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从“十三五”规划看中国经济新阶段与新布局

作者:巴曙松发布日期:2016-08-05

「巴曙松:从“十三五”规划看中国经济新阶段与新布局」正文

编者语:本文为2016年6月19日巴曙松教授在“2016北京大学汇丰金融论坛”演讲的现场实录。巴曙松教授在演讲中从周期波动角度讨论了当前中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并从中期角度以新增的“十三五”指标为出发点,探讨了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敬请阅读。

尊敬的海闻院长,北大汇丰商学院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很高兴参加这一届的北大汇丰金融论坛。金融投资的从业者受宏观经济的影响非常直接,所以我根据今天会议的安排,大概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大家从“十三五规划”等角度,讨论一下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短期波动和结构变化的新特点。另外,从中期角度,作为参与“十三五”规划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我将从新增的“十三五”指标来探讨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因为“十三五”规划的整体指标共20多个,这一次新增的7、8个指标也是经过不同领域的专家反复的权衡,这些新增加的指标我认为背后隐含着一些中期的宏观政策的导向,值得做投资时关注。

一、中国经济的新阶段:周期与结构

(一)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看2016年经济走势:进入窄幅波动下的探底阶段

从周期波动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经济处于什么阶段?把它放到过去的10年、20年的波动趋势来看,从上图中最左边的低点再往左边看,上一轮的金融危机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随后中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加入WTO,推动国企改革,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并股改上市,以及激活房地产市场,让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上升的趋势。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升周期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2007年达到高点。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在外部冲击下出现一个陡峭的回落。2009年GDP同比增长达到低点,同年出台了以4万亿为代表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带动经济 V型回升。到2010年,更准确地说是2010年的一季度,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点。随后,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回落,目前为止还在回落的趋势之中。目前,综合测算投资的走势,到2016年年底、明年年初,这一轮回落有望触底,这是第一个判断。总体上看,这一轮从2010年开始的经济回落探底,也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二个判断,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在2013年之后,中国整体经济波动的特点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和以前相比,波幅明显减缓,从季度值观察,常常是上下波动0.1、0.2的百分点,大幅收窄,在很小的区间内波动,但是在总体波幅减缓的同时,不同产业的分化非常显著。大家交流投资项目时,可以发现,有的产业投资非常乐观,有的又非常悲观,这种总量上波幅明显收窄的叠加过程反映了新的增长动力在逐步培育,而旧的动力在逐步衰减。用《人民日报》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的表述就是,这种窄幅波动就是“L”型。“L”型并不是不动,而是指它的波动出现了与原来不一样的特点,叫做“新常态”。

新常态期间最大的特征是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转换期,面临新动力形成和旧动力逐渐弱化这两股力量的双重交织。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也在重构,旧的均衡被打破,新的均衡还在建立,市场的动荡难以避免。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新经济”与“旧经济”

上图中,左边和右边的图分别是2005年和2015年不同的产业对GDP同比累计的贡献率,10年时间里,工业从2005年贡献45个百分点到2015年降低了15个百分点。而到2015年,不同产业的贡献率更加均衡,而不是像2005年,过于依赖一个行业。经济新常态通常指“三低”:低通胀、低增长、低利率;同时,不同产业、区域出现分化。而中国的经济新常态则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需要洞察这些新趋势,并寻求经济金融发展新动力,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把握新经济趋势,推动调整旧经济。

(三)曾经的红利日渐式微,转型就是寻找新动力

所谓动力转化,或者新常态,或者转型,我们把它理解为原来支持经济增长的红利在逐步衰减,转型就是需要寻找新的动力。

第一是人口红利。原来一直强调的人口红利,指的是人口年轻且供应充足,在岗工作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但是从2013年开始,在岗工作的劳动人口数量出现了绝对下降,人口结构在迅速老化。

第二是投资红利。新增的房地产投资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房地产新房销售。现在房地产业界的研究认为,2013年的13.1亿平方米是房地产新房销售的一个峰值。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带动了基础设施投资,当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因为城镇化的增速在减缓,带动基础设施的增长空间也在回落。因为影响经济短期波动的因素主要是投资,因此,只有这几个投资的高增长因素触底了,可能经济才真正触底,短期的观察因素,主要就是房地产如何触底。

第三是贸易红利。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国际环境一直基本是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持续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全球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其中特别是表现在: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持续低于GDP的增速,所以有人称之为“去全球化阶段”。

第四个是资源红利。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而且也成为第一大碳排放国,因此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关注程度在迅速上升。

第五个是储蓄红利,随着人口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变化,中国的储蓄率也在出现回落,近年来,开始呈现每年下降1-2个百分点的态势。

所以结论就是,支持中国过去30多年增长的红利在逐步减弱,当前强调的经济转型就是要大力需要培育支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

(四)中国经济:窄幅波动中的脉冲式探底

从投资来看,2014年以来,整体投资的增长是一个温和的回落过程。把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构成――房地产、基础设施、制造业加起来,就是上图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16年1-4月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10.5%,较2015年底有所回升,是不是就探底了呢?如果细分讨论,会发现这个探底不可持续,还面临再次探底的可能性。

在投资的具体分类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016年1-4月实现7.2%的同比增速,单月来看同比增速在加速回升;基建投资回升;制造业投资持续下行。从上图做分解,是什么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回升的?最下面的这条线有一个陡峭的回升,是什么呢?房地产。房地产的回升能持续吗?很显然,回升主要是一二线城市的销售增加。从全国总的情况看, 2016年一季度,在房地产销售明显加速的同时,房地产的库存还增加了,也就是说,销售在增加,在建的面积成为库存的规模更大。从全国来看,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还是非常大。所以,房地产这个陡峭的回升很难持续,还将面临调整,并带动整个投资的回落。

带动基础设施投资的第二个力量,是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继续加码,受债务的影响,空间不是很大,而且目前基础设施的显著回升,也是房地产回暖带动土地收入上升支持下的,因此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土地收入会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状况。

而制造业的投资,从图中红色线走向显示,还在往下。还有另一股趋势值得关注,从国有和民营投资对比看,最近两个月最引人关注的趋势是民营投资的陡峭回落趋势。

在总体增长比较平稳的同时,不同产业的盈利有了显著分化。从上图可以看到,虽然总体来说,2016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结束过去一年多负增长,同比转正。从不同的行业利润看,产业结构分化更加显著,采掘业的利润增速还在深度下滑,相比之下生活资料、加工工业则相对改善。

(五)全球经济短期仍然复杂多变,经济周期分化显著

从国际背景来看,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