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宏观调控与实体经济

作者:洪银兴发布日期:2012-11-18

「洪银兴:宏观调控与实体经济」正文

摘要: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下行的双重压力,两者都会在实体经济上反映出来。针对通货膨胀应该高度关注并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但不能反应过度。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到经济增长下行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均衡,合适的宏观政策应该是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均衡,选择一个合适的均衡点。我国近期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将会释放出数量较大的流动性,而这些流动性应该重点流向实体经济。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是以市场化改革所形成的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不能因为宏观调控而放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尤其要支持实体经济领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宏观调控;实体经济;经济增长;市场化改革

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可以说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的民营经济为甚。温州等地企业家的出走,中小企业融资严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固然有国际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但不能忽视的是自身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长期实施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放慢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这两个方面问题对实体经济及其中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这也相应表明了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性。

一、国际经济形势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现在谈宏观经济,已经不能只单纯地观察国内经济形势,还要观察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因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如果发生大的恶化,再健康的经济体都会受到牵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全面下滑,到2009年5、6月份我国经济走势基本到底,然后慢慢回升,似乎呈V型;世界经济也表现出缓慢复苏的苗头。但从2011年上半年起,美欧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美国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美国信用评级下降。由此导致美欧经济从2011年二季度起,又出现第二轮探底。这样,整个世界经济走势已经不是V字型,可能出现W型走势。而现在还在底部运行,上升的通道尚未形成。可以预判,今后一个时期即使全球经济出现复苏,也只是在波动中弱复苏。

美国、欧洲之所以相继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直接原因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时,这些国家政府均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救市方式,比如,奥巴马政府投入了7000亿美元。到2010年,危机看似已经过去,但是,由于政府是靠借债来救市,在税收、财政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债由谁来还?于是,丹麦、希腊、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家,尤其是希腊都先后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并进一步向其他欧美国家蔓延。

欧美尤其是美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火车头出问题了,整个世界经济就要受牵连。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不一样,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有80%是靠消费拉动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到现在,失业率一直很高,消费上不去,因此财政状况严重恶化。2011年5月美国政府又出现债务危机,联邦政府突破了法定债务上限。当年8月7日,奥巴马政府签署了提高债务上限的议案,看似问题解决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妥协的方案。因为后面有一个约束条件,就是要联邦政府通过减少开支来还债。这个方案实施以后,马上就产生了美债后危机。因为美国经济基本靠消费需求来拉动,财政支出减少,经济复苏就受到严重阻碍。提高债务上限以后,美国就要大印美钞,就等于美国启动了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些举措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货币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随后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把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3A级降到2A+,而且把未来展望确定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3A级的主权信用评级,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再次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产生巨大金融风暴,导致了全球的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动荡。所有这些说明,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完全结束,还在延续深化。与此同时,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宣布连续3年零利率。

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降弱化了美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对中国的影响是明显的。首先是降低了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价值。我们的外汇储备是3万亿美元,有2/3买的是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下降后,国债价值下降,我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的财务价值收益下降是显然的。其次是由于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石油、矿石、粮食价格飙升。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进口这些战略性大宗商品,这就增加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是造成了人民币对美元进一步升值的格局。美国自身经济出毛病,他们把责任归咎于中国,理由是我们对美国是进出口为出超,是顺差,美国是逆差。他们认为,中国人把美国人的饭碗端掉了,造成美国人失业,所以他们要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就是美元贬值。其结果是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增加我国出口成本。最后是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表明欧美都将进入新一轮的紧缩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外需进一步缩小,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增长。

以上影响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一方面通过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外需的下降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这些都集中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

二、国内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下行的双重压力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到2009年6、7月份就基本上走出了危机,进入了后危机阶段,此后一直到2011年一季度经济复苏开始显现,且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从二季度起,不仅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而且经济增长率也出现下降。对此需要判断的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下行这两个压力哪个更为严重,这牵涉到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确定。

我国的CPI从2011年1月以来一直居高不下,直至当年8月份达到6.5%,9月还在6%以上,虽然10月回落到5.5%,直到2012年5月起才明显回落。在此以前的相当长的时期中,人们对处于高位的物价尤为关注,直到2012年上半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一直把反通货膨胀放在首位。

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需求拉动型;二是成本推进型;三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我国这一次通货膨胀的类型是混合型的,就是说,此次通胀是由投资需求膨胀,过多的流动性,物流成本过大,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美元贬值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怎么来判断这次通胀压力的严重程度?很多人说现在通货膨胀很严重,应该采取严厉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我认为这有点反应过度。例如,2011年我国连续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并开始提高银行利息,实行非常严厉的紧缩银根政策。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成本也很大,其基本原因是后危机阶段经济增长的压力更大。

就经济增长率来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除了拿出4万亿政府投资来救市外,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和以高铁为标志的公共设施建设,对较快的走出危机也起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紧接着的后危机阶段,推动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面对过高的房地产价格,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资处于低迷状态;一些一线城市限制汽车牌号,也使汽车市场受到影响;高铁建设也已经放慢。这意味着原来推动经济复苏的动力明显衰减。只有政府安排的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方面的投资可能还能带动经济增长。投资带不动,消费呢?尽管我们已经明确由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转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但在现实中这种转变还没有实现,消费需求并没有明显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再看出口,受美债、欧债危机的影响,外需明显不足。这些影响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上反映出来。2008年1~3季度为10.6%,2009年1~3季度降到8.2%,到2010年1~3季度提高到10.6%,2011年1~3季度又降到9.1%,又到了一个新的低点。更为严重的是,到2012年中期经济增长率又进一步降到新的低位,即降至8%以下。

经济增长率实质是实体经济增长率。研究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率进入下行区间的原因,固然有外部经济的严重影响,但不可忽视的主观原因是:对宏观经济研判的失误,导致了宏观紧缩力度过大。一般认为5%的CPI是警戒线,我认为过去可能是这样,但现在不完全如此。主要是人们对5%的CPI的反应程度没有过去那么敏感。首先看恩格尔系数,指的是食品消费占收入比重。过去我们恩格尔系数有百分之四十几,那时人们对通货膨胀反应非常敏感。而现在这个指数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几。相应的,老百姓对通货膨胀压力的灵敏度就不像过去那么高。从现象上看,过去几次通货膨胀压力一出现,大家就去商店抢购,这一次没有严重的抢购现象。其次是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商品市场上的生活品价格,更为关注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资产价格,如现在炒股的人很多,大家似乎更加关注股票市场的价格,这就明显转移了人们对市场的关注度。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当前的通货膨胀确实较为严重,应该高度关注并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但不能反应过度,需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否则,直接影响的是实体经济。

三、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是宏观均衡

我国这一轮发生的通货膨胀所处阶段有特殊性。一般的通货膨胀,都是发生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过热,就要宏观调控,反通货膨胀。但这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后危机阶段,也就是危机过后的经济走出低谷刚刚回升的时候。本来经济刚刚开始复苏,需要继续保留适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复苏。但是,面对通胀,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不得不退出,要采取紧缩性政策,这就使经济复苏缺乏宏观政策的强力支持。[1]

本来在商品市场出现通货膨胀时,资本市场的资产是消化流动性的大头。但是,面对过高的房地产价格,国家需要调控房地产市场,再加上股票市场又长期低迷,资本市场难以起到消化流动性的作用。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我们需要普遍较快增加居民收入,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为了防止收入-物价的轮番上涨,一时难以启动普遍增加居民收入的措施,也就无法以扩大消费需求来消化流动性。

以上就是这次反通货膨胀遇到的困难。其后果为:一是通胀压力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二是经济增长缺乏强大推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需要正确评价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这一轮紧缩信贷实际上是从调控房地产市场开始的,紧接着就是反通胀。先是连续提高准备金率,后来又连续提高利息率。两者相互配合,银根越收越紧。就紧缩银根两大措施来说,提高准备金率和提高利息率,这两种手段有着不同的功能。提高准备金率,基本上属于计划性的,而提高利息率是一种市场性的,影响市场行为。利率提高,消费者就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但是企业还贷压力更大。因此,经济学家一般是建议慎用提高利率手段①。一段时期我国准备金率连着提高几次后又连续提高利息率,看起来是解决储蓄者的负利率问题,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利率负担。在此宏观背景下,企业面临双重压力:一是信贷规模控制以后贷不到钱;二是利率提高以后企业还不起钱。这二方面都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肯定宏观调控政策的正面效应的同时,必须注意其负面效应。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是一个反比的关系,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低;反之失业率则高。把通货膨胀降下来,失业率会升高。两者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一般说来,反通货膨胀的谈判能力强于反失业。原因是通货膨胀一来,人人有份,包括官员和其他有谈判能力的人。而失业是部分人受害,失业者不会是官员和有谈判能力的人。所以通货膨胀一产生,人人反对,而对失业问题关注的却相对不够。岂不知就业率实际上就是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高不仅反映经济增长率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失业者的生活水平下降。因此,宏观政策不能只偏向一个指标。就如凯恩斯的专著名就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样,宏观政策有三个指标,既关注货币问题,又要关注利息和就业问题。任何一个经济政策都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问题是怎么把握好,把负效应降到最低。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失业率提高、增长率下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同样应成为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单纯地为了反通货膨胀而任凭失业率提高。

宏观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均衡,合适的宏观政策应该是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均衡,选择一个合适的均衡点。就是说,既不可能无通货膨胀,也不可能无失业率,只能是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寻求均衡点。具体到现阶段的宏观政策目标,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