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

作者:田国强发布日期:2016-07-03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正文

按语

本文节选自田国强教授即将于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中文教材第一章前半部分,略作编辑调整,全文4万多字,将以连载形式刊发于《学术月刊》2016年第7、8期。文章主要针对学术界和思想界对于现代经济学及其意识形态性认知上的误区,探讨和阐述了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包括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及其视野下的市场制度,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与要点,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理解现代经济学等内容。文中讨论的不少主题和内容曾在不同的场合,包括去年下半年与许小年教授在微信群的讨论中论及。

摘要

改革开放以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目标的逐渐确立,现代经济学在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显学,为中国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然而,学术界和思想界对于现代经济学及其意识形态性还存有不少认识误区,亟待厘清。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和阐述了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包括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及其视野下的市场制度,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与要点,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理解现代经济学等内容。现代经济学由假设、约束条件、分析框架和模型以及若干结论(解释和/或预测)组成,其中一个核心假设是利己性假设,这些结论从假设、约束条件和分析框架及模型中严格导出,因而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分析方法。现代经济学提供两类理论,一是提供基准点、参照系及明道的基准经济理论,二是提供更贴近现实的实用经济理论,两者相为促进,并且均可用于内在逻辑的推断和预测。市场经济孕育了经济理论,又得益于经济理论的发展。一个成熟的现代市场制度和好的治理只有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互动互促的综合治理框架下才能运作有效。这样,唯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及其视野之下的市场制度,才能有利于推进中国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真正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长治久安的包容性制度。

关键词:现代经济学的本质;现代市场制度;核心假设和关键要点;国家治理。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资源稀缺和个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决策的社会科学,通过内在逻辑分析方法及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个体和社会选择问题,是建立在对选择问题的系统探索上。具体说来,它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及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含个人、家庭、企事业、团体、政府、国家)如何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佳权衡取舍的学科。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欲望(即需要,wants)的无止境性这一对基本矛盾和冲突才产生了经济学。贯穿经济学的整个核心思想就是在资源有限(信息有限、资金有限、时间有限、能力有限、自由有限等)和人们欲望无限这一对基本约束条件下,迫使人们对资源的配置作出权衡取舍的最佳选择,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资源配置中,任何经济制度,无论是政府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自由经济,还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半市场、半统制的混合经济,都离不开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及生产多少?(2)产品如何生产?(3)产品为谁生产、如何分配?(4)谁来作出生产决策?这四个问题是一切经济制度都需要回答的问题,但不同的经济体制却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判断一个制度体制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其根本因素就看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信息和激励问题。基本经济制度安排主要有两类:(1)指令性计划经济制度安排。所有四个问题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来回答,政府决定大多经济活动,垄断经济决策和行业:决定行业准入、产品目录、基建投资分配、工作分配、产品价格和工资等,风险由政府承担。(2)市场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大多通过自由交换体系组织起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决策由企业和消费者分散作出,风险由个人承担。

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每一个经济制度都介于这两者之间,关键是以谁为主。面对个体的逐利性和信息的分散性,指令性计划经济制度安排的根本弊病,就在于不能解决好信息和激励问题,而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采用指令性计划经济制度安排的国家无不以失败告终,而中国要搞市场化改革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降,现代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与教育传播,对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很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也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然而,现实中人们对于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和方法还存有不少认识误区,亟待厘清。对此,尤其是经济学的方法论,笔者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与创新路径》等多篇文章中已有不少论述,本文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回归本源、回归常识,正确认识、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本质。

一、现代经济学视野下的市场制度

现代经济学主要是在上世纪4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它以个体通常逐利为基本出发点和通过引入和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并运用数学分析工具――对现实进行历史和实证的观察,进行严谨地内在逻辑分析上升到理论,然后再回到现实进行观察、检验――来系统地探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它是一门科学,代表了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这种系统探究,既涉及到理论的形式,也为经济数据的考察提供了分析工具。由于研究经济社会问题不能轻易拿现实社会做实验,否则代价太大,因而需要既有内在逻辑推断的理论分析,往往也需要有历史的大视野、大视角来进行纵横向比较,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及还需要运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工具手段进行实证量化分析或检验,三者缺一不可。现代经济学在作经济分析或给出政策建议时,往往同时从理论、历史和统计三位一体进行学理性分析,既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分析,也有历史视角的比较分析,及有数据统计的实证计量分析加以检验和考察。的确,在最终的分析中,所有知识皆为历史,所有科学皆为逻辑,所有判断皆为统计。这就是为什么熊彼特认为,一个经济“科学”家与一般的经济学家的差别在于作经济分析时是否采用了三要素:第一,理论,要有内在逻辑分析;第二,历史,要有历史视野的分析;第三,统计,要有数据,有实证的分析。

经济学,特别是现代经济学是一门看似简单,其实是难以学好、掌握、透彻理解和真正领悟的一门非常艰深学问。经济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除了个体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家庭或个人层面,在通常情况下逐利这一最基本的客观现实外,另外一个最大的客观现实就是,在绝大多数情形下,经济人之间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性的:一个人说了一番话,也不知道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即使两眼盯着看,好像聚精会神地在听讲,也不知道是否真正听进去了,从而增加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难度,弄不好就抵消了所采用的制度安排的作用。这样,如何应对这两个最大客观现实,应采用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激励机制和政策就成了经济学各领域最核心的问题和主题。由此,它与自然科学有三大重大差别:(1)经济学往往需要研究人的行为,需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假设,而自然科学一般不涉及到人的行为。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比如生物学和医学有时候也涉及到人的行为。不过,这些学科基本不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经济学考虑人的行为时则主要从功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旦涉及到人,由于人心隔肚皮,信息极度不对称,处理起来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和复杂;(2)在讨论和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要作描述实证性分析,也要作价值判断的规范性分析,由于人们价值观不同和涉及到利益,如有人偏重资源配置效率,而有人强调资源配置平等,个体间对经济改革和政策看法往往也不同,往往容易引起很大争议,而自然科学一般只做描述性的实证分析,结论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3)一个经济结论或理论作为政策一旦实施,影响面会很大、很宽,具有巨大的外部性,不像医生,医术不好,受损或医死只是个别人,经济学应用不好影响的却是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群体和个人,因而不能轻易地拿社会作实验检验,而自然科学绝大多数领域没有这个问题。这三大差异使得经济学的研究更为复杂和困难。

从而,正确理解、学好和掌握及深刻领悟现代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都十分重要,不仅可用于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和人的经济行为,确立目标,指明改进方向,更重要的是以历史视角的比较分析和有数据统计的实证计量分析作为辅助,根据成因进行内在逻辑的理论分析,从而得出内在逻辑结论和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现代经济学之所以在社会科学中占首要地位,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冠”,就是由于它有非常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及其分析工具,其基本思想、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威力巨大,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风俗和文化的人类行为下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并被应用到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门类及日常生活当中,甚至也有助于当好领导、搞好管理、做好工作,以致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或无所不能的学科。

1.1 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分类及相互关系

如前所述,现代经济理论是一种从给定前提假设下演绎结果的逻辑推理,与数学类似,是一种公理化的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它由假设或条件、分析框架和模型以及若干结论(解释和/或预测)组成,这些结论从假设和分析框架及模型中严格导出,因而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分析方法。这种逻辑分析方法对清晰地阐述问题非常有帮助,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复杂性。经济学就是基于经济理论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作出解释、进行评估并作出预测。按照功能现代经济学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基准点或参照系、远离现实的基准经济理论,而另外一类理论则是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前提假设更为接近现实,是对基准理论的修正,从而这两类理论都异常重要,是一种递进的相辅相成关系,都可用来得出具有内在逻辑的结论和进行预测。

第一类理论主要是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环境作为理论背景的,提供的是在相对理想状态下的基础理论。因为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结论、任何一个论断都是相对而言的,否则无从进行分析和评价。自然学科的物理学科如此,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科也是如此,因而需要提供基准理论。比如,有摩擦的世界是相对无摩擦世界而言的,信息不对称是相对信息对称而言的,垄断是相对竞争而言的,技术进步、制度变迁是相对技术、制度固化而言的,因而我们必需首先发展出相对理想情形下的基准理论。就像物理学里的一些基本定律、原理是在无摩擦的理想状态下成立的,现实中有吗?没有,但是这些定律、原理的重要作用谁能否认?它们为提供解决现实的物理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准定律。同理,为了更好地研究更为现实、有摩擦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我们也先要研究清楚无摩擦的理想情况,以此作为基准点和参照系。现代经济学之所以一日千里,发展迅速,没有这些理想状态下的经济理论作为基准点和参照系是不可想象的。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假定经济信息完全、交易成本为零、偏好和消费偏好和生产集都是凸的等正则性条件,就是第一类基准经济理论,提供基准点和参照系。新古典经济学以理想状态的经济作为基准点,尽管没有人为设置的目标,论证了只要个体逐利,自由竞争市场就自然地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亚当•斯密“看不见手”的严谨表述),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