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是增长的关键」正文
中国经济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既是潜力,又是挑战。相当早的时候,增长模型就把生产力的提高、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当作一种增长的要素。后来又加进了制度,现在研究劳动和资本之外就是研究知识和制度。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本,资源变成资本,里面都包含着知识的要素。
当年有一个著名的悖论,那时候大家分析说美国有那么多资本,输出的产品一定是资本密集型的。结果,研究来研究去,发现美国出口的产品当中,劳动力工资成本占大头,是劳动密集型的。后来通过仔细研究包括理论的进步,发现原来美国的出口不是劳动密集型,是知识密集型,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它出口的都是由大学毕业生生产出的东西,是人力资本生产出的东西,这就和附着在人身上的知识对应了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今后确实还存在增长潜力。第一,现在都说劳动力供给减少了,人口红利没了。我认为,劳动力是一个被很多人用错的概念。中国劳动力总量再有5到6年就可能停止增长,中国的老龄化也逐步在提高,但是也有两个因素会抵消劳动力总量增长放缓的趋势。首先,中国还有30%甚至更多的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他们的转移还远远没有完成。中国现在劳动力短缺,工资迅速上涨,不是因为劳动力转移完了,是因为制度上有缺陷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如果下一阶段中国能够真正重视农民工进城的问题,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就会得到缓解,而且能够基本保证我们未来10年、20年的劳动力基本供给。其次,中国这些年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条件有改善,尤其是硬件,改善得挺快。
第二,再讲资本。中国现在有点资本过剩,中国的储蓄比起可以用的投资来显得太多了,整个GDP的50%都被储蓄了起来。这个储蓄主要不是家庭储蓄,而是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储蓄起来就得投资,不投资就会变成外汇储备投到外国去。所以现在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允许个人、企业利用更多的外汇到国外投资。
关键的问题还是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中国过去30年没什么创新,这个很正常,西方发展200年了,中国刚开始,最初20年到30年就是学习、引进、消化、吸收、模仿。中国没有经过一定实际积累不可能有创新的能力。但是现在经过20年到30年,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走进前沿或者接近前沿了,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开始逐步具备创新能力。
这里特别要说的一点是,创新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既包含科技创新,又包含其他方方面面的创新,特别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产品品牌的创新或者是销售渠道的创新。
然后是制度改革。总的来说,也许制度红利不像过去那么大,但是潜力仍然巨大。当然,这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