推展到社会改革、社会治理,实际上行政改革也必然需要对应全面改革概念,所以真正是对热点问题、重大现实问题的一个合集。

借着这个机会,我想简单地谈两个角度的思考,也是结合着全面小康、全面改革,强调两点观察。一个就是在全面小康的推进过程中,我觉得2017年应该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年份。我们是在2010年以后经济一路下行,到了十三五开局的时候有个基本测算,实现全面小康有一个速度方面倒算的底线。十三五在原来的基础上,要达到年均GDP6.52%以上,就能够完成2010年到2020年人均GDP翻一番的要求;6.52%的底线如果能托住,还要配合7000万农村人口的脱贫等托底的社会政策和结构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能够按照原来的规划实现。

现在2016年已经过去,2016年GDP增长达到了6.7%,在6.52%以上。我认为这里边结合着学术界的讨论,相关认识还是值得在进一步作内部讨论的时候加以澄清的,因为有些研究者说到经济继续下行不要怕,有人估计说一两年内还会跌到6%以下,最极端的说法是很快走到5%以下而“新5比旧8好,因为完成了结构调整”。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偏于简单化了。现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在全面小康的目标上有前后的衔接,要达到全面小康后,趁势往前发展,还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现在的下行过程应积极争取阶段性探底和企稳,打造出质量升级版的中高速增长平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中国的工业化总体来说,就是刚刚走到中期偏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还是初级期。我们城镇化的真实水平即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才40%,国际经验表明要达到70%才会转入低平发展阶段,前面一定会带来一轮又一轮弥合二元经济过程中的需求释放,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产业成长、人力资本培育等等这么多的需求释放出来,又有全面开放格局,能够得到全球的供给回应。我们如果抓好供给侧改革战略方针,就是顺应这样一个潜力释放过程。现在我个人感觉是不应书生气地说让经济继续下行,2016年已经表现出一季度到四季度就是一个这些年绝无仅有的小平台,只有一个指标明显不好,就是民营企业投资下滑,其他指标现在看起来总体来说是亮点纷呈。最近的迹象,PPI经历54个月负增长之后转为迅速升高,这些东西合在一起,我认为如果我们调控部门不犯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低水平的错误的话,我们是有希望在2017年在调控中间来形成一个2010年下行以后的阶段性探底,即从高速到中高速一降再降以后,没有明显继续下行的势头了。

这个阶段性探底为什么不叫企稳呢?因为它还需要一个与市场预期向好共识形成的一个明显的对接,要巩固这样一个态势,还要凝聚市场上的共识,预期还要进一步对接上。现在很多人还不信,地方政府和企业现在许多还是忧心忡忡,怕继续下行。如果能够处理得好,跟着要寻求尽快企稳,企稳就是各种指标继续向好的同时,市场预期也开始凝聚信心,这个预期又会引导以后的市场主体的行为。我总觉得这种谨慎乐观的考虑是综合各种因素在一起,如果2017年能够在GDP增长6.5%以上,跟着就要把社会政策托底的事情做得更加合理化和有力度。

所以前面关于争取尽快探底企稳这方面,我是觉得应该在今年中央表述的政策组合方面,财政政策要有一定的魄力,哪怕赤字率再稍微抬高一点,货币政策可更多地强调稳健,而财政政策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力度是有必要的,财政政策在突出重点、促进结构优化上有特定的功能和责任;产业政策伴随对政府行为的批评,还是足以使我们警醒,产业政策肯定需要,关键是它的实施机制,这个实施机制掌握不好,就可能事与愿违。

如果说全面小康,2017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我们需要掌握好要领,是个可能出现阶段性探底再寻求企稳的年度。我观察7000万人口脱贫,现在到了某些区域还是相对严峻的,比如说基础设施这方面要赶快突破瓶颈。我去过四川的西昌,虽然有很先进的卫星发射基地,但是那里藏族同胞聚居的木里县,总共面积是1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是10多万人,大家可想而知,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比一般的地方要高,怎么样让他们脱贫?各种要素要能够流动,首先是基础设施条件,“要想富,先修路”的问题要解决。现在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时不我待,十三五期间必须要脱贫,没有脱贫之前所有干部不许提拔。他们已决定和民营企业合作,用民营企业的资金来做五条干道的PPP项目建设,尽快建成这五条干道通车,这是一个让这个地区居民尽快脱贫的一个基础条件,这是一个类似欠发达地区的缩影。

我说这个意思就是,在中国要真正达到全面小康,不敢说一个都不能少,7000万人最主要部分脱贫的艰巨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我们把可能的工作精力投入到这样的事情上,这是很有益的。

第二个大题目,我想谈一点热点观察。固然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研究者更多看的是这里面表现出来的一些偏差,需要校正的苗头。这方面我想从三去一降一补里面的“去产能”说起,去产能代表性的行业是钢铁、煤炭、电解铝。2016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开始产品价位企稳;跟着明显地整个行业转暖,价位明显上升。很多人说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了,这时候大家就开始在观察,去产能是什么样的具体量化标准?管理部门对于钢铁产能,比如说10亿吨出头,要砍掉百分之多少,然后把任务切块下达到各个地方,后来提前完成。

提前完成的结果,钢铁行业迅速回暖似乎是好事,但是不是回得猛了一点?再进一步观察一下,这里面真的是把落后产能去掉了吗?我始终认为去过剩产能是一个笼统的说法,真正要去的产能是落后的产能,这才是这个问题真正的实质。所谓这个产能过剩还是不过剩,是瞬间可以改变的,比如说钢材要用到地铁建设上去,北京的地铁建设必须加快,否则消解公交体系危机没有出路。这么一个大都市,要尽快建成和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类似的轨道交通网,你看看纽约、东京的汽车保有率,比北京高得多,人家为什么不采取限行限购限入措施呢?是因为人家的轨道交通发展建设得非常好。

北京迫于建设压力,地铁4号线用了PPP的港资,现在16号线又接着打PPP主意,已经签约动工,跟着马上发出一大批钢材、建材、施工机械等的订单,原来整个市场上的一部分所谓过剩产能,瞬间就变成有效产能了。所以问题的实质不是过剩,问题是产生过剩的不合理的行政干预,真正要抓的是去落后产能。大量的、几千万个市场主体的产能,主要就必须依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但恰恰2016年曝露出来了这方面明显的偏差。

钢铁行业大家已经知道是行政手段切块下指标,各个地盘上看着谁可以压指标就压过去,“处关系”的作用之下肯定发生扭曲,公平竞争的作用肯定受到抑制。再看煤炭行业怎么去产能呢?就是所有的矿山强制要求只能一年开工276天,其实一个矿井没有特殊情况之下必须连轴转,如果没有特别的大修,365天就是要连轴转转起来,这样固定成本才能充分地分摊到运行过程中所有要素里面去。现在强制把300多天运转压到只能开工276天,实际上是靠行政手段压低所有矿井的效率,似乎是控制了产能规模,但是这里边落后产能挤掉了吗?我不客气地说,是把好的产能、落后的产能放在一起平头砍去,这叫什么去产能呢?形式上能够交代,提前完成了煤炭行业的去产能任务,实际上完全不符合煤炭生产的基本规律和我们追求去产能要达到的供给侧质量效率提高的初衷。

而且客观地讲,这样一来,煤矿的安全生产又受到了冲击。比如说煤矿必须不断地抽取煤层气,如果要停工了,就不用抽气了。但是什么时候复工,提前到什么时候抽气,没有这个经验,一线管理者经济上考虑很可能安排的提前量不足,致使安全事故率上升。煤炭行业二季度开始有回暖迹象,三季度迅猛地回暖,原来一吨动力煤是280多块钱,迅速地冲向600块钱,这个回暖比钢铁更迅猛,如此迅猛的回暖里边包含着值得反省的问题。我们过多的行政干预造成并不符合经济一般波动的大起大落,而且并没有把很多的落后产能排出去,这不符合我们的初衷。

如果说钢铁行业、煤炭行业还是要去产能、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要看到这些问题的话,是不是应该及时总结,首先要充分尊重市场,维护公平竞争,认清楚去产能、优化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一定是要落到实质性的去落后产能,落到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的绩效结果上面。在这方面,我觉得咱们这个热点问题研讨里面所关注的这些问题,一定会对方方面面进一步深化认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也借这个机会把自己的一些观察给各位做个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