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佶:中国经济结构改造论纲

作者:刘永佶发布日期:2011-09-14

「刘永佶:中国经济结构改造论纲」正文

【摘要】:经济结构的改造是动态的,内生拓展型结构和法制主导式机制是其大前提。建立内生互促的现代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世界如何立足、如何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现有的产品结构,充分表现出产业结构的矛盾状况。目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工业化和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将投资结构从属于劳动素质技能结构,将生产资料服从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发挥,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经济结构 运行机制 劳动者素质技能 内生发展

中国现有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矛盾,在经济危机中得以充分展现。改造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已是中国经济长远、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为此,不能只着眼于权宜之计的“改变增长方式”和单纯“产业结构调整”上。“增长方式”只是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也只是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其问题是整个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总体矛盾的表现。对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造,是中国在现代世界的立国之本,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设计,要以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发展为根据和主导,要在改革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确立以中国为主体,以中国劳动者为主体的内生拓展型结构和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

一、内生为主,互促发展

作为现代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的经济结构,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确定其目的性,即劳动者根据自由发展的需要,为发挥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技能,形成必要的经济关系,配备相应的教育、培训以及与素质技能结构相适应的投资结构,由此形成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其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各产业各行业之间、各地区之间完全可以通过互补交流的方式相互促进,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在“内生”基础上的拓展,不仅是各子系统在总体经济结构中的发展,也包括对外经济交往。“外向”是服从“内生”的拓展方式之一,拓展的主要方式依然是内向的,即经济结构各子系统在发展中的密切结合。

中国的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劳动者的经济关系。不能从外国引进某种经济结构,将中国的劳动者“装进去”,加以“配置”,而是劳动者在提高素质技能的进程中,运用其所有权和民主权为自己创造发挥技能的条件,由此形成相应的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那里,是以资本为主体,资本是作为主动的一方,其经济结构实质就是资本结构。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造,不应该也不可能以资本为主体,也不能再靠行政方式以“长官意志”来调整,而是要由民主法制主导,在中国劳动者提高和发挥其素质技能的过程中,配置相应的资金和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形成内生互促拓展的经济结构。

内生之“生”,首先是生存,其次是生成、发展。中国经济结构以内生为主,也就是以中国人为主,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发挥与提高为主;经济结构中的各环节、各企业和经济实体,应在互助促进的同时,展开竞争,以增强内生之活力;在内生互促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向外拓展市场,既输出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也引进我们所缺的技术和产品。内生为主,也为本,互促竞争为内生之展开,外向拓展为内生之外延。

加强对外交往包括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交往,也包括与工业不发达国家的交往,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外交往不仅重要,还应更加密切,但绝不能把对外交往作为改造中国经济结构的方向和依据。中国是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条件和需要,来建立和改造自己的经济结构的,对外经济交往,要从这个结构出发,要有利于结构的改造和发展。

内生为主,就是从中国现有的条件出发,以劳动者为主体,根据其素质技能和资金、生产资料、自然资源,来确定发展的基础和目标。中国现已取得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主干工业行业和与之配套的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的结构。然而,中国人口之众,国土之广,又不可能在短期消灭小农经济,它仍是大多数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结构的改造,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也只有从这个现实出发,以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工业化为目标,才能有效地改造经济结构。

内生为主,不是要每个行业和区域,及至企业和个体生产经营者都只靠自己的力量来内生,而是强调国内各行业、区域、企业和个人的相互促动。这就要求经济结构必须贯彻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利用市场体制及其机制的作用,完善经济权利体系,考虑市场条件,调动各方积极性。经济结构的改造是动态的,并在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中充分体现相互的制约和促动。

二、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

改造中国现实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应以法制主导经济结构改造,并使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确立,以这个机制的作用来解决经济结构中的矛盾。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的前提是民主法制。民主法制的特点在于劳动者以其所有权派生的民主权来控制公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权行使机构,以及行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权的国家机构。由民主权控制行政权行使机构及公有制企业的占有权和经营权,要求并规定系统的法律,以相应的执法、司法机构来监督保证法律的实施。

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是以保证所有权主体对占有权行使机构的控制为基本,进而在控制经营权、收益处、处置权、监督权、管理权的过程中,调节经济结构及其运行中的关系并解决其矛盾的机制。这里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法制规范和保证。行政权和经营管理权等在法制之下,由民主权控制,成为法制主导式机制的手段。

对经济结构的改造,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是权利关系的调整。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内在地作用于经济结构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从权利关系的调整来制约人的行为,构筑并保证经济结构。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主要涉及劳动力所有权;投资结构主要涉及生产资料所有权对占有权的控制;产业结构主要涉及企业占有权与经营权,以及收益权、处置权;就业结构是劳动力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的关系,以及劳动力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产品结构与流通、分配、消费结构,涉及所有权、按劳动分配生活资料权和按劳动力使用权价格领取报酬权,以及公共价值的收益权、处置权等;区域经济结构则是各种经济权利的综合,并形成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根据的地区经济自主权。

这一系列权利关系,在法制的主导下,形成由劳动者利益和素质技能为主而生发的经济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法制主导的经济结构改造,应体现竞争性,或者说,竞争是法制主导式机制中的一个要素。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中的竞争,不是简单将西方的竞争机制引进来,而是在法制主导下形成中国自己的竞争机制。当然,西方国家竞争机制的一般性因素和调控方法,是可以经过分析而借鉴,但不是照搬,也不可能照搬。法制主导式运行机制中的竞争,关键是在法制轨道上尽可能地发挥企业和个人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以合法的、合乎商品等价交换、公平原则展开竞争。这样的竞争,既是体制改革和结构改造的体现,又是促进体制改革和深化结构改造的要求。法制这个总体机制对竞争的制约,是通过经济体制和结构这两个层面起作用的,同时也包括从法律上对竞争的界定,进而,法制主导下的政府以政策(工商管理、财政、货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在总体上调控。

三、以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为核心

中国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在于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即其运行是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内生互促与拓展。而内生之“内”,核心就在劳动者素质技能,其“生”,则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进而为提高了的劳动者素质技能创造发挥的条件。这是改造中国经济结构、完善其运行机制的基本和主要内容。为此,就要突出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核心地位,并使之与其他结构有机统一,在保证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发挥和持续提高的进程中,导引以公有制为主干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以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为核心,不是不重投资结构,也不是不顾生产资料,而是将投资结构从属于劳动素质技能结构,将生产资料服从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发挥。

与现在一些论述经济结构的意见不同,“技术结构”不是单独作为经济结构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是把技术作为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一个要素。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主要是其技能素质,但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又是不可缺少的。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包括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任何劳动都是运用体力和脑力,而体力和脑力的运用又是有程序、有方法的,这程序和方法就是技术。不论多么简单的劳动,都有技术,任何劳动者也都是有技术的。只有技能素质的提高,才有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又促进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多少产业、行业,就有多少技能素质,技能素质的提高,又为新行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在技能素质提高的同时,又要求并带动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劳动者的技能素质结构。经济活动从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开始,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到提高了的劳动者素质技能为结束。其合理与否,就在于劳动者素质技能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条件。

作为经济结构核心和首要环节的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既是各环节的根据和起始,又包含了各环节的基本内容。经济结构各个环节都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展开,是它的具体存在形式,是实现它的必要条件。资金和生产资料不过是人劳动的产物,投资结构和产业、行业结构等,都是劳动者以其创造的价值和改造的物质资料来进行再生产的条件,其结构的依据仍然是劳动者的素质技能。至于产品结构,只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物化形式,分配、流通、消费等结构,又是对这种物化了的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展开、实现和再构成。区域结构则是对上述各结构的总体规定,同时体现着不同地理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差异。至于自然资源,它们之所以能够纳入经济,就在于劳动对它们的改造和使用,它们在经济中的存在,完全是从属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

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对它的改造,既有总体性的导引,更有各区域国有企业的局部组合,还有合作企业和私有企业的内部调整。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结构,包括其技能的产业、行业以及专业、工种的分类与特征,在本行业、专业、工种中的等级,对专门技术管理人才能力的特殊评定及其作用的分析等,此外,还应包括性别、年龄的构成。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是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其中,有两个必要内容,一是教育和培训,二是科学研究。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教育应是第一事业,而培训则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环节。必须纠正将受教育者视为盈利对象的思路,改革教育体制,扩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克服旧的“科举制传统”的缺陷,废除“重点教育”制度,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培训,是有目的的专业性再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的重要方式。不仅企业要强化对职工的培训,政府和社会团体也要强化对全体公民的培训,使培训成为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来说,无论如何强调提高科学研究的地位都是不为过的。也只有提高了科学研究的地位,才能真正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必须在民主法制之下,确定科学研究的地位,改革其管理体制,加大并保证对科学研究的投资,巩固科学研究队伍,逐步形成中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由这个体系支撑的教育和培训,才能真正地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并使之成为经济结构之核心。

四、围绕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调整投资结构

劳动公有制的投资结构主要为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和发挥提供生产资料。私有资本企业的投资,由投资者根据国家的指导计划以及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来决定,同时也要考虑所雇佣职工的素质技能。我们这里探讨的主要是作为主干行业的国有企业的投资结构,兼顾合作企业和私有资本企业的投资结构。

国有企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可采用的方式,包括新建企业的投资,既有企业的追加投资,关停企业资金的转移,以及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这种调整应由国有资本占有委员会主导,经与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协商,形成职工素质技能结构和投资结构有机统一的总体调整方案,并以计划的形式制约各企业的调整,由此形成国有企业的总体结构。在提出调整草案时,必须充分考察,既要对本区域内国有企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自然资源等进行综合,更要有对国有企业职工素质技能的分析,同时还要探讨本区域及全国,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