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中国经济的近忧和远虑

作者:向松祚发布日期:2016-12-07

「向松祚:中国经济的近忧和远虑」正文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人员,我这些年对中国经济的建议和意见比较多,所以外界认为我对中国的经济很悲观。甚至一些朋友认为我是在唱衰中国经济,我想借此机会做一点声明。同在座的每一位朋友一样,对像我这样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差不多有十多年吃不饱饭的经历的人而言,是没有任何理由唱衰中国经济的,也没有任何理由来否定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之所以要提出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的困难和风险,是因为我对中国的期望非常之高。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财富的文明古国,我们先祖是非常骄傲的,任何事情,我们是不会和我们同水平,或者比我们水平低的国家相比的,我们现在的标的只有一个――就是美国。

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富有的国家,我想这是我们真正的中国梦。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中国梦,有这样的自豪心态,骄傲心态,我们才在深刻的研究,深刻的分析,或者研判中国经济正面临的困难和风险。

我们希望能找到解决的途径,找到方法去克服这种困难和风险。

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四个判断


“L型”守得住吗?对今天中国经济现状,我总共有四个基本的判断。

第一个,是关于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仍在持续加大,我想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现在大家都认为中国经济会走出一个“L型”,人民日报的权威人士也讲中国的经济将是“L型”,但是我认为,从目前的各个数据来看,从微观企业的投资情况来看,前面发言的领导也提到,今年上半年,民营投资的增速只有2.8%,而且我们消费的增速也回落到了个位数,我们的出口是负增长,全球经济整体非常低迷,在这种对比下,我的基本判断是没有“L型”!“L型”守不住!中国经济的整体是一个持续的下行,不是“L型”!

我们现在所能作到的最好的结果是,希望不要急剧的,快速的下行,这是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基本的判断是,宏观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效果越来越差。

我想这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出来以后,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这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院型官员,特别引用了一些货币信用方面的数据,比如说M1增速超过25%;M2增速超过13%,说明我们的各路资金,趴在账上,根本就没有流入实体经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情况,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这说明我们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所造成的效果,在大幅度地下降。

上个礼拜在杭州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我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先生非常明确地讲到,现在全世界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都是非常不理想的,我想这个判断,也是我今天下面要用数据和大家谈到的重要话题。

我们今天必须要从依靠短期的宏观政策,要转向基本面的,长期的政策。

第三个判断,就是我们的资产价格,包括股票,包括房地产,也包括其他的金融投机资产的价格。现在大家看起来,资产价格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共识,并非是因为所有刚性需求,或是实际的需求,而主要是因为庞大的货币信用投放所推动起来的。所以去年开始,中国部分城市开始房价疯狂上涨,展示了正在转型的中国经济不健康的一面。

我们所在的南京,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开心,因为最近的几个月,南京的房价已经上涨了一倍。从长远的,实质性的经济层面观察,这种现象并不值得高兴。原因很简单,在股灾以后,大量的资金就从股市跑到了房地产,现在据说房地产又要开始回调,有人于是预测,下半年股市又要开始火爆。

庞大的资金和信贷,不在实体经济投资,一会跑到股市,一会又跑到房地产,一会跑到文化古董市场,炒来炒去,这是今天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第四个判断,是改革,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判断。

作为一个独立研究人员,我最担心的是,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在很多方面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我从不隐瞒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革,不是改革,而是倒退。

要想解决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真改革而不是假改革。我们今天的改革是文件多,口号多,会议多,论坛多,说法多,但是真正的落实很少。

为什么民间投资增速只有2.8%,为什么如此剧烈地下滑?我想原因不是因为货币紧缩,不是因为财政政策不宽松,不是因为没有投资机会,而是因为人们对政策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有所怀疑,彷徨和观望。第四个基本判断是最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今天中国经济的一系列问题能不能解决,直接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真心推动改革。

短期:信贷扩张正积累巨大风险

 

我下面将具体谈一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或者说最大的风险。我们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最大的困难和风险就是我前面讲的几个判断和具体的数据,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我们高杠杆和高负债,所引起各种风险。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数据,我们过去这么多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靠的是什么?是靠庞大的经济投入吗?是靠我们全要素的生产力的提高吗?当然,这些会起一部分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靠我们庞大的债务扩张和信贷扩张。

我们可以看到,到今年的6月底,总债务和GDP的比率,已经从2008年的155%上升到了目前的260%,总额从49万亿上升到182万亿。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贷款,那么这里面谁把钱拿去了?主要是非金融的公司,他们现在的负债总额已经达到了114万亿,所以为什么中央提出了“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这三个问题是我们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着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现在我们有一个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很科学。2009年以来,我国信贷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显著的下降,从大约1上升4。创造1元的GDP至少需要4元信用来推动。这个比例在今年上半年已经扩大了5甚至6,为什么货币信贷的效果越来越低?

我们看到企业的高负债带来的银行系统的风险,这个数据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是非常令人担心的。根据官方的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达到1.4万亿,不良贷款率也达到了1.75%,两年内翻番。如果加上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比率已经达到了5.5%。一些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实际已经达到了8%-10%。

钢铁行业,总共负债余额达到4万个亿,86个钢铁企业的负债总额就超过了3.3万亿,煤炭同样如此,有很多钢铁集团、煤炭集团动辄贷款数百亿,上千亿,乃至数千亿,怎么去还本息,这是一个巨大问题。如果我们这个状况持续下去,有一个压力测试,如果全国银行不良率达到7.62%,则全部资本金都会被坏账吃掉,全国银行体系“技术上”破产。

当然,在座各位说,我们的银行都是中央政府的银行,都是地方政府的银行,不会破产,所以我们可以躺在这个结论上睡大觉。中国的银行确实不会出现破产,但这不等于中国不会出现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有各种各样表现形式,最终都将让国家付出代价,只是付出代价的方式和形式有所不同。

银行要补充资本金,财政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最终金融危机的重担,只有全国人民来共担!所以从短期来看,我们今天面临的下行压力,我们前面讲的四个判断,正是因为我们前面的七八年时间,我们的宏观政策,或者我们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增长方式上面,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的后果,我们必须要反思这一点。

有人会说,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我们成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不起,我要告诉各位,我们应该仔细反思一下,GDP到底代表什么?GDP能代表我们的真实财富么?我们更要深刻的反思,我们GDP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我想我们的含金量,客观讲,不是很高。今年夏季,一场洪水,让我们看清很多事。

所以我们不能沉醉于GDP世界第二带来的沾沾自喜,甚至洋洋自得。正是这种洋洋自得的心态,让我们没有反思过去这么多年,是不是有些政策确实是错的。我们今天正在为这些错误的政策付出沉重的代价。

现在,高杠杆和高负债让很多的企业,已经没有能力进行再投资。根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差不多40%的新增信贷被完全用于偿还利息。(今天在场有很多银行的专家,各位可以对我的这些数据提供批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新增信贷如此庞大,但是为什么我们上半年GDP增速只有6.7%,而且在持续下降,因为这些新增信贷的40%没有流入到真实投资,而是拿去还本付息。

毫不讳言,现在很多的企业,特别钢铁、煤炭、制造行业的国有大企业,就是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生计。如果银行一旦抽贷,这些企业很可能马上就要濒临破产。各位都知道,很多地方省政府、市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银行不能随便抽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而且我们看到,中国由于高负债高杠杆,让社会财富和利润,绝大部分都集中到了几大银行手上。2800多家上市公司,总共利润也不到2.5万亿,十几家银行就拿到了全部利润的60%。

最近美国一家知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发布了报告,结论是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利润(与企业利润不同,但能更高地反映资本利用效率)的80%,被银行和金融机构拿走了。全国企业才拿到20%,可见我们的资本利用效率是多低下。

中央政治局从2013年就开始,就反复强调,要提升有效投资、降低无效投资,消除浪费投资,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这个短期的问题是如何造成的?数据表明,我们的国有企业拿走了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的50%,而国有企业只不过贡献了GDP的40%、财政收入的30%、就业的20%,总之其拿到的资源与其做出的贡献极不相匹配。社会融资总额的大约41%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老板天天在鼓吹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中国经济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行业拿走了那么多的资源,而其对GDP的广义贡献度只不过20%。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难道能永远靠房地产吗?

这个高负债根源是我们知识产权结构的畸形,经济增长战略的畸形,导致的投资结构畸形、信贷结构的畸形,社会成本结构的畸形。

所以说为什么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额越来越大,社会融资评价成本却长期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为什么?

不是因为货币放的不多,不是因为贷款放的不多,是因为结构的畸形!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短期的问题,但是今天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大量金融资产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实际上这些庞大的资产创造的收益呢?金融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实体经济的规模却在萎缩,这是非常危险的。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